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案例讨论:
(1)苏联历届领导人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怎样认识的?
(2)苏联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对我国有何启示? 3、案例点评:
(1)列宁从俄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经历一系列阶段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并正式把共产主义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十分强调要研究革命发展的阶段问题,但当时主要致力于研究和解决需要经过哪些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问题,而来不及探索社会主义社会本身有那些阶段。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没有深入分析本国的具体国情,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建成之日,就是向共产主义过渡开始之时,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基础上急于向共产高级阶段过渡。他去世以后,苏共领导人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是一个暂阶段的观念,相反,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宣布,苏联进入“全面开展共产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进一步宣布“20年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虽然苏共以后领导人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开始接近实际,由于苏联领导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对“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也就不能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最后,必将葬送了社会主义。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曾和苏联一样,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总的来说,一直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这主要表现
在,错误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脱离实际,超越国力,结果欲速则不达。可见,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深刻地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国情,也就是不但要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且还必须搞清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哪个阶段,搞清楚什么是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在现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案例3 新中国的物质基础(新中国的国情分析)
1、案例呈现:
1949年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2.6%,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0%,农业生产资料购买额仅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4.8%。在农业内部结构上,种植业占82.5%,林牧副渔业仅占17.5%。在种植业中,按产值计,粮食作物又占绝大比重,经济作物分量较小。全国人均占有粮食209公斤,棉花O.8公斤,油料4.8公斤,生猪O.11头。
1949年我国钢产量15.8万吨,是美国的O.2%、日本的5%,不到世界的1?,按人均算不过O.25公斤多。1952年我国的工业水平实际低于1800年的英国、1890年的法国,接近于1910年的俄国,如果按人口平均,只及英国18世纪后期的水平;城市职工809万人,只占全国劳动力的4.5%;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占10%。 1949年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大体为100年至200年间。当时我国人均原煤量为59公斤,落后于法国119年、德国109年、英国250年左右、美国160年以上。人均生铁O.46公斤,落后于美国190
年、法国和德国160年、英国210 年。人均钢产量为O.29公斤,落后于美国89年、德国94年、法国106年、英国120年以上。人均水泥产量为1.22公斤, 也都落后于这些国家70年至120年左右。 2、 案例讨论: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是怎样的?
(2)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案例点评:
(1)当时我国是一个典型的落后农业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都处于很不发达的阶段。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对国情的认识十分清醒,他说: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在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他还多次指出,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工农业不发达,科技水平低,人口众多,农业人口占80%以上。这个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也就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所决定的。我国虽然越过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仍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案例4 新中国50年建设的水平——尚未摆脱不发达状况
1、案例呈现:
经过新中国50年的建设,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超过7%,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在世界上所居位次的变化显著:钢产量1949年列世界第26位,1998年是1·16亿吨,世界第一;煤产量1949年列世界第9位,1998年是12·50亿吨,世界第一;我国1998年粮食产量4.9亿吨,也是世界第一。其他重要的工农产品中,排在世界第一位的还有水泥、化肥、电视机、棉花、水果、肉类等;居世界第二位的有发电量、棉布、化纤等;排在世界前5位之内的还有茶叶、大豆、甘蔗、糖、原油等。我国已经是世界上重要的工农业产品大国。新中国50年社会发展的成就举世公认。世界银行在《2002年的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挑战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问,在一个人口超过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总和的国家,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发展。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并未摆脱不发达状况。这突出表现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劳动生产率上差距比较大。我国只有少量的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如能够制造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航天飞船等,普遍的则是技术水平不高。例如,在汽车制造上,中国众多的汽车制造厂人均年生产汽车1.16辆,日本汽车制造厂人均年生产汽车
则是31.84辆,相差几十倍。又如农业,一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可以供养的人口,美国大鲥是70个人,法国是36个人,西德和日本是18个人,而我国大约是5个人。
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然位居世界的后列。1998年我国城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 425元,农村是2 162元,这与发达国家的2万至3万美元的人均收入相比是巨大的差距,与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相比也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中也是位列靠后的。譬如居民的生活消费结构,我国恩格尔系数为0.596,其中城镇为0.53,农村为O.62,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按恩格尔定律划分贫富档次,中国还处于贫穷的水平。从三大营养物质看我国居民的生活状况,目前仍处于热量补偿阶段。目前,我国营养水平与亚洲中上等国家20世纪70年代相近,接近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中期水平。居民居住条件较差,人均居住面积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我国在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比较大,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1)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活力不强;(2)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的状况人民群众还不满意,贪污腐化、奢侈浪费等现象仍在蔓延滋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问题较为严重;(3)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地区发展差距还明显存在,城乡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4)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等。(陶文昭:《如何讲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教学与研究》,2000(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案例分析(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