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案例讨论:
怎样看待新中国成立50年来的成就? 3、 案例点评:
经过新中国50年的建设,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7 %,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并未摆脱不发达状况。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然位居世界的后列;我国营养水平与亚洲中等国家20世纪70年代相近,接近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中期水平。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我们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最大的实际。
案例6 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五条基本路线
1、案例呈现: 历史上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有过五条基本路线或总路线,由于其反映客观规律的基本程度不同,带来的结果也不同。
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基本路线,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我们
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3年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了必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党和人民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了“大跃进’’的错误。这种盲目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切实际地贪多求快的结果,不但没有做到好、省,相反却造成了物质财富的极大浪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随之而来的是三年困难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严重损失和挫折。
1962年开始提出、1969年党的“九大”完整表述和正式通过的党的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其核心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其主要内容是:在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所以,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由于这路线严重脱离了我国实际,在完成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用阶级斗争掩盖和代替社
会主义建设,结果造成了十年大动乱,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空前的大灾难。它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整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边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这一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 案例讨论:
(1)党的基本路线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2)党的历史上的不同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的不同结果,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3)为什么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3、案例点评:
(1)党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制定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和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2)历史证明,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与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与党的伟大事业息息相关。基本路线正确,党的事业就发展;反之,基本路线有偏差,党和国家、人民就遭受挫折。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和主要矛盾,制定出来的,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实践证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一条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正确的基本路线,因此我们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党的基奉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案例7 “票证经济\
1、案例呈现:
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从此,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千家万户,拉开了中国“票证经济”的帷幕。
票证是从1953年开始发展起来的,先起自粮食、食油,至1962年,为保证人民生活的最低需要,稳定社会,已有百余种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凭票证限量供应。
1953年,粮食、食油率先凭票供应。1954年,又将棉布、棉絮、煤油纳入凭票供应范围。1957年,少数大城市实行凭、购货证供应猪肉、食糖。1958年至1959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对肥皂、碱面、鸡蛋、鱼、糕点、香烟、自行车、手表、毛衣等货源不足的商品,采取了限量供应办法,分别凭专用票或购粮证供应。有的地区,凭票证供应的商品已达几十种。
1960年粮票开始走入餐馆,1962年上半年,北京市的票证就有
20种,即粮票、面票、油票、高级油票、布票、鞋票、肉票、糕点票、饼干票、豆票、儿童副食票、针织品票、购粮证、居民购货证、个人购货证、煤油证、购货券等,凭票供应的商品高达102种。其中凭居民购货证供应的商品24种,主要是副食品;凭购货券供应的商品56种,都是日用工业品。
票证时代,政府定量发放粮、棉、布、油、家具、自行车、蔬菜副食、煤炭染料,直至香烟、肥皂、火柴、针头线脑等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物资票证,五花八门。无论买什么,都要带着票拿着本。老太太不识字,买块豆腐得带上所有的票,一不小心,碰落一地票证。计划票证是我国经济形势的晴雨表。经济下滑,物资紧缺,票证就增多;经济上扬,票证就减少。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一些大城市每户居民发放的票证多达30余种。 那时侯,粮票比什么都重要。外出开会、学习、办事,都要带上粮票,出市得带省票,出省得换全国粮票。“全国粮票”一度成为畅销商品和杰出人物的共同代名词。那时候,每人月定量30来斤米,半斤油。粮票是必不可少的吃饭凭证,光有钞票没有粮票,不一定有饭吃。没有钱,可以四处旅游,没有粮票可能寸步难行。人们的饭碗中,一半多是青菜,戏称“瓜菜代”;二两米加两次水蒸两次,看起来多,吃了就饿,美其名日“双蒸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导致国民经济几乎崩溃,市场供应紧张,所以1970年以后,许多商品又恢复凭票证供应,这一时期却是票证的黄金时期,一般把此时发行的票称为“文革票证”,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在票证最显眼处印有红色毛主席语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案例分析(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