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 - 图文(6)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4-02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因地制宜地扶持乡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忽视乡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现状,一方面大力推进城市(镇)公共服务功能向外围的延伸,另一方面要针对广大乡村居民点布局较为分散的特点,在镇域甚至更高层面统筹规划基本公共服务中心,根据“迁村并点”计划、居民规模、产业特点和生活方式等,以中心村为重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于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产业基础,在短期内不能迁并的非中心村,要通过加强其与中心村之间的交通联系,以及有针对性地设置适当服务设施等方法,为村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从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当注重凸显乡村风貌,其选址应当尽量结合水塘、古树、宗祠等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充分利用村部、公交站点等已有公共设施基础,建立独具乡村特色的基层公共服务中心。要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保障下的村庄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 (八)推进绿色城乡设计,建设珠三角魅力城乡。

以塑造富有魅力的城乡景观风貌为目标,大力加强城乡设计,确保珠三角城市(镇)、乡村的景观风貌各具鲜明特色,在城市(镇)体现高效、紧凑、时尚又不失地域特色的城市文明,在乡村营造悠闲、疏缓、传统又具备现代内涵的乡村文明。协调城乡风貌,致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开敞空间体系,实现珠三角城市(镇)、乡村与自然基质的和谐共存,增强区域认同感和归属感。

1.着力提升城市(镇)景观风貌,建设生态良好、艺术和文化涵养深厚的魅力之城 高效整合城市(镇)各功能系统,构建复合型空间。在城市(镇)内部充分发掘节能潜力,在多学科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绿色与可持续的理论和技术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多层次领域中的应用:强化以节能、环保、高效为核心的城市(镇)支撑系统(包括分布式能源系统、地下空间系统、综合管廊系统等)的集成与运用,提高城市(镇)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结合自然的城市(镇)开放空间系统,引入自然生态要素,减缓城市(镇)的热岛效应、干岛效应、湿岛效应、雨岛效应和浑浊岛效应,改善城市(镇)生态环境;搭建以网络化、数字化为核心的城市信息系统平台,为实现复合型城市(镇)空间各系统的高效整合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通过广泛的部门协商和公众参与,实现城市(镇)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促进城市(镇)复杂系统的良性运转,从而构建资源集约节约、功能构成优化、设施系统完善、环境生态宜人、技术理念先进的复合型城市(镇)空间。

打造高质量的城市(镇)公共空间。充分发挥公共空间在构筑整体城市(镇)形态、提升城市(镇)形象中的统领作用,珠三角各市、各镇应尽快制定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的公共空间专项规划,对城市(镇)街道、广场、滨水地区、公共绿地,以及因建筑后退红线形成的临街空地、小广场、底层架空的骑楼空间,以及跨越不同用地范围通向交通枢纽或重要公共设施节

点的空中连廊、地下通道和公共竖向交通空间等公共空间,要明确其整体系统结构和设计指引,对其中的核心区公共空间,要开展景观设计,建立立体化、多用途层次,具有可达性、可用性、人性化以及体现岭南文化特色的高品质公共空间,增添城市(镇)魅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现“市市有天堂”,为人民群众创造舒适、便利、宜人的环境,使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城镇都成为富有效率和情感的有机整体。

延续城市(镇)历史文脉。注重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群的保护与更新,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群保护区域,妥善制订保护与利用策略,使之成为城市(镇)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展示区,并与城市(镇)生活、城市(镇)发展紧密结合,保留富有岭南传统文化特色的城市(镇)记忆,结合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联合开发旅游产品。科学、有序地推进城市(镇)老街区的整饰或重建,对于区位条件好、风貌独特而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老街区,要优先列入复兴计划,以此提升城市(镇)整体风貌、改善民生、拉动经济发展。将老街区或特色风貌街区作为城市(镇)公共空间重要节点,组织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体系,促进低碳发展。力争至2012年,全省所有设市城市、珠三角所有中心镇至少完成或启动一项老街区复兴或者特色风貌街区建设工程。

提升城市规划和设计水平。推进和加强能够体现地域特征的城市(镇)色彩规划,明确城市(镇)主、辅色调体系等,划定合理的城市(镇)色彩分区,确保城市(镇)色调和谐、特色鲜明。科学构建系统的视廊和多层次的标志体系,进行合理的景观视线规划、保证城市(镇)主要视线廊道的连续性,适当打造有特色、高品位的标志性节点和建(构)筑物,塑造令人难忘的城市(镇)意象,彰显魅力。打造精品建筑物和建筑群,以点带面引导城市(镇)建筑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

2.改善乡村景观风貌,建设魅力乡村

加强村庄规划,分类指导村庄建设。珠三角各市应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点,划定不同类型的村庄,分类规划、分类建设:对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村庄,列为“保护型村庄”,在保护传统风貌格局的基础上,建设富有乡村自然生态和岭南历史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点),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对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较好的中心村,列为“发展型村庄”,适当发展服务功能,为周边乡村提供服务;对一定时期内不需要改变,但缺乏发展条件的村庄,列为“整治型村庄”,严格限制非农发展并进行综合环境整治;对位于城市(镇)核心区、生态保护区的村庄以及已经退化的“空心村”等,列为“搬迁型村庄”,禁止一切新的建设行为,并在条件成熟时逐步进行搬迁。加强各类村庄的规划编制力度,力争至2012年,珠三角村庄规划覆盖率达100%.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乡村开放空间。设立郊野公园和农业观光区为主的乡村特色开放空间,促进城镇和乡村的融合、农业

