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路线:以生态区为单元,配套组装关键防控技术。 1.建立预警系统和异地监测网: 国家级越夏区 省市级冬繁区 区县级流行区
2.选育和推广抗锈良种,实行抗病基因品种合
理使用与布局:种植与越夏区和流行区不同抗源的抗病品种:根据生态区域特点,每个生态区域推广种植不同抗性品种5个以上(多基因抗性、抗多种病害品种、不同生育期抗性品种、品种的合理轮换),防止品种单一化。目前已知的抗条锈基因:Yr1、Yr2、Yr3??系列52个。 3.综合治理越夏基地(新小种策源地):
退麦改种:在病菌新小种产生的策源地(陇南海拔1400-2000米麦区,川西北1800-2800
米麦区),实施利用生物多样性技术退麦改种,因地制宜发展油菜、豆类、薯类、中药
材、蔬菜、青稞等,逐年减少高海拔区域小麦种植面积。 推广小麦与其他作物的间套作,铲除自生麦苗,合理调节播期
4.科学用药小麦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降低秋苗感染率和减少早期菌源。 三唑酮等按种子重量的0.03%(有效成分)拌种 多效唑用量不能超过种子量的0.1%。 注意:用药量,否则影响出苗、抽穗。
?实施带药侦察、早期预防 ?苗期、拔节至抽穗期喷雾防治
5.加强栽培管理
①适期播种:避免过早播种,以降低秋苗发病率,减少早播冬麦区向相邻地 区传播的菌源量。
②加强水肥管理:施足基肥,早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南方麦区注意开沟排水,合理密植,降低湿度;北方麦区要注意灌溉。
4.小麦上重要的黑穗(粉)(腥黑穗、杆黑粉、散黑穗)病的症状及病原形态特征有何特点? 散黑穗病症状
?主要为害穗部,病株比健株矮,抽穗略早。
?最初抽出的病穗外面包有一层薄膜,不久自行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大部分病穗整个穗子变为黑粉,即冬孢子。也有少数小穗仍为健全的,留在穗子的上半部。 病原特性
?小麦散黑粉菌Ustilagotritici
?大麦裸黑粉菌Ustilagonuda
小麦散黑粉菌能侵染小麦和黑麦,不侵染大麦,而大麦散黑粉菌只侵染大麦。
?两菌形态相似。冬孢子球形至近球形,偶有不规则形,褐色或棕褐色,半边色深, 另半边色浅,表面有微刺。
?小麦黑粉菌萌发时,由色泽较浅的部分伸出先菌丝。先菌丝产生分隔,形成4个细
胞,每个细胞分别生出单核的分枝菌丝。只有异宗的+、-单核菌丝融合后产生的
双核菌丝才具有侵染能力。 小麦腥黑穗病症状
病株一般比健株矮小,分孽增多。
病穗略显暗绿色,颖壳和麦芒稍向外张开,露出部分病粒。病粒比好麦粒粗短,初为暗绿色,以后变为灰黑色或淡灰色,外面包着一层灰白色膜,里面充满鱼腥味的黑粉(病菌的厚垣孢子),所以俗称腥乌麦或臭黑疽。 病穗常有鱼腥味 病原特征
?网腥黑粉菌(Tilletiacaries=T.tritici),厚垣 孢子表面有网状花纹。
?光腥黑粉菌(Tilletiafoetida=T.laevis),表面 是光滑。
?冬孢子萌发时,产生不分隔的管状担子,顶生线形单核的担孢子。不同性别的担孢子结合成“H”形,形成双核体。
?低温有利于病菌冬孢子的萌发,高温、高湿则不利,最适温度为16~20℃。
?光照可以刺激冬孢子的萌发 ?小麦秆黑粉病
?症状:茎、叶和叶鞘产生与长条形冬孢子堆,略隆起,灰白至黑色,老熟后组织纵裂,散出黑色粉末。病株矮化、扭曲,不能抽穗或抽畸形穗。 ?病原:冰草条黑粉菌(Urocystisagropyri)引起。除小麦外,尚能侵染18个属的禾本科杂草,有明显的寄生专化型。 ?
