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历史》
讲义
主讲教师: 马蔚云 授课年级: 二年级
第一章 基辅罗斯
第一节 东斯拉夫人
俄罗斯人的祖先东斯拉夫人前身统称斯拉夫人,至少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相当于我国西周),生活在东欧平原。俄罗斯族是一个年轻的民族,它于14-15世纪才形成。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восточные славяне)。在古代,斯拉夫人曾经居住在喀尔巴阡山以北一个不大的地区。公元5-6世纪,斯拉夫人向西、南和东三个方向迁徙,沿途不断同当地融合,逐渐分成三大支:西斯拉夫人(今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人的祖先)、南斯拉夫人(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及其他一些巴尔干民族的祖先)和东斯拉夫人(今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人的祖先)。
公元7-8世纪,东斯拉夫人居住在东欧平原上——第聂伯河沿岸森林及其以北的地区。平原、森林、丰富的河流和湖泊决定了他们的经营活动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向。平原地形能够使东斯拉夫人的迁徙进行得畅通无阻,肥沃的土壤为农耕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然而,当时东斯拉夫人的居住地点具有明显的流动性。森林和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东斯拉夫人在这里狩猎、捕鱼,采集野生蜂蜜、蘑菇和浆果等。此外,自平原中心流向四周大海的河流作为交通要到促进了东斯拉夫人同周边部落和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自古以来,在东欧平原上生活的并不只是斯拉夫人。一些波罗的部落和芬兰部落占据了这里相当一部分森林地带,南方草原上生活着伊朗、突厥和蒙古游牧民族。斯拉夫人南部最富有的邻居是希腊人,这里坐落着罗马帝国(Римская империя)的继承者拜占庭(Византия)-一个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强国。拜占庭
1
人非常喜欢购买斯拉夫人手里的毛、皮和蜂蜜。当时,自波罗的海沿第聂伯河进而沿黑海有一条重要的商道,它能够将欧洲北部和拜占庭连接在一起,这就是著名的“自瓦良格至希腊”之路(путь“из варяг в греки”)(瓦希之路)。
从9世纪初起,在西欧临海地区和波罗的海沿岸开始出现一些由斯堪的纳维亚半岛(Скандинавия)的勇敢者组成的武装队伍。他们经常侵袭英国、法国、西班牙甚至意大利,西欧通常将他们称作“诺曼人”(“норманны”)。在俄罗斯历史上,他们则以“瓦良格人”(“варяги”)而闻名。瓦良格人的贸易和武士队经常沿着第聂伯河南下,沿着“自瓦良格至希腊”之路进行活动。自9世纪中叶起,在东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已经有很多瓦良格人。不久,他们便完全与斯拉夫人相同了。
第二节 基辅罗斯的形成
古时候,东斯拉夫人以氏族为单位生活在一起。氏族的首领为长老,氏族内部的一切重大事务均在由全体成员参加的会议上协商解决,这种会议被称作“谓彻”(вече)。土地、财产归氏族所有。后来,随着部落和氏族散居空间的扩大,氏族之间的联系受到削弱。最古老的氏族制度逐渐被村社制度(общи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所取代。
随着贸易的发展,东斯拉夫人的土地上产生了诸如诺夫哥罗德、基辅和斯摩棱斯克等商业城市。各国的商人多以这些城市为聚集地进行商品交换,而后沿商贸大道前往希腊市场。为了保证商品贮藏和途中运输的安全,需要武装力量。于是,许多城市出现了由各民族中自由而强壮的人(最常见的是瓦良格人)组成的武士队(военные дружины)。领导武士队的通常是瓦良格人的首领——王公(князья)。
公元862年,诺夫哥罗德居民从瑞典邀请瓦良格人留里克(Рюрик)及其亲族和武士队前来整顿诺夫哥罗德邦国的秩序。留里克掌握了政权并开始管理诺夫哥罗德,留里克王朝(династия Рюриковичей)也由此开始。当时,瓦良格人还被称作“罗斯人”(“Русь”)。“罗斯”(“Русь”)这个名称也随之转到与瓦良格人一起活动的斯拉夫武士队中。逐渐地,这个名称成为整个国家-罗斯国家以及后来的俄罗斯民族的称谓。
