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校本培训学生心理健康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4-1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校本培训材料《教师教育行为与学生心理健康》

教师教育行为与学生心理健康

------------关注师源性心理问题

专题主要内容介绍: 一、师源性心理问题的概念 二、造成师源性心理问题的教师表现 三、师源性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四、减少师源性心理问题的途径 学习目标: 通过本专题学习

1、 了解师源性心理问题的成因

2、 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教育行为

3、 思索如何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教育行为 校园惨案

2005年4月的某日晚上,浙江台州黄岩区江口镇的一名中学生,15岁的陈佳,在家中留下遗书,悄然出走。

遗书“妈妈,你不要找我,我有很多很多的话想跟你说,可已经没有机会了。” 家人、朋友、学校的老师都迅速集合起来,寻找陈佳。不幸的是三天以后,一个路人在一座桥下的河水中发现了一具尸体,她就是失踪的陈佳。经过法医鉴定,陈佳是跳河自尽。

究竟是什么原因,会让一个花季少女选择放弃仅仅15岁的生命? 根据记者的采访调查,终于揭开真相:

自修课,全班抽查英语单词,陈佳没有背出来,却违背老师的规定,自己在合格的名单上签了名,结果被同学告到了班主任老师那里,班主任打她嘴巴,并“让她在讲台上读自己的检查,向全班道歉。”陈佳的检查在讲台上读了两遍才勉强过关,不准吃中饭,并被罚在国旗下站40分钟示众。

陈佳的同学:“她哭了,脸上全部都是泪。”

在陈佳的遗书上,她说这件事成为她一生中最大的羞辱,她没有面子再进这个学校见人。 “精神分裂症”

湖南,某农村中学初二某班,年轻英语女教师,让学生上黑板默写,某男生默不出。老师:“我让其他同学上来默,你就站在这里看”。学生:“老师,你这是罚站,

《义务教育法》有规定,‘禁止体罚学生’,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老师火了,大骂该学生,又打了他,该男生回家,哭、闹、失眠了一段时间,因上课就头痛,后不来上课,病休。家人觉得他越来越不正常,结果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遗传倾向、外界刺激、青春期易发病—预后不良),家长气愤,把老师、学校告上法庭,要求赔偿80多万,电视台介入,采访,校长“我们农村中学哪有这么多钱”,那个教师愿意拿1万元。

近年来,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变相体罚或发脾气、训斥、辱骂等危害学生的事例屡屡出现,由此而引发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明显增加,这使得一些学生或变得冲动、好斗、难于人相处,或变得自卑、孤僻、焦虑、厌学甚至出现应激状况。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教书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

许多教师,平时教育教学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产生不当的教育行为,伤害学生心理健康,应引起全体教师的关注和反思。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涉及:社会环境、学校(教师、同学)、家庭、自身条件等诸多因素,但今天我们只探讨学校教师这一方面内容。面对学生的“师源性心理问题”,希望从教师身上“正本清源”。) 一、师源性心理问题

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绝大多数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控制下进行的。教师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作用,而教师不当的教育行为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困扰,如厌学情绪、学习焦虑、自卑孤僻、学校恐惧等心理问题。我们把由于教师的原因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并引起的问题,称为师源性心理问题。

二、造成师源性心理问题的教师表现(常见) (一)不当教育行为方式(滥用批评、惩罚)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们经常用批评或惩罚的方法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所犯的错误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而促使他们加以改正。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可以收到一定的教育效果。

心理学家赫洛克实验:把106名学生(四、五年级)分成四组,进行加法练习,每天15分钟,共进行5天。

实验组:第一组,受表扬组,每次练习后,给予表扬、鼓励。 第二组,受训斥组,每次练习后,给予批评。

第三组,被忽视组,每次练习后,既不表扬也不批评,静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批评。

控制组:第四组,单独练习,不予任何评价。

结果:受表扬组的平均成绩最好,受批评组次之,被忽视组再次之,控制组成绩最差,无进步可言。

可见,进行适当的批评或惩罚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激励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强化理论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理论核心所在,根据斯金纳的观点,学

生某行为的获得或消除有赖于人们对该行为的强化,通过控制强化物就可以控制学生的行为(塑造行为)。如,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受到教师的表扬,以后学生会经常作出这类行为,相反,学生某种不良行为(违反课堂纪律),教师进行批评或惩罚,以后学生这类违反纪律的行为就会减少或消失。

因此,强化理论认为,惩罚和批评对矫正不良行为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怎样进行批评或惩罚?

