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植病2(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4-0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路线:以生态区为单元,配套组装关键防控技术。 1.建立预警系统和异地监测网: 国家级越夏区 省市级冬繁区 区县级流行区

2.选育和推广抗锈良种,实行抗病基因品种合

理使用与布局:种植与越夏区和流行区不同抗源的抗病品种:根据生态区域特点,每个生态区域推广种植不同抗性品种5个以上(多基因抗性、抗多种病害品种、不同生育期抗性品种、品种的合理轮换),防止品种单一化。目前已知的抗条锈基因:Yr1、Yr2、Yr3??系列52个。 3.综合治理越夏基地(新小种策源地):

退麦改种:在病菌新小种产生的策源地(陇南海拔1400-2000米麦区,川西北1800-2800

米麦区),实施利用生物多样性技术退麦改种,因地制宜发展油菜、豆类、薯类、中药

材、蔬菜、青稞等,逐年减少高海拔区域小麦种植面积。 推广小麦与其他作物的间套作,铲除自生麦苗,合理调节播期

4.科学用药小麦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降低秋苗感染率和减少早期菌源。 三唑酮等按种子重量的0.03%(有效成分)拌种 多效唑用量不能超过种子量的0.1%。 注意:用药量,否则影响出苗、抽穗。

?实施带药侦察、早期预防 ?苗期、拔节至抽穗期喷雾防治

5.加强栽培管理

①适期播种:避免过早播种,以降低秋苗发病率,减少早播冬麦区向相邻地 区传播的菌源量。

②加强水肥管理:施足基肥,早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南方麦区注意开沟排水,合理密植,降低湿度;北方麦区要注意灌溉。

4.小麦上重要的黑穗(粉)(腥黑穗、杆黑粉、散黑穗)病的症状及病原形态特征有何特点? 散黑穗病症状

?主要为害穗部,病株比健株矮,抽穗略早。

?最初抽出的病穗外面包有一层薄膜,不久自行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大部分病穗整个穗子变为黑粉,即冬孢子。也有少数小穗仍为健全的,留在穗子的上半部。 病原特性

?小麦散黑粉菌Ustilagotritici

?大麦裸黑粉菌Ustilagonuda

小麦散黑粉菌能侵染小麦和黑麦,不侵染大麦,而大麦散黑粉菌只侵染大麦。

?两菌形态相似。冬孢子球形至近球形,偶有不规则形,褐色或棕褐色,半边色深, 另半边色浅,表面有微刺。

?小麦黑粉菌萌发时,由色泽较浅的部分伸出先菌丝。先菌丝产生分隔,形成4个细

胞,每个细胞分别生出单核的分枝菌丝。只有异宗的+、-单核菌丝融合后产生的

双核菌丝才具有侵染能力。 小麦腥黑穗病症状

病株一般比健株矮小,分孽增多。

病穗略显暗绿色,颖壳和麦芒稍向外张开,露出部分病粒。病粒比好麦粒粗短,初为暗绿色,以后变为灰黑色或淡灰色,外面包着一层灰白色膜,里面充满鱼腥味的黑粉(病菌的厚垣孢子),所以俗称腥乌麦或臭黑疽。 病穗常有鱼腥味 病原特征

?网腥黑粉菌(Tilletiacaries=T.tritici),厚垣 孢子表面有网状花纹。

?光腥黑粉菌(Tilletiafoetida=T.laevis),表面 是光滑。

?冬孢子萌发时,产生不分隔的管状担子,顶生线形单核的担孢子。不同性别的担孢子结合成“H”形,形成双核体。

?低温有利于病菌冬孢子的萌发,高温、高湿则不利,最适温度为16~20℃。

?光照可以刺激冬孢子的萌发 ?小麦秆黑粉病

?症状:茎、叶和叶鞘产生与长条形冬孢子堆,略隆起,灰白至黑色,老熟后组织纵裂,散出黑色粉末。病株矮化、扭曲,不能抽穗或抽畸形穗。 ?病原:冰草条黑粉菌(Urocystisagropyri)引起。除小麦外,尚能侵染18个属的禾本科杂草,有明显的寄生专化型。 ?