留里克去世后,其亲戚奥列格开始在诺夫哥罗德作王公。公元882年,他率领武士队沿第聂伯河南下,占领了基辅并变基辅为首都。“让基辅成为罗斯各城市之母吧!”奥列格说。他成功地将这条大水路沿岸最主要的城市以及东斯拉夫人的其他许多邦国统一到自己手中。这样,在基辅周围形成了被称作“基辅罗斯”(“Киевская Русь”)的古罗斯国家。
第三节 罗斯接受洗礼
东斯拉夫人曾经长期信奉多神教(язычники)。他们供奉太阳神、风神和其他诸神,还崇拜泉水、井、树木和一些动物。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地方神。为此,对大地母亲和祖先的崇拜也很普遍。东斯拉夫人习惯于向自己的祖先和诸神奉献供品,有时甚至以活人作祭品。
符拉基米尔王公(Князь Владимир)曾经是一位坚定的多神教信徒。他妻妾成群,因为多神教允许多妻制。符拉基米尔先在诺夫哥罗德当政,后来在兄弟内讧中取胜,自公元980年起,他成为基辅大公。符拉基米尔想把罗斯变成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他深知宗教的作用,因而决定利用宗教把各个部落统一起来。起初,他推行过多神教改革,取缔许多地方神,要求所有的人都崇拜他。然而,这些改革并未达到目的。于是,符拉基米尔开始寻找其他宗教。
2
他派自己的使臣到各国去了解哪种信仰更好。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没有赢得罗斯使者的欢心,而希腊(即拜占庭)教堂则给他们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出使归来,使臣们对符拉基米尔说,“希腊教堂美不胜收,令人难以忘怀,其他信仰我们一概不要。”符拉基米尔听信使臣的话,接受了希腊教洗礼。这里“希腊教”是指基督教(东正教православие)。公元988年,符拉基米尔王公宣布基督教为基辅罗斯的国教。他下令摧毁多神教诸偶像,把基辅的市民召集到第聂河畔,强迫他们下水受洗,这一事件以“罗斯受洗”(“Крещение Руси”)的称为被载入史册。
宗教的选择在罗斯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统一的宗教逐渐将各地的崇拜排挤出去,促进了统一的古罗斯民族河国家的形成。符拉基米尔通过改革巩固了中央政权,提高了罗斯的国际威望,基辅罗斯跨进欧洲基督教国家的行列。借助于基督教信仰罗斯各地开始了文字河文学的传播。公元9世纪,斯拉夫字母被希腊修士基里尔(Кирилл)和梅福季(Мефодий)兄弟创造出来。至今,俄文字母仍被称作“基里尔字母”(“кириллица”)。翻译文学和最早的书面作品也是在神职人员中产生的。基辅罗斯最主要的历史文献是修士涅斯托尔(Нестор)于12世纪初编撰的编年史《往年纪事》(“Повесть временных лет”),基督教促进了罗斯建筑和艺术的发展。还在符拉基米尔大公在世时,罗斯就开始采用白色大理石在基辅修建基督教教堂。一些希腊工匠前来用壁画和马赛克画装点教堂。1037年-1054年间,富丽堂皇的索非亚大教堂在基辅落成。在俄罗斯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以东正教形式表现出来的基督教成为俄罗斯文化的重要精神基础。
第四节 由鼎盛走向衰落
古罗斯国家很快发展起来。奥列格公在同可萨人(хазар,хозар又译“哈扎尔人”)①的作战中取胜并将罗斯的一些部落从对可萨人的依附中解放出来。为这次胜利所鼓舞,他决定对拜占庭发起远征。他率领大批军队逼近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公元907年)并包围了这座城市。希腊人不得不同罗斯人谈判并向他们缴纳贡赋。“Ярослав Мудрый”,“Русска Правда”
奥列格继承人伊戈尔(Игорь)率领罗斯人继续同拜占庭作战,然而并没有取得成功,因为他既没有军人的天赋,也不具备统治者的才华。当时基辅政权的任务之一是从周边各地区和部落收取贡赋。每年秋天,王公便率领武士队出城收毛、皮、蜂蜜、农产品和手工业者的制品等贡赋。于是,基辅王公手中积蓄了一大批品种繁多的商品。
伊戈尔王公死后,其妻奥莉加(Ольга)执政。她试图停止对外征战,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她亲自出访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并在那里接受了基督教洗礼。奥莉加的儿子斯维亚托斯拉夫已经采用斯拉夫人的名字,但在性格方面仍是一个典型的瓦良格勇士。他习惯于远征生涯,可谓戎马一生,最后战死于远征途中。
