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等边三角形 B.等腰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不等边三角形 【分析】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DEF的边长为原三角形边长的一半,由于AB=AC≠BC,故原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DF=EF≠DE,故△DEF为等腰三角形. 【解答】解:∵D,E,F分别为△ABC三边的中点, ∴DE、DF、EF为三角形ABC的三条中位线, ∴DE∥BC且等于BC的一半, DF∥AC且等于AC的一半, EF∥AB且等于AB的一半, ∵AB=AC≠BC, ∴DF=EF≠DE,
∴△DEF为等腰三角形. 故选C.
25.(2010?鼓楼区校级模拟)如图,在△ABC中,DE为中位线,则S△ADE:S梯形BCED等于( )
A.
B.
C.
D.
【分析】三角形的高和梯形的高相等,那么面积之比等于的三角形的底边和梯形上下底边之和的比.
【解答】解:∵在△ABC中,DE为中位线, ∴BC=2DE, 设高为h.
∴S△ADE=DE?h=DE?h;S梯形BCED=(DE+BC)?h=DE?h, ∴S△ADE:S梯形BCED=, 故选B.
第21页(共26页)
26.(2013?绍兴模拟)如图,△ABC纸片中,AB=BC>AC,点D是AB边的中点,点E在边AC上,将纸片沿DE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则下列结论成立的个数有( )
①△BD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②∠DFE=∠CFE;③DE是△ABC的中位线;④BF+CE=DF+DE.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专题】压轴题;操作型.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DFE是△DAE对折的图形,所以全等,故AD=DF,而AD=BD,所以BD=DF,但是∠B不一定等于45°,所以△BDF不一定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①不成立;结合①中的结论,BD=DF,而∠ADE=∠FDE,∠ADF=∠DBF+∠DFB,可证∠BFD=∠EDF,故DE∥BC,即DE是△ABC的中位线,③成立;若③成立,利用△ADE≌△FDE,DE∥BC,∠AEF=∠EFC+∠ECF,可证∠DFE=∠CFE,②成立;根据折叠以及中位线定理得右边=AB,要和左边相等,则需CE=CF,则△CEF应是等边三角形,显然不一定,故④不成立. 【解答】解:①根据折叠知AD=DF,所以BD=DF,即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因为∠B不一定等于45°,所以①错误;
②连接AF,交DE于G,根据折叠知DE垂直平分AF,又点D是AB边的中点,在△ABF中,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得DG∥BF.进一步得E是AC的中点.由折叠知AE=EF,则EF=EC,得∠C=∠CFE.又∠DFE=∠A=∠C,所以∠DFE=∠CFE,正确; ③在②中已证明正确;
④根据折叠以及中位线定理得右边=AB,要和左边相等,则需CE=CF,则△CEF应是等边三角形,显然不一定,错误. 故选B.
27.(2006?内江)在如图所示的梯形ABCD中,AD∥BC,AD=5,BC=11,①中A1B1是连接两腰中点的线段,易知A1B1=8,②中A1B1,A2B2是连接两腰三等分点且平行于底边的线段,可求出A1B1+A2B2的值…,照此规律下去,③中A1B1,A2B2,…A10B10是连接两腰十一等分点且平行于底边的线段,则A1B1+A2B2+…+A10B10的值为( )
A.50
B.80 C.96 D.100
第22页(共26页)
【专题】压轴题;规律型.
【分析】首先利用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求得图①中的结论;
再根据图①的结论,进一步发现:在中位线两边离中位线距离相等的线段和为中位线的2倍;
根据上述结论,推而广之.
【解答】解:①中A1B1是连接两腰中点的线段,易知A1B1=8;
②中A1B1,A2B2是连接两腰三等分点且平行于底边的线段,根据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得 A1B1+A2B2=2×8=16,可知,在中位线两边离中位线距离相等的线段和为16; ③中A1B1,A2B2,…A10B10是连接两腰十一等分点且平行于底边的线段,则A1B1+A2B2+…+A10B10的值为(A1B1+A10B10)+(A2B2+A9B9)+(A3B3+A8B8)+(A4B4+A7B7)+(A5B5+A6B6)=16+16+16+16+16=80. 故选B.
28.(2001?昆明)平面上A、B两点到直线l的距离分别是和中点C到直线l的距离是( ) A.3 B.
C.3或 D.以上答案都不对 【专题】压轴题;分类讨论.
【分析】此题应该分A,B在直线l的同侧和异侧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解答】解:本题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1)如图(一)A,B在直线l的同侧时 ∵C是AB的中点
∴CD是梯形AEFB的中位线 ∴CD=(AE+BF)=(3﹣
+3+
)=3.
,则线段AB的
(2)如图(二)A,B在直线l的两侧时
连接AF,EB,延长CD交AF与G,反向延长CD交BE于H ∵AE⊥EF,BF⊥EF,CD⊥EF,C为AB的中点 ∴AE∥CD∥BF,AC=BC,ED=DF ∴GH是梯形AEBF的中位线 ∴GH=(AE+BF)=(3﹣在△ABF中,
∵AC=BC,HG∥BF ∴CG是△ABF的中位线 ∴CG=BF=(3﹣
)
)
)﹣(3+
)=.
+3+
)=3
同理,DH=BF=(3+
CD=GH﹣CG﹣DH=3﹣(3﹣
∴线段AB的中点C到直线l的距离是3或故选C.
第23页(共26页)
29.(2009春?丽水期末)等腰梯形的高是4,对角线与下底的夹角是45°,则该梯形的中位线是( ) A.4 B.6 C.8 D.10 【分析】由等腰梯形的高是4,对角线与下底的夹角是45°,可以得到上底+下底,中位线=×(上底+下底),则可得到结果. 【解答】解:如图所示: BG为高,EF为中位线, AB平行CD,AB是上底 BG⊥CD,AH⊥CD ∵BG⊥CD ∠BCG=45°, 则CG=4
又∵AH⊥CD ∠ADH=45°, 所以DH=4.
又DH+CG=CH+DG+HG+HG=CD+HG 其中HG=AB
所以AB+CD=CD+HG=DH+CG=8 所以中位线=故选(A).
==4.
30.(2005?金华)如图1,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将△ADE沿线段DE向下折叠,得到图2.下列关于图2的四个结论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
第24页(共26页)
A.点A落在BC边的中点 B.∠B+∠1+∠C=180° C.△DBA是等腰三角形 D.DE∥BC 【专题】操作型.
【分析】根据折叠的性质明确对应关系,易得∠A=∠1,DE是△ABC的中位线,所以易得B、D答案正确,D是AB中点,所以DB=DA,故C正确.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DE是三角形ABC的中位线,所以DE∥BC;∠B+∠1+∠C=180°;∵BD=AD,∴△DBA是等腰三角形.故只有A错,BA≠CA.故选A.
第25页(共26页)
参与本试卷答题和审题的老师有:星期八;zxw;算术;lanchong;CJX;心若在;王岑;郝老师;bjy;438011;127078;lf2-9;张超。;ln_86;jpz;蓝月梦(排名不分先后) 菁优网
2016年6月7日
第26页(共26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3章《中心对称图形(一)》易错题集(08):3.6+三角形、梯形的(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