一些教师往往掌握不好,因而造成实践中的混乱,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常见的惩罚有:

(1)体罚(或变相体罚)

案例: “塔庄中学许老师把初二年级的几十名学生给打了,还打断了好几根竹鞭”。06年的某天,这个消息在闽(min)清县塔庄镇传开,一名女教师对几十名学生下手,还打断了好几根竹鞭,可能吗?带着疑问,记者赶往该校调查此事。 学生家长:孩子放学回家后喊屁股疼,哭诉被老师竹鞭打的事,脱下孩子的裤子一看,屁股上竟然是一道道通红的鞭痕。

学生:被竹鞭打的学生有几十个,其中,男生每人被抽打10下,左右屁股各打5下,女生则被各打一下,“老师打人的理由是我们没有参加班会课,但我们没接到开班会的通知。”

老师:最近学校搞音乐周,且因为台风放假两天,学生上学变得异常散漫,“此次他们在接到通知的情况下,集体逃课不参加班会,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打他们屁股以示惩罚。”这是以前定的规矩。 对于打断几根竹鞭的说法,许老师说,“那是因为学生很多。”

县教育局表态:体罚学生肯定是错的。 (2)言语中伤

案例:

2003年4月12日,中国西部某城市一个15岁的女中学生因为上学迟到,被语文老师(班主任)用木条打了,老师还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说她“学习不好,长得也不漂亮,连坐台都没有资格”。上课时,这个学生一直趴在桌上哭泣,老师熟视无睹,下课后也没有注意她的去向。 没想到,中午12时30分左右,这个学生就从学校的教学大楼八楼纵身跳下,结束了自己的花季年华。班主任老师以侮辱(wuru)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有调查表明,常见的伤人言语类似有: 就你?!(就凭你这水平也能行?) 猪、笨猪、白痴、木头、垃圾等。

你脑子有问题啊,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 作业是抄的吧?

别再解释了,我知道你在说谎。 我不喜欢你(讨厌!)

等等

有调查显示,语言对学生所造成的心理伤害有以下一些表现形式:

自卑、极大创伤、心理恐惧、心理难受、委屈郁闷、怀疑自己、失去自信、自尊受伤、心理不平衡、学习兴趣下降、厌恶某一门课程,其中自卑和极大创伤的百分比最高。 (3)过度批评

案例:某男学生,因经常被语文老师当众批评,心里很不高兴,后来凡是语文课就不认真听讲,不完成作业练习,最后语文成绩一落千丈。

成语“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jiasha)”,这种现象在师生教育教学互动中也得到印证。薛(xue)建国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和教师所任学科的喜欢的一致率为95%,而不喜欢的一致率为80%。

有学生辩解:“我们不是厌学,是厌老师。”。

曾有一位班主任,这样问他的学生:“你同样的错误犯了一次又一次,老师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为什么改不掉?你说,老师究竟要怎么做,你才能不再犯这样的错误?”学生回答:“只要你不做我们班的班主任!”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树立教师威信, 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避免“恨其师,厌其道”。 (4)罚作业

这是许多教师用以惩罚学生学业过错的高招,罚抄课文、写生字、做超量习题等。调查发现,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小学和初中,施罚者以青年教师居多,一般是主课教师。