和旅游业的融合、生产和休闲的融合。同时,规范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式,形成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生产体系,为乡村开放空间带来新的活力和吸引力。

切实保护具有较高历史价值以及自然景观价值的村落。划定紫线控制范围,修复古村传统格局与风貌;建设富有乡村自然生态和岭南历史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点)和旅游村(镇),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

积极推进岭南特色乡村民居的建设。改变珠三角“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城乡特征趋同、个性缺乏的混乱面貌,结合自然环境、地域特点,发掘风土民情、民俗文化、建筑风格与建造方式,营造丰富、多元的乡村民居,提倡通过“迁村并点”和推广优秀设计,建设尺度、肌理、形态具有岭南风格的民居聚落。 四、机制创新和政策保障

(一)加大体制改革力度,落实各项行动的保障政策。

1.适度增强建设用地市场配置的灵活性,促进土地集约、建设集聚

优化城乡用地布局,建立建设用地流转的灵活机制。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在用地指标分配和用地审批上实行倾斜政策,对重点发展的新城、生态工业园区、新社区、区域CBD,要通过置换等手段集中建设用地,对一般城镇适当紧缩供地数量或对其建设项目从严控制,避免盲目无序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积极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努力使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以此大力推动“城中村”改造,大力推动城市(镇)增长区的新城、新社区建设,大力推动农民住宅建设相对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依法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出台“三旧”改造的相关具体规定。按照《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进行土地权属清理。各市结合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加快制定“三旧”改造的相关配套措施,保证“三旧”改造的顺利推进。

支持TOD开发模式。鼓励将轨道交通建设与土地利用开发紧密结合,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土地招拍挂的公平交易政策,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轨道交通项目与沿线土地开发项目在规划、设计等阶段的统筹和结合,实现规划更优、客流更多、换乘更便、土地利用价值更高的积极效果,促进区域一体化、促进城乡融合、促进低碳发展。

2.加强财政支持,保障各项规划、建设的资金需求

加大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强化资源有价和生态补偿意识,探索建立生态保护、流域水权交易、流域异地开发等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解决开发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受益地区与受损地区之间的利益补偿问题,并逐步将生态补偿纳入法制化轨道,提升各市保护区域绿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不断拓宽珠三角区域绿道网建设的资金渠道,并建立激励机制。各市政府应安排专项经费,保障绿道建设顺利推进并正常运营。

增加城乡规划和研究经费预算,保障城乡规划的制定和修编。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城乡规划编制和研究工作,适时开展城乡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保障规划先行,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建立长效的低碳城市(镇)发展机制。各市政府要为企业提供完整的碳排放信息和稳定的减排支持环境。建立融资优惠等激励机制刺激和引导企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通过现有的节能专项资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 3.适度推动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的行政区划调整

适当扩大发达地区城市政府的综合行政能力。对于经济发达、城镇密集地区的城市,适时撤销镇一级行政区划,设立街道办事处,以强化城市的统筹协调能力;同时,对个别经济实力较强的重点城镇,通过强镇扩权或扩权强镇等方式,赋予更多行政资源,促进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发挥带动作用。

加快推进城市(镇)增长区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型。城市(镇)增长区的乡镇管理机制必须及时转变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提升城市化质量,以避免出现“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面貌,从而真正实现“三转型”——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转变、村庄形态向城市形态转变。

4.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平台

建立有利于加快乡村人口城镇化的户籍政策,引导城乡人口合理、有序的流动。加快立法进程,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制订促进农民工落户城市(镇)的政策措施,普及外来人员居住证制度,简化人才准入手续,放宽人才引进、技术引进、培训就业、子女就学、居留等方面的政策限制。

完善城乡统筹就业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地区间有序流动;把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就业服务与培训工作向乡镇延伸,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和完善的就业管理与培训服务体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与城市(镇)劳动力同等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城市(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建立分类、分层次的外来人员社会保障体系。将在城市(镇)居住时间长、工作和收入稳定的外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并与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制度相衔接,实现城乡之间社会保障体系的接轨。 (二)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促进规划一体化。

1.强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城市(镇)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

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规划管理职责。充分发挥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统筹、先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对具有重要生态、历史文化价值的资源,以及区域交通走廊和重要功能节点、策略发展区的规划控制和引导,并加强建设管理。

加强各市规划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对接。建立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城市(镇)总体规划编制前必须对上版规划的实施进行全面评估,并由上级政府对规划编制提出规划要点,确保上层次规划内容的落实。建立和完善“城乡规划实施年度计划”制度。按年度制订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实施计划,并按规划审批权限报上级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审核备案,确保上层次规划确定的重大行动得以有效推进。

加强珠三角城乡规划巡察力度。根据经省政府同意印发的《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督察员巡察办法(试行)》的要求,向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派出城乡规划督察员,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巡察,对珠三角各市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管理等工作进行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各地城乡规划符合上层次规划,促进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

2.促进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规划协调

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在市、县层面逐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的“三规合一”,尽快在规划编制体系、规划标准体系、规划法规体系等方面形成协调、对接机制。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应当在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关内容充分协调一致,通过具体的空间管治措施细化功能分区规划的要求;城乡规划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 - 图文(6)在线全文阅读。

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 - 图文(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6802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