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5.1.1 沉降观测流程图
② 操作要点:
1)水准基点的布设及水准基点测量 A、水准基点的布设
为沉降观测提供基本高程以及控制建(构)筑物的高程,应埋设现场水准基点,水
资料整理、归档、移交建设单位 封顶、竣工 计算、平差、填写沉降观测记录表 水准网监测与沉降观测 计算与平差 沉降点首次高程测量 绘制水准点、沉降点及观测路线布置图 观测路线与仪器架设点选定 沉降点的埋设 计算与平差 水准测量、水准网闭合测量 水准点的布设 填写沉降观测汇总表、绘制沉降观测曲线图 24
准基点的埋设应以保证其稳定可靠为原则。水准基点在沉降观测前半个月必须埋设好,且不少于3个。水准基点的间距不大于100米,为了观测方便并从精度考虑,可在两倍于建筑物基础宽度以外的稳定位置,其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以30m~50m为宜;同时,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埋设在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地点。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基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基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以保证观测精度。
水准基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1.5米),应埋设水准标石,标石用普通砼制作,标志及标石埋设按二等水准点要求进行(见图5.2.1),水准点埋设好后应编号为BM1、BM2、BM3?、BMn。
B 水准基点测量
在现场水准基点埋设稳固后,应引测国家高程控制高程城市高程控制高程或采用假设高程或相对高程。建筑工程中水准基点的高程引测按二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可满足精度要求,具体(表5.2.1)。二等水准测量要求往返测量,当往返测量闭合差不大于4L时,取往返测量的平均值为测量结果,计算出现场水准基点的高程,计算时取值应精确到0.1mm。
表5.1.1 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视线长度 仪器 视距 类型 (m) S1 ≤50 S05 ≤60 前后视距差(m) ≤1.0 视线高度 水准线路测量往、前后视距返高差之闭合差视线长度视线长度累计差(m) ≥20(m) ≤20(m) (mm) ≤3.0 ≥5 ≥3 ≤±4L 图5.1.2 水准基点标识埋设图(单
注:L为水准线路长度,以Km为单位
25
2) 水准网闭合测量与监测
高程引测到现场水准网后,对现场水准网的水准点进行闭合测量,计算各水准基点的高程;在沉降观测过程中,对水准网进行监测,检查各水准基点是否发生变化,水准网闭合量与监测等级宜与沉降观测同等级或高一等级,技术要求见表5.2.2;重要工程监测时还应与国家或城市高程控制水准点联测。
表5.1.2 水准网闭合量与监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一等 二等 三等 相邻水准点高相邻点高差使用仪器、观测要求 程中误差(mm) 中误差(mm) ±0.3 ±0.5 ±1.0 ±0.1 ±0.3 ±0.5 DS05型仪器,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 DS05型仪器,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 DS05或DS1型仪器,宜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0.15n 0.30n 0.60n 注:n为沉降观测的测站数 3) 沉降观测方法 A、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必须能够反映建(构)筑物变形特征和变形明显的部位,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不影响建(构)筑物的美观和使用,且点位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
沉降点埋设应按符合设计要求,不宜少于6个点,宜埋设于建筑物角点或沿外墙每 隔10m~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变形缝、沉降缝或伸缩缝的两侧;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及纵横墙的交接处;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筒体四角上;烟囱、水塔和大型储藏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埋设沉降点不得少于4个。
沉降观测点在柱或墙砼施工前焊接与柱主筋上,也可在柱或墙上钻孔埋设,高度离地面10cm~50cm,埋在砼内长度宜为外露部分的5~7倍;沉降点的型式根据不同的建筑物类型和建筑材料,可采用不同的形式,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突出点,图5.1.3为两种常见的沉降点埋设型式。
底盘底盘(a)沉降点埋设做法一 (b) 沉降点埋设做法二 图5.1.3 沉降观测点埋设图(单位:cm)
26
