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 - 图文(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4-02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以“城镇增长区”为重点优化的类型区,明确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和策略,着力培育新城和新型社区,促进城乡融合。

——以推进公共服务中心规划建设为重点,完善区域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

——以推行绿色城乡设计、建设魅力城乡为抓手,将城市建设成为体现优秀文化和良好生态的聚集体,改善乡村建设品质,塑造分野明显、各具魅力的城乡风貌。

——以创新机制、加强协调为保障,建立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机制、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强政策配套,确保本规划提出的各项行动计划得到落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 (三)规划目标

以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城镇群空间布局、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为目标,将珠三角建设成为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世界级城镇群,进而发展成为融合良好生态、多元文化艺术、优质生活、现代产业等元素的一体化世界城市区域。

——创新发展模式。至2020年规划期末,完整构建维护珠三角生态安全的区域绿地体系,确保区域绿地占珠三角土地的总面积不低于35%,其中自然保护区面积得到增加;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实现土地利用模式的转变,集约城市(镇)、村庄建设,通过城镇更新释放土地潜能;实现产业进园并推动低碳化的经济转型,促进产业升级调整和合理布局;构建安全经济、高效便捷、低污染与低能耗的绿色交通系统,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镇)公交出行比例大幅提升,其中大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60%以上;市政建设、城乡建筑等方面节能、低冲击开发措施得到切实推行。在规划近期,至2012年,珠三角区域绿道建成里程数超过1690公里,通过“三旧改造”盘活建设用地6万公顷,大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5%以上。

——优化城乡区域空间格局。至2020年规划期末,将广州、深圳建设成为世界城市,引领区域一体化;三大都市区多元化发展:广佛肇都市区形成多中心梯度分布的空间发展格局,广佛同城化发展,整体辐射能力加强;深莞惠都市区形成以深圳为核心,东莞、惠州为次中心,重要发展廊道为依托的多中心点轴发展格局;珠中江都市区形成多中心均衡分布的空间格局,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85%以上。环珠江口湾区建成珠三角的创新核心、生态核心、高端服务中枢和多元文化融合区。基于公共交通引导的区域城镇体系和区域空间发展模式得以确立,传统低密度、蔓延式的发展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围绕区域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建成一

批城市(镇)新区,城乡融合水平、融合程度显著提高;保障各类规划衔接的机制与制度、标准得以建立和完善。在规划近期,至2012年,城际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及周边地区全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或完成修编)并有效实施;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区一体化规划以及环珠江口宜居湾区重点行动计划完成近期实施评估:“三规合一”机制初步建立,城乡区域规划信息平台基本建成。

——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至2020年规划期末,人们的出行和交往更加便利,建成以广州为中心、主要城市间1小时互通的城际轨道交通网;区域城乡公共服务中心体系进一步完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建成1小时服务圈:“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生态休闲体系得以建立,建成1小时区域休闲生活圈;建成一批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绿色社区;市政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城市(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城市(镇)、乡村景观风貌明显改善。在规划近期,至2012年,城市(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左右,城市(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85%左右,城市(镇)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80%以上;珠三角所有设市城市、中心镇完成或启动一项以上特色风貌街区复兴工程。各市创建宜居城乡工作实绩考核评分逐年有所提升。 三、主要任务和规划措施

(一)构建低碳生态化、高效能、高品质的城乡规划建设模式,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一体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城乡规划应以实现低碳生态化、高效能、高品质发展为目标,优化空间资源的配置,促进集约、高效发展,确保在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的进程中为珠三角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坚实的空间载体。

1.优化区域生态结构和产业布局,构建低碳发展的总体框架

推进珠三角多层次、网络化的区域绿地体系的规划建设。整合珠三角多元自然生态资源和绿色开敞空间,明确城市(镇)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有效控制非农建设无序蔓延。强化区域绿地的规划管制,严格执行占补平衡措施,对区域绿地内违法建筑予以清退并按要求进行复绿建设,通过严格的空间管制确保对生态和环境资源的保护真正落实到位,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优化珠三角各城市(镇)的产业布局。在城市(镇)总体规划功能分区的指引下,合理布局产业的研发、制造、销售功能:有机配置研发、设计与科研院校,促进先进研究成果转化为

生产力;在城市(镇)增长区合理规划先进制造业园区,大力推行产业入园;在商业区建立营销部门,便于与消费者建立广泛联系。注重土地挖潜,结合城市(镇)对用地功能的调控,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达到产业布局的低碳化、循环化。确定一批工业园进行生态园区的试点建设,在产业结构、环境影响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打造一批绿色特征明显、环保节能、舒适高效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2.转变土地利用模式,实现城市(镇)、村庄集约建设

优化空间形态和土地利用结构。以城乡规划为主要手段,大力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城乡发展形态、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对各级城市中心、城市新区、产业园区、大学园区、生态廊道、交通廊道等基本要素进行空间统筹,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明确不同的规划政策和建设标准,调整和优化用地结构。对于各级城市中心及其增长区、城市新区、村庄,要采取紧凑式布局和集约式开发,并注重和满足各类民生服务、人居环境建设的用地需求;对各类产业园区要加快更新、置换、提升、改造,控制低端工业用地的比例,不断提高高端服务业以及生态用地比例,防止工业用地的过分扩张导致居住环境恶化;对生态开敞空间、生态廊道、交通廊道的用地,要纳入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实施严格的保护和监管。

