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帮助高三生迅速进入复习状态的七个技巧(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6-1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下。

分析:文段可分两层,如文中所示。第一层主写荒凉,第二层主写林带。

答案:突然见到的宽广林带与戈壁的荒凉形成巨大的反差,使“我”产生了惊奇之感。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光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相关内容: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城,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此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沙漠。如今,古阳关城已被流沙掩埋〃〃〃〃〃〃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砖磨臸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分析:为什么有暖意。

答案:城砖磨臸的阳关砚,蕴含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光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例2(08重庆高考)《时间怎样地行走》

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 语境: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一根白发。 分析:挑主干,“它刺痛了我的眼睛”,“它”指“白发” 析修辞,比喻,本体是“白发”。 抓关键词,“刺痛”,吃惊之情。

答案:一根银白的头发让我发现生命的衰老,感叹岁月的流逝。例3:(08山东卷)《歌德之勺》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相关语境: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就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中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 分析: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臵

答案: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去感受诗人伟大的灵魂。

例4、(08福建卷)《吟风)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这句话的理解。(在第八

自然段第一句)

(文章第二段)日复一日,当我踏上门前的台阶,总要留心关注这盆银杏的生态。四时的变换,世情的冷暖、心境的忧乐,似乎都是伴随着季风而变幻,从它的生命常态中显现出来。新岁来临时,当春风悄悄拂过,银杏的秃枝上就萌发了嫩绿,绿叶慢慢地展开了翅膀,将新的生命张扬。满眼的碧绿带着极好的心情,又迎来了凉爽的夏风,将生命的热情推向极致。当夏至尽头,气爽的高秋带来了新的生命信息,满树的金黄预示着生命的成熟,尽管它并未结出丰盈的硕果。秋后的寒风无情袭来,它便适时地脱下金色的外衣,将生命珍藏,将希望孕育。生命之树就这样随着季风而四时变幻。

(文章第七段)疾风知劲草,识忠奸,辨善恶,磊落坦荡。既满怀爱心,将春意遍布人间,又疾恶如仇,将丑恶揭露得淋漓尽致。它心高气豪,敢爱敢怒,颇具英雄气度。有时狂飙怒号,摧枯拉朽;有时暴性陡起,肆虐山河;有时和煦可掬,遍布抚爱。风有怀柔、有激越、有狂放、有悲壮。古来多少英雄把酒临风,抒发豪情,畅怀壮志。刘邦雄踞天下,重返故里,唱响“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大风歌》。荆轲满怀壮志,临风唱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绝命悲壮。血战沙场的勇猛将士,面对死亡唱起了“风雪满弓刀”的豪情。风是有情的,风是有骨的。英雄所爱的是大风的一泻千里的豪迈,是义无反顾的铮铮风骨。 分析:注意“四时”“风骨”

答案:风从外在看,有温暖的春风,凉爽的夏风,气爽的秋风,寒冷的冬风,它随四季变化而变化。

风从本质上看,有情,磊落坦荡。敢爱敢恨,颇具英雄气度。 (二)结构类(8个) 1、注意两大方面: 作者行文思路 句子段落结构作用 2、问法:

a XX段写了XX,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b文章以XX为线索来展开,请梳理作者的思路/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c指出本文的结构方式(结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d某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e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XX的。

f文章主写XX,却又从XX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总括:分析段内句间关系,看懂每一段内容,分层,概括层意。 4、具体应对技巧: (1)抓文章中标志性语句。

即具有提示、总括、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还要注意关联词和标点符号的提示功能。

(2)扣文体特征。

记叙文、小小说、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来组织结构。

议论文按引论、本论、结论组织文章结构。本论部分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3)分析思路情感脉络 (4)把握语句衔接特点。

句与句之间排列组合大致三种:并列、承接、总分。 5、术语储备

句、段的位臵特点及作用:

段落或文章开头:引起下文,为后文铺垫(打伏笔),设臵悬念;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

段落或文章中间:自然过渡,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推动情感或情节的发展。 段落或文章结尾: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旨等 例1(08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

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思路,理解该句与上下文的关系。 紧承上文对秋意的初步感知,又引出下文对秋意的几种描写。 答案:承上启下,引发下文作者集中描写秋色。 例2(08江西卷)《朦胧的敬慕》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分析:文章结构方式(特点):总分总、总分、分总等 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来组织结构。 答案: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1、2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3-10段分写,3、4、5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6-10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11、12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例3(08山东卷)《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 分析:考查对文章思路的鉴赏能力。 把握本文结构,给文章分层。

答案: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

例4、(08湖北卷)《雾》

4、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来到加德满都后,开始“喜欢”“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三)表达技巧类(重庆05、06) 1、这类试题主要分成三个方面:

一是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

二是修辞手法:主要考察比喻、拟人、反语、反复、双关、对比等手法的特点。 三是表现手法:比如衬托、象征等。

回答这类问题,很关键的一点是能积极记忆部分常见手法的作用及术语。 2、问法:

a文章(第X段文字)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b文章使用了XX手法,有何作用(效果、XX了什么)? 3、术语储备 几种表达方式及作用:

顺叙:交代清楚明白。倒叙:引起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插叙:使叙述完整。补叙: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

抒情(直接抒情)1、往往抒发作者的主要情感,是文章的主旨。2、开头奠定基调。3结尾升华主题。

描写(细描、白描):精雕细琢,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具体形象,更好地表达主题;抓住特点,简洁传神,表现主题。

正(侧)面描写人物描写(肖像、心理等):多角度表现人物或心理。

议论:1、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揭示主题,点明中心。2、中间常常是过渡,引出对主旨的作用说明解释,有利于展示人、事、物的表现。 例1、(08辽宁卷)《雨韵》

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 分析:明白散文表达方式常用的四个术语-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1、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2、再叙事,讲老人与小孩在雨天的故事;3、最后抒情,表现作者对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表现手法、修辞类题的解析

(一)、知识梳理:

1、手法:象征、对比、衬托、渲染、铺垫 伏笔、照应、悬念、白描等。 2、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语 双关、反问等。 (二)、典型手法作用解析:

1、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的思想、感情、概念(事物),使之形象生动,也能把不便说出的东西含蓄地表现出来。

解读:就目前的高考情况看,象征主要考在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上。 例2001年的第22题:

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分)信息区间,有两个现成的句子:

“……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稍加分析可以看出,这两个句子,下句是对上句的解说,其实是一个意思,只能算作一个点,结合划线句子,就应该想到在“玻璃”上做文章,第二个点也就能总结出来了—— 2、引用:增强文章的文艺性和趣味性,丰富文章内容。议论的文段中则可能是论证作者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例1、05年《阳台上的遗憾》20题

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

分析:题干看似从句段的角度来设题,其实是在考表现手法的作用。“是否可以不引

用”,“引用”二字点明了此处用的修辞手法。其用意就是看我们是否明白引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去掉张潮的话,那就缺失了引用这种修辞手法带来的好处。答题时一定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具体作答。

不可以。使文章失去语言的雅趣,失去对照的效果,减少“遗憾”的内涵。 例2、(08山东)《歌德之勺》

3、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

答案:借用伟人的话对歌德进行评价,更聚权威性和说服力。 歌德在人格上具有两面性(双重性、多样性、复杂性、矛盾性)。

3、反语:揭露批判,辛辣讽刺,深化文章主题,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注意:答这类题,切忌只答术语,一定要分析这种手法在文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具体作答。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帮助高三生迅速进入复习状态的七个技巧(2)在线全文阅读。

帮助高三生迅速进入复习状态的七个技巧(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65808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