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数学课生本教育的路上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它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提倡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它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对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热情也很高,但是,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备课只注重备老师的教学方法,和老师给学生制定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主,老师教的多、讲的多,从而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长期以来,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教材没有深入的挖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孩子对数学学习没有了兴趣,缺乏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管是课堂上的学习还是课后的学习,以及家庭作业的情况,都不是很乐观,存在消极和应付的心理,甚至有恐学心理,教师苦教、厌教,甚至弃教,以至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效率不高,成绩不是很理想。
在学习了生本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后,我们开始在数学课堂中尝试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倡导和实施“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读和做、缓说破”等这些体现辩证综合性思维方法的教学原则,为学生直接认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突出了学生直接认识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以直接认识的方式学习间接经验的教学特色十分鲜明。
在数学课中,教师所担任的角色如同“跑龙套”似的串场,更多的把讲台的空间让给了上台交流的学生,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小组合作、小组探究,在不断地交流、讨论过程中,学生展示自主探究的过程,展示思维的发展过程,展示生生互动的过程,展示解题的过程。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不仅会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而且锻炼了动手能力,增添了获得成功的信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得到良好的训练。 1、前置性作业的布置
“前置性作业”也应叫“潜质性作业”,它是生本教育的新生事物,其目的是让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有所准备,不是很盲目地走入课堂。它的主题应该围绕课堂,充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知识储备,以便第二天的课堂上有“展示”的欲望。“前置性作业”
要有趣(尤其是低年级),能够挑起他们自主探究的冲动,“前置性作业”要有层次性,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差生能跳高,优生能跳舞”。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时,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前置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3×2= 80×2= 3×20= 40×2= 3×200= 20×2=
通过做这组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做这组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课前我让学生完成这些口算题,并且自己来思考。
第二天,在课堂上我请学生来展示自己的作业,早有准备的学生迫不及待地发言,并说出了自己的计算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基本都是学生介绍的,他们说的,比平时课堂上老师说的还全,尽管语言还不是那么的规范,我只做了归纳和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就扩大几倍;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就缩小几倍。找出了变化规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这节课的新授知识,在巩固练习时,我让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做“小评委”,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的要求比老师还严。这也许因为是学生自己找出的规律,自己获得的知识,格外的珍惜,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吧,从课后作业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我觉得这就是低投入高产出吧!
前置性作业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也通过这个方法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内容,拓展了视野,增长的知识。假如能在课堂上利用好前置性作业的话,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2、课堂上的小组合作、讨论、质疑、探究
生本教育认为:小组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参与、全员参与的学习过程,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对问题深入探讨、共同解决的过程。通过学习积极的优秀的学生,来带动消极被动的学生小组合作能够提升思维的深度,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价值。
自从我校开始实行生本教育伊始,就按照班里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四人一个小组进行学习,在课堂上及时进行总结和评价,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例如:我校三年级数学教师对于《笔算乘法》这堂课的小组生成情况:
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12×3的几种方法,以此达成本堂课的目标,但在本堂课上竟出人意料的生成了7种方法,这是我在提前备课时所没有意料到的。 第一种方法是:连加的方法,12+12+12=36
第二种方法是:(12÷2)×(3×2)一个算式中的一个数缩小原来的2倍,那么这个算式中的另一个数就要扩大原来的2倍。 第三种方法是:12=6×2 12×3=6×2×3 =6×(2×3) =6×6
这一方法事实上就是四年级要学的乘法的结合律。 第四种方法:
12×3=36 采用的是横式的方法,3×2=6,3×1=3 第五种方法是: 12=10+2 10×3=30 2×3=6 30+6=36
或者是(10+2)×3 =10×3+2×3 =30+6 =36
第六种方法是:用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去乘第二个因数。 第七种方法是: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
又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去年我采用的方法是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直接把已知信息带入公式很快就能求出周长了,我觉得自己把这么简单的方法都告诉他们了,难道还能做不好?课后练习的反馈让我很吃惊,居然有很多学生不会做,我想关键是学生没有搞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他们不会,更不要说灵活运用了。自从我们在数学课堂上实行生本教育后,我改变了
自己的教学方法,我给出了长方形的信息(长:6厘米,宽:54厘米),让学生们小组合作,来求周长。结果学生们出现了6种方法: 方法一:6+6+5+5=22(厘米)
方法二:6+6=12(厘米) 5+5=(厘米) 12+10=22(厘米) 方法三:6×2=12(厘米) 5×2=10(厘米) 12+10=22(厘米) 方法四:6+5=11(厘米) 11+11=22(厘米) 方法五:5+6=11(厘米) 11×2=22(厘米) 方法五:(6+5)×2=22(厘米) 方法六:6×2+5×2=22(厘米)
课堂上,我对学生们的表现给予了鼓励,并且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长方形的周长,这既是充分尊重学生,也是充分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们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课后作业的效果意外的好,几乎没有出错的。
像这样的场景我们的课堂上会经常出现,会让我们的老师不断感动。
我们的生本课堂在努力实现尽量做到放开孩子的手,让孩子们自己提前预习,自主的来学习,小组交流,课堂上集体展示交流等让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3、课后的追根究底
在生本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让学生发现很多课堂上发现不了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开阔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一课的数字的排列组合时,课堂上学生们发言很积极,也能积极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找到数字的排列组合规律,看到这样的学习效果,我已经很高兴了,可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刚刚下课,一个孩子跑过来跟我说:“老师,你看,我们有三个数字,每次固定一个,要固定3次,每次有两种排列方法,就是3×2=6种,也就是说任意的三个数字要把它们摆成成不同的三位数,可以摆出6个。”我听了之后很吃惊,也很惭愧,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也是在课前备课时没有预设到的,同时,我很高兴,正因为我们实行了生本教育,才让我们的孩子在数学学习上这么有兴趣,正因为我们实行了生本教育,课后,我们的孩子才能追根究底,发现数学的奥秘。
4、对数学教师的要求
看了前面的例子,或许很多人都在想,是不是实行了生本教育,课堂上完全依靠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老师的作用就不大了?对老师的要求就降低了?恰恰相反,生本教育下的数学课堂,对老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要有精深的数学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知识,在课前要充分地、深入地挖掘教材,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充分的预设,及时的对学生的观点给予指导和判断,课堂上及时的给予点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的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自由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学生在数学上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生本教育,我们有了很大的收获,我们的数学课堂在变,我们的数学学习方式在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率在提高,更让我们欣慰的是我校是全校展开实验,让每个老师都有机会学习和实践生本理念,为我们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和最前沿的理念支撑。学校给予每个老师最大的信任、指导和鼓励。我们幸福的进行着我校的生本实验之路,我们也会一直走在数学课生本教育的路上。
总之,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行为观),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这些最基本的理念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这还需要自己在教学中深刻体会,期盼着自己的课堂中,自己的学生也能如此的成长、如此的学习,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承担着这种天职的人该成为学生崇拜的“明 星”。
教书的人必须首先是读书之人,必须读过书、爱读书、会读书、读懂书;必须把书读到有一定数量,读到有一定深度,读到有一定精度,读到有一定层次和境界。只有这样的读书人,才可能有资格去教书。
育人的人必须是自己知道如何去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必须是把人做到有一定修养,做到有一定风范,做到一定气节,做到有一定精神和品格。只有做得这样的人,才可能有资格去育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走在生本路上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