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优化出行模式,实现区域出行公交化
合理分类满足交通需求。科学组织城际轨道、客运铁路与城市轨道的分工协作,前者以满足三大都市区之间的长距离快速交通、都市区内中心城市之间的较长距离快速交通的需求为主,后者以分担中心城市与直接辐射区密集的通勤交通、大城市内重要组团之间的干线交通以及中心城区内部高强度交通联系为主。对于以满足高强度向心通勤交通需求的交通线路,应当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沿线辅以其他大运量的公共交通方式,建成复合交通走廊,保证半小时至一小时的通勤时间。
加强邻近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相邻地区城市轨道建设方案必须协调一致,在线路、站位方案紧密衔接的基础上,鼓励采取跨界运营或枢纽换乘的方式,为跨界通行提供“无缝”出行方案。
加强轨道公交与其他公交方式的衔接,实现轨道公交枢纽间和枢纽内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和高效换乘。除在轨道公交站点设计方案以及公交线路规划中充分考虑接驳的便利外,应当注重城市(镇)公共交通运营系统的整合,探索加强轨道公交与其他公交衔接的创新方式:如将与轨道枢纽接驳的BRT线路交由轨道运营公司一起经营;鼓励轨道运营公司与其他公交公司组成股份合作公司,经营重要的“喂给型”公交线路;在进行TOD开发的轨道枢纽周边一定范围内开通由轨道公司专营的短途公交线路等。
(五)划定区域绿地、推进区域绿道建设,实现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完美结合。
以规划控制为主要手段,划定和保有区域绿地,确保珠三角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延续性,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奠定珠三角低碳发展基础。在此基础上,选取重点廊道,以推进生态修复和休闲游憩空间打造为主要手段,建设区域绿道,从而在广大城乡地区,建成一个分布合理、相互联系、永久保持的“绿色空间”系统。
1.构建完整的区域绿地系统,维育区域生态安全、建设绿色低碳珠三角
科学构建区域绿地系统。基于珠三角的自然生态格局和城乡发展状况,以山、林、江、海、田为要素,通过连通区域内具有重大自然生态价值和景观代表性的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形成“两环、两带、三核、网状廊道”的区域绿地体系(附图5,表3),协调城市(镇)建设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划定生态控制线,严格保护区域绿地。“两环、两带、三核、网状廊道”区域绿地的边界即构成珠三角生态控制线。生态控制线一经划定,应实行长久性保护,严格限制一般性的开发进入。以生态控制线强化城市(镇)增长边界的控制,遏制城市(镇)建设的无序蔓延,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态空间格局,引导城乡空间紧凑、集中、高效发展,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各市在具体落实生态控制线时,应明确重点管理区边界,由地方实施空间管理,由省实施监管。适时制订《珠三角区域绿地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2.重点推进区域绿道网建设,实现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完美结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 - 图文(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