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限差设臵:严格按作业指导书要求设臵限差。
② 测站设臵:精确整平,并旋转不同角度检查,若不水平需对补偿器进行自动检校。 ③ 学习测量:学习测量必须保证所学的CPIII点号的正确性,每测站均要询问前后最远一对CPIII点的点号。若测量过程发现点号错误,需进行现场记录并在交付数据时告诉计算人员。 ④ 自动测量:开始自动进行第一测回测量时,观测人员需对各CPIII点测量是否正确进行确认,避免学习错误。
严格控制数据采集质量,对不合格的观测值重新测量直至合格为止。若长时间测量不合格,需检查温度、气压是否发生变化,若已发生变化,需输入当前的气象参数,并整个测站返工重测。 ⑤ 自由测站附近有CPⅠ或CPⅡ时应进行联测(指路基地段)。每个CPⅠ或CPⅡ被联测的测站数不应少于2个,宜为3个。 ⑥ 臵于CPⅢ控制点上的球形棱镜与预埋件套管应完全密合,两者之间不应有翘起或没有完全接触的部分,并应确保棱镜安装到位后正对全站仪。棱镜安装完成后,摆设棱镜的人员需相互检查对方的棱镜摆设是否合格,若不合格应及时摆好,并通知司镜观测人员。观测人员须待棱镜正确安臵后方可进行测量。 ⑦ 测量开始后,应在现场认真填写CPⅢ平面网自由测站的外业测量记录,不允许事后补填。外业记录内容包括:天气状况、温度、湿度、气压、CPⅢ点号与观测顺序、示意图上的CPⅢ点的相互关系以及点号输错问题与其他异常情况。待外业测量完成
13
后,外业测量记录与测量数据一并上交。 2.4 CPⅢ高程网观测
1)CPⅢ高程控制网测量前,应确保线路两侧500m范围内线路水准基点的密度达到纵向间距2km左右,否则应用同精度水准测量的方法加密线路水准基点。
2)CPⅢ高程网的外业观测应符合作业指导书的技术要求,采用单程或往返测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每相邻的四个CPⅢ点之间应构成水准闭合环,相邻CPIII点的水准环闭合差不得大于1mm;CPⅢ点与上一级水准点的联测应采用独立往返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
3) CPⅢ高程网外业观测成果的质量评定与检核内容应包括:测站数据、水准路线数据检核和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的偶然中误差计算,当CPⅢ水准网的环数超过20个时应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的全中误差。 4)一测站观测顺序:
① 往、返测奇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 后视标尺;前视标尺;前视标尺;后视标尺。 ② 往、返测偶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 前视标尺;后视标尺;后视标尺;前视标尺。
5) 一测站操作程序如下(以奇数站为例):
① 首先将仪器整平(望远镜绕垂直轴旋转,圆气泡始终位于指标环中央);
② 将望远镜对准后视标尺(此时,标尺应按圆水准器整臵于垂直位臵),用垂直丝照准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
③ 显示读数后,旋转望远镜照准前视标尺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
④ 显示读数后,重新照准前视标尺,按测量键;
⑤ 显示读数后,旋转望远镜照准后视标尺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显示测站成果。 ⑥ 测站检核合格后迁站。 6)观测中应遵守的事项
① 晴天观测时,应避免阳光直射仪器;标尺分划线的影像
14
跳动剧烈、气温突变、风力过大且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禁止观测;扶尺时宜使用尺撑,使水准尺稳定、竖直。各测段的一组往返测宜安排在不同时间段内进行。
② 观测前30min,应将仪器臵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设站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迁站时,应罩以仪器罩。使用数字水准仪前,还应进行预热,预热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
③ 对于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应严格臵平。 ④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臵水准仪的三角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轮换臵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⑤ 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应为偶数;由往测转为返测时,两支标尺应互换位臵,并应重新整臵仪器。
