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与皮肤成90°角直刺0.2~0.3寸,然后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以押手扶持针体缓慢用弯刺法向下刺入0.5~1寸。刺时针下空松感,病人有咽喉紧张感。留针时嘱患者少作吞咽动作。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过深,因本穴区下为气管,且在胸骨上窝处肌层覆盖较浅,易刺中气管软骨,若刺入气管环间的韧带,易穿透气管壁,伤及气管壁,伤及气管粘膜。病人可自觉喉中作痒,引起剧烈咳嗽、血痰,针体随之强烈颤动。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2.5cm左右。 针刺方向 应沿胸骨柄后缘向下平刺或深刺。若深刺方向偏后,可刺中主动脉弓或无名动脉,造成出血。施术者针下有柔软而有弹力的阻力,针感搏动明显。病人有胸闷、疼痛感觉,涌吐血痰,剧烈咳嗽,面色苍白,肢冷汗出,甚至窒息死亡。若朝胸骨柄后面刺入过深或向两侧偏离,易刺伤肺前界引起气胸,肺气肿病人尤易发生,故不可深刺。一旦刺伤胸膜,病人可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图 14.人迎 (Renying)ST9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前缘;血管分布:本穴位于颈动脉三角内,深面为颈动脉鞘,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深层有椎动脉等;神经分布:迷走神经,最深层为交感神经干。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颈固有筋膜浅层和胸锁乳突肌→颈固有筋膜深层→咽缩肌 【针剌方法】 深部触压颈总动脉搏动,避开动脉在其前方或略向内直剌0.2~0.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3~1.5cm左右。故本穴针刺深度以不超过0.5寸为宜,其极限深度为1寸,否则易伤及迷走神经。另外,在进针时如有针尖粘滞感、明显的搏动感,表明已触及颈动脉,即应退针或变换针刺方向。 针刺方向 人迎正确深刺方向应恰经过颈动脉鞘前内方,若偏向外侧,即有刺中颈总动脉的可能,若过于偏外,则可刺穿颈内静脉,以致刺中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中包含支配心脏活动的副交感纤维。患者可自觉心悸、胸闷,出现面色苍白,常可导致严重后果,乃到生命危险。因此,进针不可偏向外侧,不可过深,手法不宜过重。 *图 15.扶突 (Futu) LII8 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 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颈阔肌、胸锁乳突肌,深层为提肩胛肌起点。血管分布:内侧有颈升动脉,深面是颈血管鞘的后壁,鞘内包含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神经分布:迷走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深面为颈血管鞘的后壁。 【针剌方法】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进针针深度以0.5~1寸以内为宜,最深不可超过1.5寸,而且也不能行较大幅度的捻转提插手法,以免刺伤深部颈总动脉和血管鞘内的重要结构。 刺激方法 谨慎使用电针,脉冲频率不宜过高,因电针可诱使迷走神经反应性增强,引起心跳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
16.廉泉 (Lianquan)RN23 任脉 【取穴】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本穴在甲状软骨和舌骨之间,深部为会厌,下方为喉门。肌肉分布:有甲状舌骨肌、舌肌;血管分布:颈前浅静脉,甲状腺上动、静脉。神经分布:颈皮神经、舌下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二腹肌前腹之间→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 【针剌方法】 斜刺0.8~1.2寸,不留针。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不宜深剌,不可超过1.5寸。应选用28号或30号毫针,不可太粗,以防伤及咽喉。 针刺方向 向舌根部斜剌0.8~1.2寸或向二侧斜刺,或再分别向二侧斜刺。多不直刺并切忌大幅度捻转、捻转,以防出血。 17.缺盆 (Quepeng)ST12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颈阔肌、斜方肌、前锯肌。血管分布:肩胛上动、静脉。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肩胛下肌神经;深部为臂丛锁骨上部。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锁骨下肌。 【针剌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直刺0.2~0.4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针刺不宜过深,正常体格者不超过0.5寸。深刺可穿过前锯肌、肋间肌、壁胸膜、胸膜腔、脏胸膜,刺伤肺脏引发气胸。但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8cm左右,可作参考。 针刺方向 由于斜刺不易掌握深度,本穴应直刺,且在完成手法后即出针,不宜留针。 18.颈臂(Jingbi) EX 经外穴 【取穴】 仰卧,头转向对侧,于锁骨内1/3与2/3交点处直上1寸,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锁乳突肌,毗邻胸膜顶及肺尖。血管分布:颈外侧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深部为臂丛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 【针剌方法】 水平向后直刺0.3~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以1寸以内为限度,不可深刺。对肺气肿患者,尤须谨慎。另外,膈神经属颈丛,为一混合神经,从颈丛发出后下行正好经过本穴。因膈神经支配膈肌的运动和本体感觉及膈上、下胸、腹膜之感觉,其感觉纤维还在途中分布到纵隔胸膜和肋胸膜及心包。针刺过深可刺伤膈神经,而出现肩背刺痛,胸腔憋胀,呃逆等症状。 针刺方向 不可朝向斜下,更不可偏向内下方,否则易损伤胸膜顶及肺尖,造成气胸。
