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内蒙古民俗-复习资料(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6-1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信仰相适应的独特风俗。如:在接羔、挤奶、剪羊毛、剪马鬃等生产劳动中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接近接羔时节,在打扫、加固、保暖棚圈的同时,要举行祭洒祝接羔袋的仪式,咏诵《接羔袋祭洒词》。举行这种仪式的目的,一方面是迎接接羔工作的开始,另一方面是祝福子畜繁殖、健康生长。夏季挤马奶开始或秋季挤马奶结束时,都要举行祭洒裸马和马驹的特别的仪式。

(二)居住习俗

居住处所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的安全基地。从考古遗迹可以证实,在蒙古先民生活过的蒙古高原,山丘地带和大兴安岭山林中有人工挖制的洞穴遗址。这说明蒙古先民最初的住所为洞穴。随着狩猎业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蒙古先民所住的洞穴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活动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漫长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实践中,先民们不断改进住宅,使其适应生产、生活方式。

根据史料记载,蒙古先民走出洞穴后,最初的住宅是窝棚。所说的窝棚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用三根木搭成架子,外覆盖桦树皮或兽皮的尖顶窝棚。另一类是用柳条、蒲草、芦苇等连接或编连而成的圆顶窝棚。

在窝棚的基地上逐步形成了适用于四季游牧搬迁和抵御北方高原寒冷气候的住宅—蒙古包。

蒙古包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毡覆盖,史书称为“穷庐”。早期的蒙古包有两种,一种是载于车上可以移动的蒙古包。另一种是能够拆卸、直接搭在草地上的蒙古包。载于车上可以移动的蒙古包大小不一,小的载在车上用一头牛或一匹马就拉走,而大的则用多头牲畜拉载。

巨型蒙古包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但未能流传适用。而能够随时拆卸、可搭在草地上的蒙古包一直延用至今。这种蒙古包结构圆形而直接搭在草地上,可以减少大风的压力,拆搭方便,便于搬迁。所以它更适合于游牧生活的特点和自然环境的条件。

蒙古包的整体框架是由“哈那”、“乌尼”、“陶脑”、“乌德”组成。蒙古包的墙壁,蒙古语称“哈那”,是以柳条用皮绳缝编成棱形网眼的网片,可以伸缩。将若干“哈那”连结,形成一个圆形栅框,则是蒙古包的墙壁,蒙古包的大小,一般由“哈那”的多少而定。普通蒙古包均以四、五、六“哈那”之多,特殊情况下也有八、十“哈那”的蒙古包。

6

蒙古包的顶部,蒙古语称“乌尼”长约六至七尺,上端打个小眼,插入“陶脑”的肴龙里,形成一个伞型骨架。“乌尼”的下端也打个小眼。串绳作套,与“哈那”相连。

蒙古包的天窗,蒙古与称“陶恼”,借以通空气,透阳光,出烟焰。 蒙古包的门由框,门滥和门楣组成,门框与“哈那”高度相等,门朝南或东南方向,可避西北风,同时以日出东方为吉祥的传统。

蒙古包的搭盖,先选择位置,略加修整地面后将整个框架固定好,然后用毛毡围好,再用毛绳栓绕。

蒙古包的围毡夏季盖一层,春,秋季节盖两层,寒冷的冬季则盖三层毡子,并在里面挂帘子。“陶脑”上盖的毡顶,蒙古话称“额入和”,是盖住“陶脑”的正方形毡子,四周都有扣绳,夜间压盖,成正方形,白天揭开一半,变成三角形。

蒙古包上的民间图案较多。其装饰部分主要在“陶脑”,“额入和”,围毡和门帘上。常常以骑纹,回纹,卷字纹及其他各种引入注目的民间图案装饰。

蒙古包不仅为蒙古族游牧生活创造极好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充分反映了蒙古族审美文化的一个侧面。蒙古包的色泽为洁白,整个形体为圆状,“陶脑”与“乌尼”连接呈日月射光状,用各种引入注目的图案装饰。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蒙古族尚白,尚圆,崇尚日月的审美心理。

蒙古包的内部结构,陈设也别具特色,各种物品大致都有固定的位置。 蒙古包正中央为灶,即火撑。火撑在一个家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火是一个家庭存在和延续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家庭兴旺繁荣的象征。出于崇尚火的特殊心理,蒙古族对于燃烧着的火撑有种种的禁忌。如:不准往火里仍不干净的东西,甚至烟头,不准敲打火撑子,不能用剪子碰桶火撑子,不能把锅斜放在火撑子上,不能在火灶旁砍东西等等。这些种种禁忌,都出自于蒙古族崇拜火的特殊心理,认为激怒了火神会给自己和家族带来恶运和不详。

