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3cm(0.4寸)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但不可针刺过深,以免损伤内部重要器官,如导致胃穿孔等意外。 针刺方向 直刺为主,不宜斜刺。针刺左侧斜刺梁门穴过深,可刺伤脾脏。针右侧梁门穴斜刺,可刺伤胆囊。特别是在病理情况下,更易伤及。 46.中脘 (Zhong wan)RN12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胸骨体下缘与脐中线连线中点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腹直肌,深部为胃幽门,上方为肝前缘。血管分布:腹上动、静脉、神经分布:第7、8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剌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5cm(0.4寸)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不可针刺过深,否则可剌破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进入腹膜而刺中胃,引起腹膜炎。特别是饱餐、饭后针剌尤其须注意。因为胃扩张时,胃、十二指肠体积增大,胃壁变薄,内压增高,针刺不当易导致胃穿孔、破裂,在慢性胃炎、胃溃疡、肿瘤等情况下,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改变,也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 针剌方向 不可向上方深剌,否则可剌伤肝前缘,引起出血。肝、脾肿大患者尤须慎重。 47.腹哀 (Fuai)SP12 足太阴脾经 【取穴】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内、外斜肌、腹横肌。血管分布:第8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8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内外斜肌→腹横肌。 【针刺方法】 直剌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针刺太深,以免损伤内部脏器。 针刺方向 本穴应直刺,特别是针剌左腹哀穴时不可向背部方向斜刺,以免剌伤脾脏。 48.建里 (Jianli)RN11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上动脉、静脉交界处分支。神经分布:第8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5cm(0.4寸)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本穴深部为横结肠,针刺过深,针尖可刺破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而进入腹腔,损伤深部脏器
如横结肠、胃等。所以不可深剌。 针刺方向 本穴直刺为宜,无论向左或向右刺均易刺中脏器。 49.京门 (Jingmen)GB25 足少阳胆经 【取穴】 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十二肋间骨游离端的下方。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血管分布:第11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1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内外斜肌→腹横肌。 【针刺方法】 向肋骨游离端,斜刺0.8~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6cm(0.5寸)左右,供参考。不可深刺,否则易刺伤内部脏器。针刺左侧京门过深,可刺伤脾脏,特别是在病理情况下,如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等使脾脏体积增大,游离度低于,正常脆性增加。更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不慎刺入腹腔,针尖触及脾脏被膜,医者手下可有阻力感,应立即退针,不可再进针、提插。 针刺方向 本穴宜斜刺,直刺易伤及脏器。 50.章门 (Zhang men)LR13 足厥阴肝经 【取穴】 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血管分布:肋间动脉末支。神经分布:第10、11肋间神经,左侧章门穴下当脾脏下缘,右章门当肝右叶前缘。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内外斜肌→腹横肌。 【针刺方法】 侧卧位,斜刺0.8~1.2寸。可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6cm(0.5寸)左右。不可深剌,否则针尖可在腹横肌深面进入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到腹膜腔,剌伤内部脏器。左侧章门可刺伤脾脏。右侧章门可刺伤肝脏。如果针刺不慎,还可引起肋间动脉破裂。 针刺方向 本穴直刺易进入腹腔,故宜斜刺。 51.下脘 (Xiawan) RN10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上下动静脉。神经分布:第8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cm(0.4寸)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本穴深面为横结肠。如过深直刺,针尖可刺破腹膜进入腹膜腔;若深刺超过1寸,可能损及胃下缘或横结
肠。 针刺方向 本穴斜刺过深易伤及内脏,以直刺为宜。 52.水分 (Shui fen)RH9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下动、静脉。神经分布:第8、9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深面为小肠。不可深刺,以免损伤深部小肠。 针刺方向 本穴斜刺过深易伤及内脏,以直刺为宜。 53.天枢 (Tian shu)ST25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及其鞘膜处。血管分布:第10肋间动、静脉,腹壁下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0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 【针刺方法】 直剌0.8~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否则可穿过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进入腹膜腔而刺中小肠,造成损伤。 针刺方向 本穴斜刺过深易伤及内脏,以直刺为宜。 54.神阙 (Shenque)RN8 任脉 【取穴】 在腹中部,脐中央。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深部为小肠。血管分布:腹壁上、下动静。神经分布:第10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 【针刺方法】 可在严格消毒的条件下,直剌0.5~0.8寸。多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为古代禁针穴区,目前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针刺该穴,只要消毒严密、手法得当,并不禁忌。 针刺深度 针刺不宜过深,一般不超过1寸,否则易刺伤内脏小肠。必须严格消毒,以免感染。针前先用碘酊消毒穴位,75%脱碘,并擦净皱褶中污垢。进针时宜慢,可行捻转手法,幅度不宜大。针后不宜拔火罐,针后再涂以碘酊消毒针眼。 针刺方向 不宜斜刺。 *图
55.气海 (Qihai)RN6 任脉 【取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血管分布: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11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深部为小肠,女性为子宫底部。不可深刺,如直刺超过1寸时,针尖可刺入腹膜腔,刺中空、回肠,女性深刺则可刺中子宫底部。妇女经期针刺应慎重,孕期不可针刺。如深度超过2.5寸,则可刺破腹部主动脉。 针刺方向 宜直刺。向下斜刺易刺破膀胱。 56.石门 (Shimen)RN5 任脉 【取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11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古代为妇女禁穴,现代虽有文章探讨其的避孕作用,但未能证实并获得公认。 针刺深度 本穴深部为小肠,不可深刺,以免刺伤空肠造成肠穿孔。 针刺方向 宜直刺,不宜斜刺。 57.水道 (Shui dao)ST28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及鞘处。血管分布:第12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2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 【针刺方法】 直刺0.8~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深部膀胱,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膀胱。 58.关元 (Guan yuan)RN4 任脉 【取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血管分布:腹壁浅动、静脉分布,腹壁下动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2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或向下透刺1.5~2寸。先排尿后针刺。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深面为小肠,直刺深度不宜超过1.2寸。 针刺方向 本穴在膀胱充盈时,毗邻膀胱,所以一般应直刺,只可向下透刺而不宜斜刺。 59.归来 (Guilai)ST29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外缘,腹内斜肌,腹横腱膜。血管分布:腹壁下动、静脉。神经分布:髂腹下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腹内斜肌。 【针刺方法】 直刺0.8~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尤其是在膀胱充盈时,以免刺伤膀胱。 针刺方向 不宜向腹中线方向斜刺,以免伤及膀胱。 60.中极 (Zhongji)RN3 任脉 【取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血管分布:腹壁浅动、静脉,腹壁下动、静脉。神经分布:胳腹下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针前排尿。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深部为乙状结肠。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腹膜腔,刺中小肠。 针刺方向 本穴宜直刺,不可向下斜刺,以防膀胱充盈时被刺伤。另外,孕妇不宜针灸。 61.曲骨 (Qugu)RN2 任脉 【取穴】 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血管分布:腹壁浅动、静脉。神经分布:髂腹下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5cm(0.8寸)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此穴深部为膀胱。针前宜先排小便,并不宜深刺,否则针尖可刺入腹膜腔,刺中膀胱或回肠壁。因小儿膀胱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95穴)(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