5.三种黑穗(粉)病的侵染方式各具何特点?设计综合防治措施。 散黑穗为典型的种传病害,小麦扬花时,病菌的冬孢子随风传到健康穗上,侵入潜伏在种子胚内。当年不表现症状,当带菌的种子萌发时,菌丝体随上胚轴向上生长直至侵染到穗部,产生大量冬孢子形成黑穗。
当年病穗发生轻重与上年小麦扬花期雨水多少呈正相关,雨水多就重,反之则轻。
小麦腥黑穗病只能侵害未出土的幼芽,从芽鞘侵入并达生长点,最后侵入分化的幼穗,在子房内形成厚垣孢子。
小麦秆黑粉病通过种子、土壤和粪肥带菌传染。小麦种子萌发后,由双核菌丝直接侵入胚芽鞘,蔓延到幼苗生长点附近,随植株的生长而系统发病。 黑穗病综合防治
1.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种田(种子田远离大田300米以外),及时拔除病株进行销毁,施用净肥,实施轮作,适当调节播期
2.严格检疫:禁止中国未发生的一些黑穗病随种子带菌进入。
3.种子处理:1%石灰水浸种或冷浸日晒:药剂拌种:粉锈宁拌种(0.2~0.3%) 6.简述小麦全蚀病的症状及病害循环,怎样防治?
麦类全蚀病症状:仅限于小麦根部及茎基部受害。分蘖期病株矮小,基部黄叶多,病株返青迟缓,植株矮化,分蘖少,似缺肥状,拔出可见种子根和地下茎变成灰黑色。抽穗灌浆期病株茎基成“黑脚”状,地上表现为早枯和白穗症状。叶鞘内侧产生黑色颗粒状物。 病害循环
越冬越夏(初侵染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混杂于种子问和粪肥中越夏、越冬。也可以寄生的方法在自生麦苗、杂草寄主或其他寄主作物上存活,成为下季侵染小麦的初侵染源
?以菌丝体形式:
?腐生态:土壤、病残、粪肥或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中。 ?寄生态:自生麦苗、杂草和其他寄主上
?以子囊孢子形式:可引起侵染但作用不大。 发病:
?连作地发病重:从零星到严重发病,一般经
3~4年(土壤肥力高的6~7年)时间。
?轮作可减轻发病
?土壤肥力差,尤其缺磷发病重,铵态氮可减轻
发病而硝态氮则利于发病。
?自然衰退现象(TAD)
综合防治
(1)禁止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 (2)实行稻麦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蔬 菜等经济作物轮作。
(3)种植耐病品种
(4)增施腐熟有机肥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增加土壤根际微生物拮抗作用。 (5)种子处理:51-54℃温水浸种,托布津药液浸种,三唑酮药剂拌种 (6)药剂喷雾:苗、成株期三唑酮喷雾。
7.简述小麦纹枯病的症状及病害循环、发病条件、设计综合防治措施? 小麦纹枯病的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危害,主要危害植株基部叶鞘和茎秆。 1.苗期发病:发芽时芽鞘受侵染后变褐死亡。出土幼苗3~4叶期现症,叶 鞘病斑梭形黄褐色或眼点状,最后导 致基部茎节腐烂,根系褐变干腐,地上部矮小,叶片小而挺直,不抽新叶,呈暗灰蓝色的小老苗。不久连片猝倒而死亡。远看呈秃斑状,故有“鬼剔头”之称。
2.中后期症状:病斑梭形联合呈云纹状,中间淡黄褐色,外围有明显的棕褐色环圈。后期病株中下部叶鞘的病斑表面形成许多散生的、球形或近球形的褐色的菌核。菌核有少量菌丝与叶鞘组织相连,较易脱落。 病害循环
1.菌核越冬:土壤、病残、杂草菌核、菌丝体形式越冬。菌核有二次萌发特点。 2.寄主、宿主植物:显症作物(马铃薯)与一些隐症作物及杂草等,可使田间菌量积累。因此,以马铃薯为前作的小麦,纹枯病一般较重。
3.带菌土、肥:小麦纹枯病在田间有2个高峰期,即冬前秋苗期和翌春返青拔节期。
4.担孢子的作用:可形成担孢子,并能再侵染,但作用不大。 发病因素
1.温度 当日均温度在10℃以下,30℃以上,病害发展缓慢甚至停滞;20~25℃时则迅速发展。所以,春季低温寒冷,秋季温暖,多雨潮湿的天气,有利于发病。 2.栽培措施
●播种早、密度大,施氮多,冬苗旺或麦田草 害严重,发病重。
●土壤或田间湿度大,连作田发病均较严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植病2(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