19.云门 (Yunmen)LU2 手太阴肺经 【取穴】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的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三角肌。血管分布:头静脉、胸肩峰动脉分支。神经分布:胸前神经、锁骨上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喙锁韧带。 【针剌方法】 向外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据测定乳头以上胸壁组织厚度,成人为1.2~1.5cm。直刺如超过0.5寸时,即可能进入胸腔,不可深刺,以免造成气胸。 针刺方向 本穴一般不宜直刺,可进针后,针尖向肋缘斜刺至肋骨,约0.5~0.8寸,略退针,施小幅度提插捻转之法。如必须直剌,以剌入0.2~0.3寸为宜。 *图 20.中府 (Zhongfu)LU1 手太阴肺经 【取穴】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胸小肌、深面为第1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第1肋间神经、胸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前缘→胸大肌→胸小肌→第1肋间内外肌。 【针剌方法】 取仰卧位或正坐位,向外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据测定乳头以上胸壁组织厚度,成人为1.2~1.5cm。直刺如超过0.5寸时,即可能进入胸腔,不可深刺,以免造成气胸。 针刺方向 本穴一般不宜直刺,可进针后,针尖向肋缘斜刺至肋骨,约0.5~0.8寸,略退针,施小幅度提插捻转之法。如必须直剌,以剌入0.2~0.3寸为宜。 *图 21.气户 (Qihu)ST13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起始部,深层上方为锁骨下肌。血管分布:胸肩峰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胸前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锁骨下肌。 【针剌方法】 直剌0.2~0.4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云门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cm左右,可供参考。
22.俞府 (Shufu)K127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血管分布:胸内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 【针剌方法】斜剌或平剌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云门穴。经尸体解剖测量,本穴从体表至胸膜腔壁的厚度为2.6cm左右,可供参考。 23.库房 (Kufang)ST14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第1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肩峰动、静脉,胸外侧动、静脉。神经分布:胸前神经分布。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 【针剌方法】 向外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经尸体测定,本穴危险深度为2cm(0.6寸)左右,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肋间肌、壁胸膜、胸膜腔、脏胸膜而损伤肺脏引起气胸。 针刺方向 向外斜刺,注意避开血管,因针尖方向不当可刺伤腋静脉而引起出血。 24.*或中 (Yuzhong) KI26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间外韧带、肋间内肌。血管分布:第1 肋间脉、静脉。神经分布:第1肋间神经分支,深层为第1肋间神经、皮下有锁骨上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 cm (0.5寸)左右。 25.周荣(Zhourong)SP20 足太阴脾经 【取穴】 在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下面为胸小肌,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神经分布:胸前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 【针剌方法】
平刺或斜刺0.8~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4cm(0.8寸)左右。不可深刺和直刺,以免刺伤心肺。 26.神藏(Shengcong)KI25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2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间外韧带及肋间肌。血管分布:第2 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2 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面为第2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外韧带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或平剌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5cm(0.4寸)左右,不可深刺和直刺,以免发生气胸。 27.胸乡(Xing xiang)SP19 足太阴脾经 【取穴】 在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下层为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及第3 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3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cm(0.6寸)左右,不可深刺和直刺,以免刺伤肺脏。 28.膺窗(Yingchuang)ST16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3 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深面为第3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神经分布:胸前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 【针剌方法】 向内斜刺或平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cm左右。所以不可深刺和直刺,特别是左侧膺窗,上深面为心脏,深刺易导致心、肺损伤,发生针灸意外事故。 29.灵墟 (Lingxu) K124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3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95穴)(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