其它:如不让进教室听课、罚跑、罚站等。

据高亚兵等人对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素质的调查表明(2000年):44.39%的学生认为教师平时惩罚或变相惩罚学生,79.38%的学生认为教师要讥笑学生的过失,79.02%的学生反映教师对能力不足的学生的进步没有加以赞扬。

一般,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多地受到惩罚,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受到惩罚。 (二)不良情绪情感状态

学校情境中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积极情感作为支撑。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能成为一种动机力量,使教师精神振奋、乐观豁达地对待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顺利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相反,消极不良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有着减力作用,会阻碍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常见:

1、把个人不良情绪带进教育教学工作中

案例:

据报载,某日,北京朝阳区一所中学,下午放学后,某班宣传委员,一位女生留下来出黑板报,她先到隔壁班和同学商量出板报的事,这期间和男同学说笑打闹了,恰被班主任老师看到,大声呵(he)斥(chi)说:“不在班里好好出板报,到这儿疯什么疯,

快滚回去!”,说着,抬手打了该女生两个耳光。当时在场的20多名学生都吓得不敢说话。被打女生脸肿了起来,回到家委屈地哭了三四个小时。事后,老师解释说自己当时情绪不好。

有些教师把在社会、学校、家庭中所受的“委屈”而造成的不良情绪带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就容易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会因学生的一点小过失而大发脾气、斥责学生。

关心教师心理,给教师放个“情绪假”

身体不舒服导致心情烦躁(zao)、家中有事带来情绪焦虑-----当老师在上课前有这样那样的情绪问题时,可以申请调课,也可以请半天假,由学校的领导为其代课。沈阳市皇姑区歧(qi)山三校在教师中推行“情绪假”,引起社会关注。

06年4月,记者到学校采访。

“‘情绪假’”就是教师消极情绪回避制度”,05年新上任的校长赵美君说。 以前老师情绪恶劣时,除了上课前深呼吸自我调整,别无它法。要想课堂气氛活跃,老师的心里首先要充满阳光。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赵美君拿定了注意。一次,一位姓韩的老师和学生家长发生争执,家长带几名亲戚和同事前来“兴师问罪”。校长室里,韩老师委屈得哭了一个中午,下午有课,她只好抹两把眼泪上课去了。“这课能上好吗?”赵美君心里打鼓,这让他受到启发——何不给老师放个“情绪假”?! 为了不耽误课程,“回避制度”里立下规矩:在教师“回避”期间,由学校的相关领导负责代课。记者看到,“回避制度”里明明白白地写着:“凡代课领导日常要通读教材,尤其要侧重备好分管学科的课,随时随地准备进入课堂”。这下领导的担子重了。

“其实叫‘情绪假’也不太准确”,赵美君解释说。原来,老师提出不能上课时,一般选择调课,即使“放假”半天,老师也通常呆在学校里干干别的事。如果老师提出回家调整状态,也是允许的。“情绪假”属于应急制度。

一位老师说,过去和家人闹矛盾时,自己心情不好还要硬撑着上课,自己都不知道讲的是什么。现在有了“情绪假”制度,调整好心情再重新上课,对自己和学生都有利。

学生:自从有了‘情绪假‘,我们看到老师的笑脸比以前多了。

记者在一份家长问卷中看到,一名学生家长还呼吁自己的单位也放放“情绪假”,她是一名医生。 2、歧视“差生”

(学业不佳者、调皮捣蛋者)

案例:某女生平时成绩不太好,经努力,某次考试得了好分数,家长、学生高兴,没想到老师却说:“你女儿这次是瞎猫碰上了死老鼠”。

传说,韩国有个官员在微服私访,路过田间时,看到一个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就大声问:“你这两头牛,哪个更棒?”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去了,农夫才附在官员的耳边小声地说:“边上的那头牛更好。”官员很奇怪“你干吗用那么小声说话?”农夫说到“牛虽是畜(chu)类,但心却是和人一样的,如果我大声说这头牛好,那头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对他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校本培训学生心理健康在线全文阅读。

校本培训学生心理健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8586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