例:06年高考题《说村落》18题
对比、反讽。用自己和现代人作比,“自以为是地道的农民”的作家,也不了解村落的真正含义,具有讽刺意义,引起读者对村落精神被遗忘的反思,深化文章的主题。 5、常见修辞的作用概述
拟人:使形象更加生动,表意更加丰富,感情更加充沛,爱憎更加鲜明。 比喻: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 双关:使语言幽默,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突出重点,深化主题。 夸张:突出特征,生动形象,给读者冲击强烈。 对偶:语言整齐,有节奏感,形成对称美。
排比:语言整齐,有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说理可以把道理阐明得严密、透彻;抒情能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反问:意思更鲜明,感情更强烈,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更强烈。
对比:本写A但又写B,目的使二者形成对比(反衬),使要表现的内容、情感更突出。 例1、(08天津卷)四题 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
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
答案: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将静态的画面赋予了动态美,强烈的语势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6、常见表现手法作用概述:
铺垫:引出后文,意思表现更突出、增加吸引力。 呼应:使结构完整、严谨、紧凑,升华主题 。
衬托(烘托)突现正面(反面),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中心。
抑扬: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观点,在变化的反差中,使意思表达得更突出。
夹叙夹议: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深化、升华,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托物言志:简单生动的形象,传达深刻抽象的思想。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简洁勾勒,准确、传神,表现特点;渲染萧索气氛。
细节描写: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心理,突出人(事)特征,揭示文章主
题,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情趣和趣味性。
例1、(08浙江卷)十七题
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 的作用。
关键句: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答案:手法(1)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2)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1)烘托除肃穆静谧的气氛;(2)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3)暗示人物的命运。 例2、(08湖北) 21题《雾》
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正当我失神落魄声音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1、文章的第2、3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节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那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答案:1、模糊性和遮蔽性。
2、细节描写的作用(1)为了突出雾的主要特点;
(2)使文章内容更丰富(3)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四)主旨类:文章中心思想,文章主旨、主题 (六)观点态度类
1、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方法: (1)抓住中心句、关键句,从文章主旨突破。
(2)分析事例、引文,从主要内容突破。 (3)比较不同观点、态度,用求同存异法突破。 (4)巧借注释、旁批,从背景材料突破。 例1、(08江苏卷)14题
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第一问: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一个“嗜血者”形象〃〃〃〃〃〃。 答案:欣赏的态度;
鲁迅的话和《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第二问: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答案: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臹上则否定李逵。 例2、08高考重庆卷 5题
文章写到“不朽”的“时间”“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作者对“人”和“时间”关系的观点和态度。
相关语段: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答案:作者认为时间并不是无情地抛弃我们,而是我们的伴侣,伴随着我们走过一生,因此我们应该热爱、珍惜时间,让生命在时间里充满意义. (五)、概括类
答法:(1)找到答题区,找出具有概括性的话、词。 (2)根据原文内容,分条列举,力求全面。 1、形象概括
问法: 根据原文,简要分析文中人物(或所写景物)的特点。 例1、08浙江卷 17题
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2分)
答案:坚忍、乐观
例2、08广东卷 9题
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情感深挚、忍辱负重的普通女性形象。(2分)她爱唠叨,常责备孩子;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热爱家庭。她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觉得羞辱,但又一直牵挂和思念他,直到年迈,才放弃对“父亲”的等候。 2、作者情感变化概括
问法:文中XX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由惆怅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崇敬到肯定和褒扬。 例1、07重庆高考卷
全文渗透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
相关语段(1)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2)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3)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江水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4)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 3、文章内容的概括 例1、08天津卷 4题
本文对敦煌的哪些描写再现了“最鲜活的历史”
答案:绕楼穿窗而过的飞天,迈着舞步的马,美丽的菩萨,童子嬉戏图,一笔一画抄出的经书,顶天立地的佛像。 例2、08四川卷 6题
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冬天皎白,薄冰试步;春天温柔,生机盎然;夏天明媚,夕阳辉煌;秋意渐深,秋荷摇曳。
(七)、鉴赏评价类
1、鉴赏角度: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此类题只需理清思路、分析技巧、把握修辞即可鉴赏。 2、评价角度:文章主旨,作者观点态度。
此类题要把握作品的主旨,揣摩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联系时代背景和作家风格,掌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在此基础上借助自身阅历,发挥联想,联系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去评价。 例1、08上海春招卷《灯笼红》168套P27
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 分析:
1、熟悉语言风格的术语,质朴平实、清新活泼、典雅隽永、雄浑粗犷、幽默风趣等。 2、结合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中叙述语言和描写语言,鉴赏语言和人物形象的关系。 答案:本文语言平实、本色。文章主要叙写了“我”的童年回忆,塑造了曾祖母这位慈爱、温厚的乡村老年妇女的形象,语言与人物形象特征吻合。 例2、08高考浙江卷 17题
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者,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答案:1、我的形象。对不幸富有同情心;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2、作用。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有真实感;“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散文阅读的提问方式与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常用术语解说
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的。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不同的文体应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记叙文(包括散文)应从以下方面去分析:
①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②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④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臵悬念,臸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小说还应从人物塑造是否丰满、典型,情节的安排是否合理、严密、变化、曲折等方面来考虑。
议论文主要从论证方法来考虑,特别是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申论证等手法及其作用。说明文主要看是否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功用,顺序安排是否适当等。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法和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帮助高三生迅速进入复习状态的七个技巧(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