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内蒙古民俗-复习资料(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6-1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料有各种不同的味道,起到充饥解渴的作用,并且有驱寒、活血、舒筋、健胃、养脾、强骨、壮身等多方面的效用。

(五)交通习俗

蒙古族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中,其所住的蒙古包及其他生活用品都需要随时搬运,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与其他民族进行商品交换。尤其是在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更需要加强信息沟通。由于上述各种原因,在蒙古人的生产、生活中交通运输的需求和作用更为突出。

交通运输,一是需有交通道路,二是需有运输工具。蒙古族地区的交通道路主要是陆路交通。早在公元四、五世纪时,便形成了经过蒙古高原,通向西域和欧洲的交通道路。但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前这些道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统一的蒙古汗国之后,欧亚大陆各国间的边界被打开,欧洲的商人、旅行家、宗教团体通过上述道路不断进入蒙古地区进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随着军事活动的频繁、商业贸易的扩大、对外联系的增多,对道路的利用和需求不断增加。于是为了便利这些活动,特别是出于传递军情、运送军需物品,交通驿站组织随之应运而生。《多桑蒙古史》载:“于是道上设置驿站,以共管吏使臣旅行之需,有居民供给驿马,驿递天之食粮,以及运输贡物之车辆,亦有居民供应之。定有一种规律,使用驿马者应遵守之。1有此看来,驿站的目的很明确,主要起着传递公文罕件、军机要令,为使者供马匹、运输车辆、为沟通打磨、南北与内地以及欧亚地区的信息往来于商业贸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蒙古牧民饲养的大畜牛、马、骆驼不仅为其提供了生活和生产用品,而且也成为蒙古人的主要交通工具。

马是乘骑的主要交通工具。蒙古人无论是放牧还是狩猎、无论是传递函件还是传递军令,无论是迁徙牧还是千里征战,都离不开骏马,马已成为蒙古人可以依赖和引以骄傲的特殊“伴侣”。

牛车,即勒勒车是蒙古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蒙古族使用牛车的历史悠久。传统牛车的车身,轴,轮都是用桦木或癙木制成的。车轮较大,其高度基本上相当于牛身的高度,车身一般在四米以上。牛车的特点是车体轻,耐碰撞,适应于在草原,沙丘,雪地中行走。牛车大致有两种,即带篷车和篷车。带篷车是《蒙

11

古秘史》第100节所记载的“哈刺兀台,帖儿坚”。车棚三面用毡子围起来,前面还挂有当风雪的毡窗。这种车供老人,儿童,妇女出门乘座,平时下夜或长途游牧,走敖特尔时也可以临时居住,在营地时可做临时仓库等,且有多种用途。无篷车的用途更为广泛,牧场迁移时,牧民将全部财产装在车上,日常生活中拉水,拉柴,拉草也用牛车,拉盐,拉木,交换物资等长途运输更离不开无篷车。

牛车可以一车一车单独行走,也有十几辆甚至几十辆组成一个庞大的车队。为了不使车队走散,每头牛的角都用绳子相联在前面的车尾,最后一辆车拴有大铃铛,铃声铃铛响可以起到前后照应的作用。这样长长的车队一般只有一个来驾驭,甚至有时由一个妇女或十几岁的小孩来驾权。除牛车外,牧民常用的还有马车,驼车等。

蒙古民族居住的自然环境,除广裦无边的绿色草原之外,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和戈壁。无边的沙海,水草缺乏,沙底松软,牛,马难以穿行此种沙漠之中,而只有骆驼体格强大,耐饥耐喝,适应大漠的干旱气候。因此,在无边的沙海中,骆驼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骆驼的耐力和载重量都大大超过其他牲畜。因而享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随着塞北地区商业的发展,驼运一度成为商业往来形式。托运队作为一种商队出发时,一般五、六个人组成一个队,一人牵三十至四十峰骆驼,上面载有各种货物。这种队伍,要有一位德高望重、富有经验的人领队,途中的一切活动及事宜都有领队人安排和处理。

二、社会民俗 1、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是社会民俗事项之一。主要指与人的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相关的各种礼仪活动。蒙古民族人生礼仪主要有求子礼仪,诞生礼仪,成年礼仪,结婚礼仪,丧葬礼仪。