沉降点埋设好后,应涂上防腐漆,绘出沉降点布置图,对沉降点编号(如M1、M2、M3、?、Mn),在沉降点布置图上标出水准点的具体位置,利用图纸与现场相结合选定沉降观测线路和仪器架设点,在选定仪器架设点时,尽量使用前后视距相等,沉降观测线路应附合于两水准点之间或闭合于同一水准点上,在沉降点布置图上绘出沉降观测线路。
B、沉降观测
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后或地下室完工后开始观测,高层建筑或重要工程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板完后开始观测。
沉降点基本高程的测量:在沉降点埋设稳固后,根据设定的路线和仪器架设点,进行基本高程的测量,测得的高程是以后各次沉降观测用以比较的依据,基本高程测量时最少观测两测回,当测回差与闭合差符合要求后,对各测回平差(按平均分配原则平差计算),再求出各沉降点高程的平均值,将计算值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各次沉降观测求沉降量的比较值。
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方法与基本高程的测量方法一致,每次必须沿设定的线路和仪器架设点进行,用同一台仪器、同一把铟钢尺,由同一人观测,同一人扶尺,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观测时要—气阿成,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沉降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5.2.3,每次将所测的各沉降点高程与前一次观测结果比较,求出本次沉降量及累积沉降量,填写沉降观测记录。
表5.1.3 沉降观测等级、精度要求、适用范围
标高中 等级 误 差(mm) 一等 ±0.5 二等 ±1.0 三等 ±2.0 相邻点高差适 用 范 围 中误差(mm) ±0.3 ±0.5 ±1.0 变形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高耸构筑物和重要建(构)筑物等 一般性的高层建筑、高耸构筑物等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0.30n 0.60n 观测精度要求较低的建(构)筑物等 1.40n 注:n为沉降观测的测站数
沉降观测次数:根据工程进度、荷载的增加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沉降观测,整体工程施工期间观测次数不少于4次,一般工程每增加1~2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分别进行观测,若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1次;烟囱等构筑物每增加15m观测1次;采用锚杆静压桩在压桩前、后应各观测1次。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时间较长,在停工时、复工前应进行沉降观测;停工期间,可据实际情况每隔2~3个月观测1次。当建(构)筑物出现裂缝或变形异常时应增加观测次数,第二年不少于2次,以后每年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重点观测和科研
27
观测工程,若最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22倍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一般工程,若沉降速率小于0.01mm/d~0.04mm/d可认为进入稳定阶段。
沉降观测期限:砂土地基不少于2年,膨胀土地基不少于3年,粘土地基不少于5 年,软土地基不少于10年。
工程封顶、竣工时,应沉降观测一次,并填写沉降观测汇总表(后附),其中包含每次观测的沉降点的高程、各次沉降量和累积沉降量,绘出沉降点的沉降曲线图,曲线中横坐标表示时间,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建筑荷载曲线,下部分为各沉降观测点的下沉曲线,从沉降曲线的斜率可知沉降的速率和建(构)筑物是否稳定。
(5)材料与设备:
本工法无需特别说明的材料,采用的仪器设备见表6。 表5.1.4 仪器设备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仪器名称 精密水准仪 铟钢尺 三脚架 尺垫 对讲机 计算器 沉降观测手薄 太阳伞 仪器型号 S1或S05 2M或3M 单位 台 把 个 个 对 架 本 把 数量 1 1 1 2 1 1 1 1 (6)、质量控制: ① 消除误差的质量控制措施
沉降观测中所产生的误差主要来源于i角误差的影响、气温变化对i角的影响误差、大气垂直折光的影响误差。
1)i角误差的影响控制
i角误差在沉降测量与水准测量中尽量通过前后视距相等来消除,但在沉降观测中因场地的限制,几乎不可能如此,因此通过每次以相同的观测路线、相同的仪器架设点消除i角误差,使得i角误差在各次观测中基本得到消除。
2)气温变化对i角影响带来的误差控制
在上面分析的i角误差是指仪器本身所固有的i角值,但i角往往因环境温度的变化而产生微小变化,水准仪因周围空气的温度每变化1℃,i角变化约0.5″,假设温度变化10℃,前后视距差为10cm,则误差δ为:
δ=0.5×Δt×Δd/206265
=(0.5×10×10×1000)/206265
2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世侨中心项目科技管理策划(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