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天门山、长江、旋涡,还会想到天门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是因为长江波涛的怒吼,才“断”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而从“回”就会想到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翻滚滔天,变化无穷;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文中有一个比喻句: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几百里表示林广树多,进而产生想象,连绵起伏的群岭上郁郁葱葱,连成一片像大海;绿色的波浪,风吹树林,林鸣谷应,那声响多像大海里的喧腾涛声。这样就从林海的形声色三个方面去领略。那绿色的海洋比喻兴安岭,是多么的形象贴切,而这样的朗读,其语感就蕴含其中。
(5)有感情的朗读
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要入情入境,让主体的思想感情与文章融为一体,细细品味,体味文章的气韵和语言美。中国的文艺创作历来特别讲究一个“情”字。“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小语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而小学生更是情感尤物。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觉,去体验,加之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学生情感的波纹就会涌动起来。如指导《小珊迪》中男孩卖火柴时的语言,就要根据课文中男孩语言的变化,体会男孩急于卖出火柴的迫切心情,感受这个可怜的小男孩饱受饥寒的处境。通过指导,学生的感情沉浸有这催人泪下的气氛中,仿佛一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男孩就站在自己面前,对小珊迪的同情油然而生。用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话就是要“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等。⑿
(6)揣摩与品味
2.揣摩与品味
一篇优秀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确定、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自文字表达的贴切、形象。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甚至修辞方法进行比较、归纳。“学生只有对语言知识、语言形象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语言知识的获得才会更加牢固,语文能力的形成才会更加迅速而有效。”⒀对此,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 “我们读一篇东西,不论诗文词曲,总要象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才能达到透彻的理解。所谓欣赏,是以透彻的理解为基础的。理解不透,即使多少能欣赏点儿,总不免遗漏若干地方,没把好滋味辩出来” 。而有了这种习惯,其语感是不难培养出来的。
(1)语句的比较。
词语和句子是语言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多是通过其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因此课文中的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更需要我们细细比较和品味。如:《爬天都峰》一文中,“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一句,为了让学生体会“挂”字的妙处,可要求学生用“拉”或“飘”等字换“挂”,进行比较,通过学生的研究、讨论,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当:一个“挂”字把天都峰陡得似直上直下的特点极其准确、形象、巧妙地描写出来,与文后面的“攀”相映成趣。再如《月光曲》一课,在皮鞋匠兄妹称赞贝多芬所弹的曲子时说:“弹得多纯熟啊!”我把“纯熟”、“熟练”让学生推敲赏析。学生品出“纯熟”不但表现了曲子弹得熟练,而且反映了熟练的程度。通过调换比较词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当。而《记记华的双龙洞》中小草探出头
来中探出头来地教学亦是如此。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2)想象的运用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声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例如,《观潮》: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洗荡荡的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其中,两丈多高的水墙,那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的气势,那山崩地裂的声响,如果没有想象,又怎能让学生感受到大潮的雄伟,浩荡飞奔,与气势惊人?
(3)联系生活。
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一定的言语总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出现,离开了生活体验,语感的培养也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是真实的。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我和老爷爷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别有韵味的一个“终于”,把他们努力后的成功与满足生动地表现出来。如果学生没有这种生活体验,怎能正真体会到这“终于”一词的韵味。 “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是得不到什么深切的体验”(叶圣陶语)
3.积累
(1)意象
张裕钊曾在在《与吴函父书》中说:“曰意、曰词、曰气、曰法,之数者,非判断自为一事,常乘乎其机而 混同以凝于一,惟其妙之一出于自然而已。” 而这里的“意”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词”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符号,而“气”就是作者在创作时饱含情感色彩的意象活动。可见,意象是作者创作的主旨,并驾驭着作者。反观读者,只有融入作品,对作品的入情入境,才能真正的走进作者的心灵,达到意象的唤起与重新解读。
意象形成的快与慢、完整与否,标志着语言感受力的高下。作为小学生来,由于自己生活、知识、情感等阅历的局限以及心理发展的特点,这就影响了言语活动中想象力的发挥及意象重现与组合的准确性、完整性,即妨碍了语言感受力的发展。要提高学生语感力就必须根据作者提供的语言符号,调动学生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通过想象再现相关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一情境的,反之,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情境,也会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⒁比如,在教学《牧场之国》中,学生对荷兰牧场是陌生的,于是,在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我们播放了轻柔舒缓的音乐,并用投影映示出荷兰牧场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教师再伴以简洁而动情的描述,这样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当学生声情并茂地读,沉浸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异域风光中时,其意象已经融入了学生。而《石榴》一课的最后一自然段,描写了石榴子儿的颜色、光泽、样子、味道。其中,“玛瑙般”、“晶莹透亮”、“清爽无比”等词语,惟妙惟肖地描摹了石榴子儿的特征,没见过没尝过石榴的人是很难
深刻体会的。于是,课上我就让学生带个石榴,剥一剥,看一看,尝一尝,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感受,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书中的遣词用句了。
意境的再现也是意象唤醒与重现的方法。《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是千古名句,此句写出了朋友离别的不舍。我教学这一句时,首先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站立岸边的情境,继而让学生听着《爱的纪念》的乐曲,根据提示,想象诗人当时的所见、所思、所想、所感。接着再让学生扮演诗人来讲述想象到的情景。通过这种方式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也缩短了学生同诗人之间的心灵距离,使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了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而《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教学亦是如此。
长期训练可切实提高学生通过意象感知语言的能力。而长期的积累,学生亦能迅速的用语言重组自己的意象。
(2)语言的积累
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而语感的培养本身也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多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 加之小学生记忆力强,因此,对于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地欣赏,读出其中的韵味、体验其中的美妙,直至背诵。通过此,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其语言库存,并从积累中进一步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特别是对相同主旨相同事物的不同形式表达,更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把握能力。
4.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语感迁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