⑴ 求子礼仪,是人生礼仪的开端。求子习俗与远古的神灵崇如原始宗教相关。古人把生儿育女看承是女人的时,所以,蒙古民族的求子仪式活动主要由妇女来完成。起初,蒙古族妇女主要以崇拜敖包,山洞,人形石等方式,祈求子女。后来,黄教传入蒙古地区,蒙古妇女主要崇拜庙宇,向神仙或活佛喇嘛祈求儿女。也有祈求祖先神灵赐予儿女的。

12

⑵ 诞生礼仪,意味着新生儿其社会交往权内逐步得到认可,所以显得非常重要。其中主要有洗浴礼,满月礼,周岁礼,剃发礼,骑马礼等。

蒙古族很早就有为新生第三天的婴儿举行洗浴的习俗。但也有6-7天后举行的,如喀尔喀部。而卫拉特部则一个月后吉日举行洗浴礼的同时为婴儿起名。洗浴礼一般由的德高望重的老年妇女主持,用盐水,茶水或羊肉汤给婴儿洗浴,然后,用檀木,柏木等香木和香料净身后用柔软的皮襁褓裹紧放入摇篮中。

满月礼,是婴儿出生后第30天举行的仪式。这一天,由主家灾羊设宴,招待亲朋邻里;使新生儿叩头拜见来客,接受宾客们的祝福;客宾们向新生儿祝福的同时,馈送礼品;由父母或有学问的长者为新生儿取名并同时公布于众。满月礼也称过满月或过“生儿”。

周岁,是新生儿长到一周岁时,由主人操办盛大的宴会,宴请亲戚朋友,庆祝孩子的周岁之喜。

剃发礼,是第一次剪修孩子的胎发时举行的仪式。蒙古各部的剃发仪式有的满月时举行,有的周岁时举行,有的则三岁时,有的五岁时举行。一般由年长者拿起用哈达包起来放在盘中的剃刀和剪子,开始煎发仪式,接着亲友们依次煎发并祝福孩子的同时馈送所带礼品或宣布赠送马、牛、羊。把孩子的胎发剃下来后用哈达包来放好。剃发仪式结束后,主人摆全羊席向亲朋好友们敬酒,宴会正式开始。剃发仪式及宴会的规模较大,但照例必须太阳落山之前结束。 骑马礼,是蒙古人让孩子开始单独骑马而举行的仪式。一般孩子长到三至五岁或七岁时举行。仪式前,先用羔羊毛软毡子制作一个小鞍子,然后选一个非常温顺老实的马,备上小鞍子,由爷爷奶奶或母亲把穿戴十分漂亮的孩子扶上马,由大人牵着马走亲串邻,这是让孩子从小适应牧人生活、学会骑马和增长胆识的一种礼仪活动。

⑶ 成年礼仪,是蒙古民族为孩子举行的表示其已成为大人的一种简单的仪式。早期的成人礼仪在蒙古各部也不尽相同,不仅男女发型的变化不同,而且其改变发型的年龄也不同。鄂尔多斯部和乌拉特部,当孩子成长到十五岁时,认为其“手可以探鞍鞘,脚能够踏马镫”举行简单仪式,向孩子说明其已经长大成人,并以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们。

⑷ 婚姻礼仪,是蒙古族为孩子成家立业而操办的一项重大的礼仪活动。主

13

要包括:求婚、订婚、小宴、婚礼、探望礼等。求婚,青年男女订婚之前,一般要南方向女方求婚。通常由南方的父母委托媒人向女方父母献哈达求婚。订婚,是求婚成功举行的一种仪式。一般由男方带着全羊、奶酒和糖果等到女方家,女方家请自己的亲友,双方举办一定规模的宴会并宣布正式订婚。小宴,是男女双方为协商彩礼、婚礼日期、迎亲事宜而举办的小型宴会,一般由男方带着全羊,奶酒和糖果等到女方家,女方家请自己的亲友,双方举办一定规模的宴会并宣布正式定婚。小宴,是男女双方为协商彩礼,婚礼日期,迎亲事宜而举办的小型宴会,一般由新郎,伴郎和一位主事者等一行到女方家,同女方的亲朋一起喝酒协商。婚礼,是由喇嘛或长辈选定的良辰吉日隆重举行的结婚庆典。主要有以下程序:男方一行人到女方家迎亲,求名问庚,聘女喜宴:女方送亲的一行人和男方迎亲者带着新郎,新娘,一路纵马奔驰,互相嬉戏,到男方家后新郎新娘叩拜苍天、叩拜火神、叩拜父母老人;然后,男方老人父母迎亲者、送亲者、送亲者和男方的亲友宾客一同入席,盛大的婚宴开始。婚宴时间一般半天、一天或两三天不等。探望礼,一般在结婚庆典后的第三天,由女方家的亲戚们带着各种礼品来男方家探新娘时举行。结婚庆典后的第七天,新娘协同新郎,带着礼品回娘家探望,届时也有小型宴会。