蒙古包内其他物品的摆设都是与蒙古族尚右尚西的习俗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蒙古包的西北侧是供奉神像,佛龙,祖先的地方。依次往西南主要摆放男人们放牧,狩猎的用具。如:马鞍,马鞭,弓箭,猎枪等。蒙古包北面置床桌,东面置放绘有各种图案的竖柜,东南侧置放饮具,奶具等。

依照尚右西的习俗,主人和客人以及家庭成员的座卧的位置,自西向东为长

7

者,男人,女人,孩子,自北向南客人,主人等。

蒙古族以畜牧业作为主要经济生产方式时期,蒙古包是他们最普遍,最根本的居住形式。因此,无论是从蒙古包的机构特征,折搭过程或蒙古包内的摆设等方面,都能不同程度地了解蒙古族的崇尚风俗和审美文化。

(三)服饰习俗

服饰故名思意包函着服装和饰物两大类。服饰是人类遮盖,防寒,审美需求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创造了服饰。他们最初用植物的叶子遮体,后来用猎物的皮做衣。并用羽毛,石环,兽牙,胃管等装饰自己。

蒙古族的服饰也同世界其他民族的服饰一样,从简单的遮体,防寒,装饰发展到适合于游牧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衣冠服装。并在历史文化的变迁中得到不断地发展,使其功利性和审美性融为一体,形成了即使用又美观的独特风格。

蒙古包服饰主要包括:蒙古袍,腰带,帽子,缠头,马鞍,坎肩,裤子等。妇女饰品主要有头饰,耳饰,手饰,苛包等。男子则喜好佩戴蒙古刀,火链,褡裢,烟荷包等饰物。

1、 蒙古袍:蒙古袍是一种遮挡全身,保暖性强,使用于马背民族游牧生活的服蒙古族一年四季都要穿长袍,冬季穿皮袍,夏季穿单袍,春秋两季则穿棉袍。蒙古袍的款式呈多样,亦有男女老少之区别,其中主要包括:开衩袍与无开衩袍等。蒙古袍所用的面料多样,主要有羊皮,豹皮,水懒皮,狼皮,丝绸,软缎周,丝周,斜纹布等。蒙古袍的款式, 及颜色绝非千篇一律,而因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季节,不同场合而各不相同。蒙古袍以其不同的鲜艳夺目的色彩,变化多样的款式,美丽而传统的镶边装饰唤起人们的美感,在蒙古族人民中广为流传。

2、腰带:蒙古人穿蒙古袍是有系腰带的习俗。对长期依附在马背上的人来说,系腰带即可保暖又可保护五脏,同时能使双臂活动自如,易套马,引弓箭等。因此,男子系腰带更为重要,成为男子汉的一种象征。因此,蒙古人将男子汉称为“布苏泰昆”(以为系腰带的人)。男子汉系腰带上提袍子,腰带较宽,长度约20尺,女子系腰带不上提袍子,腰带较短而细。青年男女的腰带为翠蓝,黄绿,桔红,紫红等颜色。已婚妇女在家一般不系腰带。

8

3、 帽子:由于长年在野外游牧,而且地处高原、风雪寒冷、烈日炎炎,蒙古人无论春夏秀东都有带帽子的习惯。帽子不仅能防寒遮阳,而且成为吉祥权威的象征。蒙古人把帽子视为与头同样高贵,因而形成了多种习惯。如:不许随便触摸别人的帽子,不戴时把帽子放在高处。参加婚宴或敬酒、接酒时必须戴帽子,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蒙古族牧民戴的帽子种类很多,主要有缘顶檐帽、风雪帽、陶尔其克帽、三耳帽、四耳帽、圆帽等。

4、头巾:蒙古族缠头的习俗已古有之,马可波罗曾经记叙元代的驿差说:“他们束紧衣服、缠上头巾,挥鞭策马以最快的速度前进??。”①男子缠头的布巾或绸巾为棕色、黄色、暗绿色等。妇女所缠的头巾多为粉、绿、白等颜色。姑娘缠头部封顶,右侧打结,垂下一穗,媳妇缠头则封顶不打结。