5.三种黑穗(粉)病的侵染方式各具何特点?设计综合防治措施。 散黑穗为典型的种传病害,小麦扬花时,病菌的冬孢子随风传到健康穗上,侵入潜伏在种子胚内。当年不表现症状,当带菌的种子萌发时,菌丝体随上胚轴向上生长直至侵染到穗部,产生大量冬孢子形成黑穗。

当年病穗发生轻重与上年小麦扬花期雨水多少呈正相关,雨水多就重,反之则轻。

小麦腥黑穗病只能侵害未出土的幼芽,从芽鞘侵入并达生长点,最后侵入分化的幼穗,在子房内形成厚垣孢子。

小麦秆黑粉病通过种子、土壤和粪肥带菌传染。小麦种子萌发后,由双核菌丝直接侵入胚芽鞘,蔓延到幼苗生长点附近,随植株的生长而系统发病。 黑穗病综合防治

1.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种田(种子田远离大田300米以外),及时拔除病株进行销毁,施用净肥,实施轮作,适当调节播期

2.严格检疫:禁止中国未发生的一些黑穗病随种子带菌进入。

3.种子处理:1%石灰水浸种或冷浸日晒:药剂拌种:粉锈宁拌种(0.2~0.3%) 6.简述小麦全蚀病的症状及病害循环,怎样防治?

麦类全蚀病症状:仅限于小麦根部及茎基部受害。分蘖期病株矮小,基部黄叶多,病株返青迟缓,植株矮化,分蘖少,似缺肥状,拔出可见种子根和地下茎变成灰黑色。抽穗灌浆期病株茎基成“黑脚”状,地上表现为早枯和白穗症状。叶鞘内侧产生黑色颗粒状物。 病害循环

越冬越夏(初侵染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混杂于种子问和粪肥中越夏、越冬。也可以寄生的方法在自生麦苗、杂草寄主或其他寄主作物上存活,成为下季侵染小麦的初侵染源

?以菌丝体形式:

?腐生态:土壤、病残、粪肥或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中。 ?寄生态:自生麦苗、杂草和其他寄主上

?以子囊孢子形式:可引起侵染但作用不大。 发病:

?连作地发病重:从零星到严重发病,一般经

3~4年(土壤肥力高的6~7年)时间。

?轮作可减轻发病

?土壤肥力差,尤其缺磷发病重,铵态氮可减轻

发病而硝态氮则利于发病。

?自然衰退现象(TAD)

综合防治

(1)禁止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 (2)实行稻麦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蔬 菜等经济作物轮作。

(3)种植耐病品种

(4)增施腐熟有机肥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增加土壤根际微生物拮抗作用。 (5)种子处理:51-54℃温水浸种,托布津药液浸种,三唑酮药剂拌种 (6)药剂喷雾:苗、成株期三唑酮喷雾。

7.简述小麦纹枯病的症状及病害循环、发病条件、设计综合防治措施? 小麦纹枯病的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危害,主要危害植株基部叶鞘和茎秆。 1.苗期发病:发芽时芽鞘受侵染后变褐死亡。出土幼苗3~4叶期现症,叶 鞘病斑梭形黄褐色或眼点状,最后导 致基部茎节腐烂,根系褐变干腐,地上部矮小,叶片小而挺直,不抽新叶,呈暗灰蓝色的小老苗。不久连片猝倒而死亡。远看呈秃斑状,故有“鬼剔头”之称。

2.中后期症状:病斑梭形联合呈云纹状,中间淡黄褐色,外围有明显的棕褐色环圈。后期病株中下部叶鞘的病斑表面形成许多散生的、球形或近球形的褐色的菌核。菌核有少量菌丝与叶鞘组织相连,较易脱落。 病害循环

1.菌核越冬:土壤、病残、杂草菌核、菌丝体形式越冬。菌核有二次萌发特点。 2.寄主、宿主植物:显症作物(马铃薯)与一些隐症作物及杂草等,可使田间菌量积累。因此,以马铃薯为前作的小麦,纹枯病一般较重。

3.带菌土、肥:小麦纹枯病在田间有2个高峰期,即冬前秋苗期和翌春返青拔节期。

4.担孢子的作用:可形成担孢子,并能再侵染,但作用不大。 发病因素

1.温度 当日均温度在10℃以下,30℃以上,病害发展缓慢甚至停滞;20~25℃时则迅速发展。所以,春季低温寒冷,秋季温暖,多雨潮湿的天气,有利于发病。 2.栽培措施

●播种早、密度大,施氮多,冬苗旺或麦田草 害严重,发病重。

●土壤或田间湿度大,连作田发病均较严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植病2(2)在线全文阅读。

植病2(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7182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