斯维亚托斯拉夫之子符拉基米尔大公(Князь Владимир)对于古罗斯国家的繁荣做出了极大贡献。他一生曾多次结婚,留有许多同父异母的子女。他把儿
①
可萨人一般指西突厥民族,更正确的为北匈奴。他们在公元七世纪下半叶,在北高加索有草原的伏尔加
河中下游建立了强大的可萨汗国,成为丝绸之路北道上的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中转站,与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在政治和经济上保持密切的关系。他们在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争夺阿塞拜疆的时候,曾借兵给拜占庭。在八世纪中叶,可萨人从萨满教皈依犹太教。在十一世纪受俄罗斯人,拜占庭帝国与佩臣涅格人攻击下覆灭,现在的克里米亚从前称可萨利亚,很多民族称呼里海为可萨海。
3
子们安排到四面八方并分别赐予他们一方土地,试图以此来维持国家的统一。然而,符拉基米尔刚去世,他的儿子们便为权力而争斗起来。1019年,符拉基米尔的四儿子雅罗斯拉夫登上了基辅王位。几年后,他以军事手段使罗斯国家重新恢复了统一。
雅罗斯拉夫(Ярослав)时期,基辅走向鼎盛。雅罗斯拉夫积极发展国际交往和外交,尤其重视同欧洲诸国的往来。雅罗斯拉夫为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他执政时期,罗斯开办了许多学校,创立了第一批图书馆,修建了大批美丽的教堂。难怪人们将这位王公称作“智者”雅罗斯拉夫(“Ярослав Мудрый”)。雅罗斯拉夫时期,罗斯产生了第一部法律汇编——“罗斯法典”(“Русская Правда”)。法典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及社会不平等的发展。《罗斯法典》表明,封建关系已经开始在基辅罗斯确立。
11-12世纪,基辅罗斯的农耕业发展起来。土地的价值不断提高,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当时,基辅罗斯的统一国家体制还很不稳定。通常,各个王公掌握着罗斯的土地。当父王在世时,子辈在各主要城市任地方官并向父王纳贡。当父王去世后,父王的地盘便依据儿子的数量进行平分,得到土地的王储们也随之成为王公。基辅王位通常由家族中的长者占据。然而,实际上这些规矩时常遭到破坏。智者雅罗斯拉夫去世后,罗斯内讧频繁,为争夺基辅王位而进行的战争经常发生。
罗斯南部的黑海之滨地处辽阔的大草原,罗斯人将其称为“荒野,这里经常发生血战。基辅罗斯同这里的游牧民族曾经进行过长期的斗争。
内讧和同游牧民族的激烈斗争耗尽了罗斯的力量,各地城镇毁于火灾,商贸活动裹足不前,国民人数不断减少,人们纷纷到密林深处藏身。土地大片荒芜,贫困笼罩着罗斯大地。12世纪中叶,基辅罗斯完全分裂成独立的小公国。到13世纪初,公国的数量约有50个。这样,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阶段以统一的古罗斯国家的解体而告终。
第二章 莫斯科罗斯
第一节 鞑靼蒙古入侵
1206年,在广袤的蒙古草原上形成了成吉思汗(Чингисхан)的帝国。1237年,蒙古汗拔都(Батый)率领军队进入罗斯。由于其先头部队为蒙古人的盟军——鞑靼人,历史上通常将他们称作“鞑靼蒙古人”(татаро-монголы)。①1240
鞑靼为中国古代北方有多重含义的民族泛称。唐代指蒙古高原东边的塔塔尔部。又作达怛、达旦等。最早见于唐代突厥文 碑铭和某些汉文记载。突厥的覆亡和回鹘的西迁等,一再给鞑靼人提供了向西推进的机会。9 世纪前后,阴山南北沿边 塞直到河西、青海都出现了鞑靼人。与宋、辽均有交往,并被称为阻卜。金代,鞑靼主要游牧于呼伦、贝尔两池以西 。 鞑靼又与其西北的蒙古部为仇。1202年,成吉思汗彻底征服了塔塔尔部。宋元时,鞑靼成为对蒙古各部的泛称。有时蒙古人也自称达达。有的记载称蒙古人为黑鞑或蒙鞑,称汪古人为白鞑,或依其开化程度区别为熟鞑靼与生鞑靼。13世纪蒙古人西迁,鞑靼之称逐渐传遍西方。俄国亦将境内操突厥语诸族称为鞑靼人。明代,对元顺帝退出大都至林丹汗时期的漠南、漠北蒙古人也称为鞑靼。鞑靼人为东欧伏尔加河中游地区的居民。主要分布在俄罗斯鞑靼自治共和国,部分散居在克里米亚、西伯利亚等地。另有少数分布在蒙古国。属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的混合类型。13世纪由于蒙古鞑靼人西迁,鞑靼这一称谓逐渐传遍整个欧洲。在16~19世纪的俄国文献中,鞑靼人成了俄国境内使用突厥语各族的统称。鞑靼语,分中部(鞑靼自治共和国大多数居民的用语)、西部(或称米沙尔语)和东部(西伯利亚鞑靼人的用语)3 大方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1927年前有阿拉伯字母的文字,后一度改用拉丁字母,1939年又改用斯拉夫字母。