发展紧凑城市(镇)。积极推行公交引导(TOD)的土地开发模式。科学构筑城市轨道、快速公交、常规公交干线等大流量的公共交通通道,对通道沿线及站点周边地区适度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围绕站点紧凑布局居住、办公、商业、公共空间等功能,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城市(镇)布局紧凑化发展。

提倡建设城市(镇)综合功能区。减少城市(镇)就业与居住的空间距离,减少无效交通,提高土地的资源效益,避免因通勤导致的长时间钟摆式交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镇)邻里模式。城市(镇)街区尺度控制应以安全、舒适、公平为原则,充分考虑步行和自行车的需求。

释放城市(镇)土地潜能和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以存量用地改造为核心,推动城市(镇)发展模式向“非用地扩张型”的转变。各市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旧城镇、旧村庄和旧厂房等“三旧”改造计划,通过城市(镇)更新,以内涵提升方式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能。城市(镇)更新要结合产业升级和功能置换,优化产业结构并优先保障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公共绿地、政策保障性住房等的用地需求。积极开发地下空间,深度挖掘城市(镇)空间利用潜力,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

集约村庄建设。在广大乡村地区,通过集中建设中心村、整治“空心村”,建设农民公寓、改造集体工业厂房,整理农村闲置宅基地、促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等手段,提高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建设用地集约、环境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构建安全经济、高效便捷、低污染低能耗的绿色交通系统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改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确立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加快推进大运量的城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积极发展快速公交,构建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线网体系。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的骨干作用,注重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通过常规公交的衔接、联结、延伸和补充,提高公交覆盖率;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公交专用道,全面提高公共交通运行速度和运转效率。控制私人机动车出行数量。

建立城市(镇)慢行交通系统。在城市(镇)综合交通规划中必须编制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系统的专项规划,积极开展步行专用系统和自行车专用系统的详细设计,加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的接驳;将步行道、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相隔离、分离或单独成线联网,营造安全、便捷、舒适、优美的城镇慢行出行环境。通过提高城市中心区和就业岗位密集区的停车收费、实行针对小汽车区域性拥堵收费等交通需求管理手段,抑制高能耗、低效率的交通方式。

4.营造绿色人居,实现资源节约

建设绿色社区。社区的建设应综合考虑太阳能利用、景观生态化、科学绿化等因素,开展规划和技术的创新。在建筑布局上,充分考虑自然通风、日照等条件;在空间形态上,合理布局开放空间,精心设计公共空间和街道环境;在建材方面,最大限度取自于当地,以降低能源消耗并减少材料废物;在节水方面,注重雨水收集,将雨水和污水的循环处理运用于社区绿化、景观、公共卫生等。各市要通过示范性项目或者科技地产项目带动创建一批设施完善、环境优美、落实循环经济理念的绿色社区,推动生活绿色消费。

发展绿色建筑。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能耗的平衡,鼓励使用可循环材料;建筑单体设计时要注重设置遮阳构架,结合浅色涂料、屋面保温、节能玻璃的利用,达到建筑节能目的。倡导采取地下、半地下的停车库建设方式,倡导设备用房采用地下构筑物;适当控制住宅面宽与进深的关系,节约土地利用。建立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

发展绿色市政。开展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与循环利用,走垃圾减量化、再利用、循环经济的道路。针对不同功能区制定不同的垃圾分类方法,在分类的基础上采用有机垃圾生化处

理技术,全自动、全封闭将垃圾降解,同时,将产出的高效有机肥料直接循环利用于城镇和居住区的绿化。开展绿色照明,推广和应用太阳能路灯及半导体照明相结合的系统LED路灯,在城市(镇)主干道、景观路率先安装,并逐步在城市(镇)公共建筑、大型商业建筑、广场、公园等推广,达到珠三角整体节能减排的目的。

发展清洁能源。推进技术进步,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大力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加速推广利用天然气,大力发展核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在省内能源利用的比重,减少酸雨形成和减缓大气温室效应。

循环利用水资源。体现循环经济理念,惜水护水。开展雨洪利用:修复珠三角河湖生态功能,有效发挥河湖滞蓄雨洪能力;新建扩建蓄水水库,全面提高蓄水能力;城乡建设要遵循低冲击的开发理念,科学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并大面积应用可渗透地面,确保建设后的外排雨水设计流量不大于开发建设前,确保接纳的雨水成为可再生利用的水资源,减轻开发建设对自然生态的冲击。结合污水处理厂布局,进行污水循环再生。污水经必要的深度处理后优先用于市政和农业用水,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恢复水生态,保护水环境,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发展。

(二)建设广州、深圳世界城市,打造珠三角世界城市区域,提升城乡区域一体化的品质和国际竞争力。

具有强大的区域服务和管理职能的世界城市是国家和地区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优质生活环境也已成为世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未来珠三角地区要通过全面强化广州、深圳的生产、集散、管理、服务和创新等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和深圳国际化城市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区域城镇-产业空间结构;同时通过建设适宜创业、创新和居住的城市综合环境,提升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引领珠三角向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城市群迈进。

1.广州加快建设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大都市 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强化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 打造综合性门户城市、南方经济中心。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亚洲物流中心以及交通枢纽、信息枢纽“三个中心,两个枢纽”;继续巩固华南科技创新中心与国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 - 图文(2)在线全文阅读。

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 - 图文(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6802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