⑸ 祝寿礼,是为上无长者的长辈每逢61、73、85岁或70、80、90、时举行的祝寿仪式。上有长辈者,即便是90岁也不举办祝寿仪式。也有为将到81岁的老者举行“祈年礼”的,目的是为老人祈的一年,让老人一天之内增加2岁,第二天便称老者已经82岁。因为,蒙古人认为,81岁时去世者的子孙后代将遭厄运。

⑹ 丧葬礼仪,是人结束一生后,由其亲属、朋友等为其举行的哀悼、纪念、评价的仪式。主要有停尸、报丧、吊唁、送葬、请喇嘛为死者念经,超度亡灵和祭奠死者等程序。葬礼一般为土葬、火葬和野葬等几种。

2、岁时节日

蒙古族传统岁时民俗可分为岁时性节日、生产性节 日和缉私性节日三大类。

⑴ 岁时性节日:中主要包括庆祝春节的一系列民俗活动,譬如 ,祭火,除夕,大年初一。蒙古人自古有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祭火神的习俗。蒙古人认

14

为,火代表圣洁,兴旺和祖上的香火。所以,拜火祭灶前,家家户户清扫昔日的灰尘,人人都清洁干净。二十三日那天每家煮羊胸叉等一锅肉。然后,用修饰的羊胸叉,红枣,奶 ,白糖等祭灶火,吃手扒肉和阿木斯。除夕,即年三十,准备各种美味食品,人人换新装。到晚上时,祭祖供=佛后,摆好羊背子给老人长辈敬酒,吃蒙古包子,守岁。大年初一,是新一年的开始,佛晓时分全家人到外面烧旺火,叩拜苍天,放鞭炮。然后,长辈先进屋坐下,儿孙们依次进屋先向长辈老人双手举哈达请安叩头,接着兄弟姐妹们相互问候拜年。家庭内部的拜年问候结束后全家人喝新年茶。大年初一太阳升起时,人们起上快马成帮结伙走浩特串艾里,邻里亲朋之间互致新年的问候,十分热闹,但初一这一天不能醉酒,

而且必须太阳落山之前返回家中。牧区居住分散,拜年活动往往一个月。 ⑵ 生产性节日:是蒙古民族长期从事畜牧业过程中形成的民俗活动。如打马鬃,打马印,阉割雄性仔蓄,马奶节,那达慕大会,制作毛毡等。那达慕大会是蒙古牧民为了庆祝畜牧业丰收而举行的群众性传统集会活动。一般风调雨顺的年景的七八月间进行。其主要内容:庆祝牧业丰收;物资交流;进行摔跤,射箭,赛马等传统体育比赛;举办文艺演出活动。组织者为盟,旗,苏木,嘎查等的负责人。现在也有富裕牧民出姿并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指导下举办那达慕大会的。这是牧区从古至今很盛行的一种集经济,文化,体育,文娱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节日活动。 ⑶ 祭祀性节日:是从远古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演变而来,如成吉思汗陵祭祀,苏鲁锭祭祀,敖包祭祀。如十月二十五日为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吧诞生和圆寂举行的千盏会。敖包祭祀,是蒙古民间盛行的古老传统习俗。蒙古人远古的祖先认为,山水草木万物都有神灵。为了表达对大地万物神灵的崇拜和感恩,先人们在高山丘陵,平原河岸用石头垒推敖包进行祭祀。有盟,旗,苏木敖包,也有部落,氏族或家族敖包,每个敖包都有固定祭祀日期和特定的祭祀供品。祭敖包时,牧民们带着牛羊肉,奶食,美酒等供品从四面八方赶来。早期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后来是由喇嘛诵诵经吹法号焚香祭拜;牧民们围跪在敖包前,祈求降福,降雨,保佑人蓄两旺;然后人们都要绕敖包顺时针方向转三圈后将带来的祭品撒向敖包。敖包祭祀不仅仅是求福祈雨的宗教性仪式,而且是一种民间文化娱乐活动。

3、交往礼仪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内蒙古民俗-复习资料(3)在线全文阅读。

内蒙古民俗-复习资料(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65789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