5、坎肩:蒙古族牧民无论男女都有穿坎肩的习俗。坎肩着在蒙古袍外,有保暖,修饰和礼仪等作用。坎肩的种类和款式很多,有长坎肩,短坎肩,有衩坎肩,无开衩坎肩,男式坎肩,女式坎肩,平时穿的坎肩,礼仪场合穿的坎肩等等。坎肩的面料十分讲究,要用柞丝绸,丝绒,平绒等各色各样的织棉缎缝制。男式坎肩一般较短,较肥,有各色棉缎壤边,绣有不同的吉祥图案,光彩夺目,华丽典雅。

6、答忽:答忽是牧民在冬季野外放牧或下夜时穿在皮袍外面的山羊,黄羊皮衣。其款式较马挎长些,类似半袖长衫。元代称做比肩。主要是为防寒而加穿的衣服,适合于生活在地处高原,风雪严寒地带的游牧民。

7、 裤子:牧民在春,秋季节穿去毛皮裤或棉裤,夏季穿单,夹裤。冬季则一般穿皮裤,皮裤有熏皮裤,普通皮裤和吊面皮裤等。由于常年骑马,蒙古族牧民穿的裤子款式较肥大,适合与套马,训马等马上运动。

8、靴子:靴子是马背民族不可缺的主要服饰之一。蒙古族牧民靴子的种类很多,可根据其样式、面料、高矮不同而分为若干类。根据蒙古族靴子的样式可以分为尖头靴、圆头靴、小尖头靴等。根据面料可分为皮靴、布靴、毡靴。根据靴的高矮可以分为高腰靴、中腰靴、矮腰靴等多种。传统的蒙古靴有皮靴和布靴两种。皮靴用牛皮、马皮制成。其特点是靴上翅,靴身宽大,靴内或陈皮、或衬毡。布靴是以条绒或各色布制成。靴帮和靴都用绣花、补花来修饰,有各种各样美丽的花纹图案。这种布靴耐用、舒适、美观、大方,为世人所赞叹。

9

(四)饮食习俗

蒙古族传统的饮食文化结构不仅与其经济生产、环境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其精神文化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蒙古族的饮食主要是肉食品、奶食品以及谷物等。

1、肉食:蒙古族食肉的习俗是由经济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在早期从事狩猎业时主要以猎获物为食,从事畜牧业之后既吃家畜的肉,也吃猎获物。食用的猎物主要是黄羊、顽羊、盘羊、鹿、兔、野猪、旱獭、熊、野雉、沙半鸡、沙鸡、野鸭、罕达犴(驼鹿)等。食用的家畜主要有牛、羊、山羊、但也少量食用马肉、驼肉。

马肉是热性食物,使用后可增强防寒能力,暴风雪天放牧时用煮马肉的汤洗手、洗脸、能防止冻伤,但蒙古人不多吃马肉的习俗主要是与其传统的喜马、爱马的观念有关。

蒙古民族在食肉的过程中,从宰杀牲畜、加工肉食、制作食用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习俗。如:屠宰牲畜时忌讳用“杀”字,而以“喝汤”、“食用肉”、“储藏食品”等语言代替。屠杀牲畜也有传统的、规范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宰杀小畜运用开膛的方式,宰杀大畜策运用刺颈椎的方式。屠宰牲畜也有许多禁忌。禁止屠宰西油彩声带牲畜(献给神灵的牲畜)、孕畜、使用多年的老牛、竞赛中享有盛名的骏马等。屠宰马时要举行特别的仪式。将马牵来,在口、鼻、天门上涂抹黄油,并剪掉部分鬃和尾,包在哈达里保存,同时咏念咒语等。

2、奶食:蒙古族在饲养牲畜、用其肉外,还充分利用乳汁,制作各种奶食品和饮料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蒙古族称奶食品为“查干伊德”,即白食,意为纯洁,崇高的食品。奶制品可分为奶食品和饮料两大类,其种类很多,制作方法和名称因地区而有所不同。但奶制品的制作方法从根本上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使奶汁凝固呈酸乳状法;另一种是,将奶汁搅拌发哮法;还有一种是,用慢火煮法等。

使用上述三种法用牛、羊、马、驼奶制作的奶食品有:奶豆腐、奶酪、奶皮、奶油、黄油、白油、酸奶豆腐等。饮料有:酸奶子、熟奶子、奶酒、齐格(酸马奶)等。

奶食品和饮料含多种维生素,营养成分极高,用不同方法制作的奶食品和饮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内蒙古民俗-复习资料(2)在线全文阅读。

内蒙古民俗-复习资料(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65789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