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生产线平衡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一、工艺流程变更的相应措施
在进行换气扇线体的平衡改善过程中,部分的作业方作业内容被重新拆分合并,对于相应作业人员而言,则相需进一定数量的试产,以便人员熟悉新工艺,同时也确认目检站流程变更,由需求单位技术部门一起讨论量试方案,并根据量试验结果来确定是对于调整工艺后产生的不良品,同样以分析的方式来经过这样的过程,最终确定了改善的内容可行。
二、调整后的生产效率
通过第四章对产线的全面分析及调整,装配线线闲余率及平衡率计算: 线闲余率A=T2/T1=(r*n-∑ti)(/r*n)=(36*11-336)/(36*11)=15.2% 装配线作业平衡率=1—A=84.8%
以装配线平衡的评判标准来看,已达到优良的行列。
三、改善前后的产能、人力变化等
从装配的人力来看,每条生产线作业的人员由原来的19人降到11人,精减了18个人力;以测试站来看,测试人员的数量由原来的9人精减了3位。总体作业人员的减少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人力成本。在工业企业中,人工是一项重要的生产成本,且人工配置的合理与否对生产线平衡性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人工成本的高低反映了企业经营业员管理的水平,也反映了生产线的均衡状况。
生产能力上来看,作业节拍C=36秒,以一天正常生产7小时来算,可得出班产能= N=(T0*?)/r=(7.5*60*60*0.93)/36=697,相较原来603台的生产能力提高了94台。
表4-4改善前后相关数据对比表
每条生产线 人员数 总产量 人均产量 生产线平衡率 单件工时消耗
改善前 19 603 31 69.6% 550 改善后 11 697 63 84.8% 336 变化量 减少8人 增加94 增加32 增加15.2% 减少214 变化率% 42.1 15.6 100 21.8 38.9 备注:达到此效果的前提条件:假设所有上线零件都是合格的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www.lwxiezuo.com
将改善前后项目的变化以柱状图来表示,如下图,从图中可直观地看出经过此次线平衡的改善,每班可达到的产能、一条线的人力、生产线节拍及线平衡率都获得了明显的改善效果,为公司的生产带来切实的效益。
700680660640620600580560540一条线产能对比改善前改善后20151050改善前改善后一条线人力对比424038363432改善前改善后生产节拍90.00?.00p.00`.00P.00@.000.00 .00.00%0.00%线平衡率改善前改善后
图4-3改善前后产能、一条线的人力、生产线节拍及线平衡率对比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www.lwxiezuo.com
第五节 本章小结
本章综合运用了各种理论对产现存在的问题点进行细项分析,通过理论计算及实际量测,重新获得各工序站位的作业工时,并总结出重新量测并确定工时的机;以IE理论中ECRS原则对各工序进行分析,结合工作现场对瓶颈站位进行改善以人-机操作图对测试站位的人机分配比例进行分析,自理论上取得最优分配后,同时结合生产实际要求进行调整,从而获得最佳人机比例;总结一些管理技巧方面的知识,在具体改善过程中加以应用,提升了作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也使技术人员的改善能力得以提升,这些都间接地提升了整个工厂的能力,使得站位工时得到全面改善,并提升整体的产能,精简人力,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对各种理论及方法的应用,我们也发现其实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效益,恰当的使用可对生产线平衡产生正面的影响,而将各种方法综合使用,部分方法还可在其它方法进行生产线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平衡,产生联合效益。当然,具体应用哪一种或哪几种方法可以根据具体企业的具体情况,找出最需要的环节进行分析才是见效最快的选择。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www.lwxiezuo.com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本文通过对各种改善方案的运用,重新获得了新的工时分布,并对改善前后的产能、人力、节拍及线平衡率的对比,证实了对线平衡理论的研究,对工业工程理论的运用,在实际生产中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同类状况产线的借鉴,并为企业带来效益。同时,为了保证品质的一致性,对于这样的工艺流程的变更,通过小批量试的结果,确认改善方案同样符合质量要求。
本文对生产线平衡的理论经行了研究,同时结合工业工程的理论,将所在工厂中实际生产所碰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了了改善。经过改善,除了实际生产的线平衡率,产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人员也进行了精减,降低了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总结了一些对于生产线平衡的改善经验,对企业深入掌握工业工程理论和方法,提高企业工业化基础及管理水平有指导意文。改善是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才会使企业更有活力,并且不断修正细节。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www.lwxiezuo.com
【参考文献】
[1] 纳罕姆斯,高杰,贺竹磬,孙林岩. 生产与运作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8. [2] 易树平,郭伏. 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 沙尔文迪. 工业工程手册[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路琨. 工业工程知识体系研究[D]. 天津大学, 2004.
[5] 范中志,张树武,孙义敏. 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6] 黄元元. 5S 现场管理[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1) :52 - 53.
[7] 祝 健. IE 与―5S‖在国有企业中的应用[J]. 机械制造,2000 ,38 (3) :45 - 48. [8] 肖智军. 现场管理三大工具—标准化·目视管理·管理看板[J] . 企业管理, 2003. [9] 张喜征. 目视管理的现场动作[J]. 管理,2001 , (3) :28 – 30.
[9]孙建华,高广章,蒋志强. 生产线平衡的手段与方法研究[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 2004,(04) .
[10]陈诚和. 基于仿真优化的制造企业生产线平衡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7 . [11]寇猛. 工业工程在生产线优化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24) .
[12]朱琼,陈雪芳,田世勇,张洁. 基于仿真技术的生产线平衡优化研究与应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8,(04) .
[13]施培阔,方叶祥,黄秀玲. 玩具厂装配流水线的瓶颈分析与平衡改善[J].工业工程, 2009,(06). [14]祝健. IE与―5S‖在国有企业中的应用[J].机械制造, 2000,(03). [15]岑昊,蔡三发. 装配生产线平衡的改善[J].上海管理科学, 2005,(05) .
[16]李瑞琴. 工艺平衡在流水生产线中的重要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06) . [17] 汪应珞,袁治平.工业工程导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8] 李广泰.生产现场管控[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
[19] [美]Jay Heizer,Berry Render. 潘洁夫,于远征,刘知颖译.生产与管理教程[J].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0][英]S.N.布罗德伯里.生产率竞赛[J].李晓东,常欣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1] Hicks,Philip E.Indue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A new perspective[M]. New York: Mc Graw-Hill,2000.
[22]WayneC.Turner,Introduction to industrial and systems engineering[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www.lwxiezuo.com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喜临门集成吊顶的生产线平衡问题研究(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