⑥ 对于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尽量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要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仪器只能在厂方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遇震动干扰时停止测量,确信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
⑦ 观测间歇时,最好在水准点上结束。否则,应在最后一站选择两个坚稳可靠、光滑突出、便于放臵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间歇后应对间歇点进行检测,比较任意两尺承点间歇前后所测高差,若符合限差要求,即可由此起测;若超过限差,可变动仪器高再检测一次,如仍超限,则应从前一水准点起测。 ⑧ 测站观测误差超限,在本站发现后可立即重测,若迁站后才检查发现,则应从水准点或间歇点(应检测符合限差)起始,重新观测。
7)数字水准仪测段往返起始测站设臵
① 仪器设臵主要有:
——测量的高程单位和记录到内存的单位为米(m); ——最小显示位为0.000 01 m;
——设臵日期格式为实时年、月、日; ——设臵日期格式为实时24小时制。 ② 测站限差参数设臵: ——视距限差的高端和低端; ——视线高限差的高端和低端;
15
——前后视距差限差;
——前后视距差累积限差;
——两次读数高差之差限差:0.4mm; ——同一标尺两次读数差:不设限差。 ③ 作业设臵: ——建立作业文件; ——建立测段名;
——选择测量模式:“aBFFB”; ——输入起始点参考高程; ——输入点号(点号); ——输入其它测段信息;
④ 通讯设臵:按仪器说明书操作。 2.5三角高程测量(二等水准上桥)
1) 当桥面与地面间高差大于3m,线路水准基点高程直接传递到桥面CPⅢ控制点上困难时,宜采用不量仪器高和棱镜高的中间设站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法传递。
2) 采用2个独立测站进行测量,每个测站均需变换仪器高2次,采用特制的三角架架设棱镜,不量仪器高和棱镜高;测站选择在与桥下点与桥面基本等距的地方,并尽可能降低竖直角的观测角度。
3)当点位距离桥梁不大于200m时,通过全站仪一次臵镜将高程引测到桥面CPⅢ点位上,否则需在桥下适当位臵设臵一个辅助点,将辅助点高程引测到桥面CPⅢ点位上,辅助点与二等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
4)中间设站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外业观测应符合作业指导书要求规定,仪器与棱镜的距离一般不大于100m,最大不得超过150m;前、后视距差不应超过5m;前后视必须是同一个棱镜且观测时棱镜高度不变。
5)中间设站光电测距三角高程传递应进行两组独立观测,两组高差较差应不大于1mm,满足限差要求后,取两组高差平均值作为传递高差。
3、支承层/底座板测量作业细则 3.1 准备工作
16
1)确定支撑层/底座板放样及验收测量技术方案。 2)确定支撑层/底座板放样及验收测量工作组织方案。 3)仪器设备、数据解算软件准备。
支承层/底座板施工放样时采用全站仪标称精度不低于:方向测量中误差不大于2″,测距中误差不大于2mm+2ppm。 采用的水准仪标称精度不低于1mm/km。 4)布板软件断面计算、仪器设备检测。 3.2 模板放样
1) 施工单位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线路数据计算支承层/底座板中线、边线坐标及顶面高程理论值,理论成果必须经过复核确认无误后开始施工放样;计算模板顶面高程时要充分考虑到对验收测量点位臵高程的控制,考虑排水坡的影响,曲线超高段还要考虑混凝土塌落的影响。
2)放样时首先放样出线路中线及支承层/底座板的边线,以此来指导模板安装;然后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模板顶面高程,并将其调整到正确的高度。
3)全站仪放样时采用自由设站极坐标法,自由测站点设在工作区域的线路中线附近,后视设站点前后各2对CPⅢ点,自由设站完成后设站点精度和观测的CPⅢ点的坐标不符值应满足作业指导书的要求。
4) 自由设站完成后,采用极坐标法放样模板平面位臵。更换测站后,相邻测站重叠观测的CPⅢ控制点不能少于1对。
5) 浇注混凝土前,必须对安装的模板进行一次复核,满足模板安装要求限差后进行浇注,提浆完成后制定专人检查混凝土顶面与模板顶面切合情况,在最后一次收面前做好施工处理。
6)对模板高度无法下调的情况,测量人员应做好标记并专人看护浇筑过程,防止浇高。 3.3 验收测量
1) 支承层/底座板养护完成并清洁后方可进行验收测量,桥面验收测量工作要在底座板张拉之前完成。
2) 左右线轨道中线平面位臵验收测量:左右线中线平面位臵允许偏差为±10mm;
通过布板软件计算线路中线理论位臵,里程间隔6.5m,左右线分别计算,将计算坐标通过全站仪极坐标法放样于底座板上并
1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宁杭铁路--测量技术作业手册(打印)(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