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少数信东正教。过去,鞑靼人主要从事农业,阿斯特拉罕鞑靼人则从事畜牧业和渔业,部分人从事制作靴子等皮革品、首饰以及纺织等手工业。乌拉尔地区鞑靼人的传统住宅是用圆木柱架成的壁桁式木屋,墙上绘有各种色彩艳丽的壁画。阿斯特拉罕鞑靼人较多地保持着草原畜牧业的传统特点,夏季住帐篷。男女喜爱穿肥大衬衫和灯笼裤,外罩无袖长袍。男子戴绣花小圆帽;妇女戴丝绒小帽和各色头巾,并喜欢佩戴金属胸饰。民间口头创作形式多样,长篇历史传说深受群众欢迎。建筑艺术和装潢艺术保持着许多民族特色。农业以生产谷物(小麦、燕麦)为主。
①
4
年,基辅沦陷。
拔都进军东欧失败后返回伏尔加河下游草原。他在这里为自己的国家定都,这个国家叫“金帐汗”国。并入金帐汗国(Золотая Орда,又译“钦察汗国”)版图的地区有伏尔加河下游、里海沿岸草原、北高加索、克里木、西西伯利亚。金帐汗国是蒙古大帝国的一部分。在罗斯领土上,拔都不是依靠驻军,而是借助于各地王公的力量进行统治。
罗斯国民必须向金帐汗国交纳贡赋。起初,蒙古人亲自向罗斯征收贡赋,遭到罗斯人的反对后委派罗斯王公代收贡赋。一旦罗斯人没满足蒙古人的要求,蒙古汗便前来罗斯,用火和剑来整顿秩序,把妇女、儿童和工匠拉去当奴隶。为了巩固在罗斯的统治,历代蒙古汗都支持东正教会。他们不要求罗斯人放弃自己的信仰,甚至还免除东正教会的税赋并给予他们特殊的优待。这种状态在罗斯持续了240年,在俄罗斯历史上被称作“鞑靼蒙古人的桎梏”。
第二节 来自西部的威胁
鞑靼蒙古人的入侵促使罗斯最终分成两半:东北罗斯(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ая Русь)和西南罗斯(Юго-Западная Русь)。东北罗斯处于鞑靼蒙古人的统治之下,正在崛起的立陶宛则开始占领西南罗斯的荒芜土地。14世纪下半叶,立陶宛与波兰合并为一个大国家。在这里,天主教的主导地位得到了确定。这样,罗斯大地被来自东方和西方的两股强大势力分裂两半。逐渐地,以往地基辅罗斯人分成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 13世纪初,罗斯西北部边境出现了德意志骑士。很快,他们便开始侵扰普斯科夫和诺夫哥罗德地区。但是,他们遭到了有力的回击。带领罗斯人抗击西方侵略者的是诺夫哥罗德王公亚历山大(князь Александр)。
1240年7月,瑞典人乘船驶入涅瓦河,向没有受到蒙古人奴役的罗斯城市普斯科夫和诺夫哥罗德发起进攻。在这场血战中,亚历山大和他的军人们打败了瑞典人兵把他们赶到海外。由于这次战争的胜利,王公被誉为“涅瓦王”(“Невский”)。1242年4月,亚历山大将普斯科夫从德意志人的手中解放出来,在楚德湖德冰面上给敌人重创。在俄罗斯历史上这场著名德战役被称作“冰湖大战”(“Ледовое побоище”)。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得救了。
王公亚历山大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统帅,而且还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他采取了一面联合金帐汗国,一面对抗西方天主教入侵的方针。后来,罗斯东正教将涅瓦王亚历山大尊奉为“圣人”(“святой”)。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斯大林曾颁令设立涅瓦王亚历山大军事勋章。
第三节 莫斯科的崛起
“莫斯科”这一称谓源自芬兰语,意为“潮湿的地方”。编年史中关于莫斯科的记载最早出现于1147年。当时,王公“长臂”尤里(Юрий Долгорукий)邀请另一位罗斯王公来此会面。尤里在那里设宴,还同盟友交换了礼物。这一年被认为是莫斯科的创立年。
基辅罗斯的厄运促进了莫斯科的发展。12-13世纪,为了从破产和死亡中摆脱出来,罗斯许多城市和乡村的居民纷纷逃到东北。这样,东北罗斯成为俄罗斯民族的故乡。
在很长一段时间,东北罗斯的中心是一些比莫斯科更加古老的城市——罗斯托夫、苏兹达尔和符拉基米尔。然而,方便而又相对安全的地理位置为莫斯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14世纪初,特维尔和莫斯科公国为争夺大公的位置展开了多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俄罗斯历史讲义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