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最上大乘圆顿妙观初机实修法浅释(6)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3-2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3

(三)别教:别教是类似唯识学者,以阿赖耶识的受熏,界定整个染净因果。阿赖耶识的缘起思想,为何称为“别”呢?“别”是指别前别后,别前藏教,别后通圆,它是发明诸法的差别,故称为别。

(四)圆教:智者大师认为《法华经》、《涅槃经》及天台宗的思想,皆属于圆教,因为它可以把前面藏、通、别的种种差别相,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融通了理性的空义与种种事相的修持,故称为“圆”,圆是指圆融无碍。以上的通教、别教、圆教是大乘的三系,藏教是小乘的教法。

“感佛祖宏恩,从此遂专心台藏,如贫人获宝,不忍释手” 深切感受到佛和祖师对我性澈垂教的宏大恩德,从此之后,就专意一心,学习天台宗的三藏经典,这犹如贫穷的人获得了宝贝一样,爱不释手了。 乙二《妙观初机》的殊胜利益

“年来于《摩诃止观》,虽圈读三遍,意未厌足,誓更深求”

这一年来,对天台宗三大部之一的《摩诃止观》,虽然周而复始地圈点细读三遍,但心里边对于法义的理解还觉得不够,发誓更要深入求索其中奥义。

“但信知此法,的是五浊恶世,散乱之人,洗心涤虑之圣典,安身立命之圣处,舍此无他求矣”

虽然还不能深入法义,但我深信并知道这篇短文所介绍的法华三昧止观修法,的确是末法五浊恶世时期,散慢混乱的凡夫,彻底改变不好的思想和念头的神圣宝典,更是尽人事、行佛道、

23

24

随顺自然而安住其心,不为外物所动,趋向于圣人境界的唯一方法,如果舍弃这法华三昧止观法门,再不会有其他方法可寻求了。 五浊恶世

(一)劫浊:人寿本来是八万四千岁,随著人心越来越凶恶,道德越来越浅薄,因此每一百年就减少一岁,直减到三十岁时有饥馑之灾,减到二十岁时有疾疫之灾,减到十岁时有刀兵之灾,而世界众生无不受害,是为劫浊。

(二)见浊:正法、像法灭尽后,末法时代的众生,知见不正,邪见增盛,不知修行善道,是为见浊。

(三)烦恼浊:众生追逐五欲六尘,引生贪、嗔、痴、慢、疑等烦恼而恼乱身心,是为烦恼浊。

(四)众生浊:众生因为知见不正,烦恼覆心,因此不知孝顺父母,不懂修善去恶,不畏恶业果报,以致福报渐衰,苦报渐增,是为众生浊。

(五)命浊:众生因恶业增加,故而寿命渐减,从往古八万四千岁,到满百者稀,是为命浊。

五浊之中,以劫浊为总,其余为别。四浊中又以见浊、烦恼浊二者为浊之自体,而成众生浊与命浊二者。婆娑世界因为有此五浊,故称恶世。

“然《摩诃止观》文广境细,初心学人,未易领受”

24

25

然而天台三大部之一的《摩诃止观》,文字内容非常广泛,所指禅修境界,极为精细,刚开始修心的后学之人,不是很容易领会接受。

“今法师以此少文,直传妙观之精要,俾有心向道者,由斯知所措心,得所受用,功德岂有涯哉”

现在静修法师以这些很少的文字,直接传授了微妙的空假中三观修法精髓,使令有心想修道的人,从这里知道用心的下手处,而让行人得到了利益,乃至了生脱死,这种功德,难道是有边际的吗? 甲六引证发愿

“梁敬之内翰曰:止观者,明道治世之书也”

翰林学士梁敬之说:“止观法门内容,即是说明出世间真理和治理人世间智慧的教科书。”

梁敬之:唐朝安定人(753-793),姓梁,名肃,字敬之,曾为东宫内作太子侍读,后又官迁翰林学士。曾学天台之道于荆溪大师,深得心要,执弟子礼甚恭。后见《摩诃止观》,文义弘博,览者费日,乃删定为六卷(慈云大师评论曰:文虽简要,而修相缺略),又述《止观统例》以系于后,谓止观是救世明道之书,现在引其句,即出于此。 “杨仁山先生曰:止观法,万世师”

又杨仁山先生说:“止观法门是我们永远的善知识,它能传道授业,解开人生的迷惑。”

25

26

杨仁山:是清朝末年一位著名的佛教居士和佛学家,也是清朝末年中国佛教复兴的关键人物(1837-1911),安徽池州石埭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朴庵公,于道光十八年中进士,与清朝大臣曾国藩同届。后因洪杨乱后,杨仁山居士往日本求得佛经,发愿刻板流通。晚年于祗洹精舍,创办僧学堂,培养僧才,后逝于清宣统三年,世寿75岁。

“性澈曷敢赘一词乎,惟有拳拳服膺。愿尽形寿,及未来际,以此观法,自利利人耳”

各位大德居士都这样说了,我性澈怎敢多余地再多说一句呢?只有牢牢地把大德们的话谨记在心中,并发愿尽今生终此世,以及在永久的未来之中,以这里所讲的法华三昧止观法门,利益自己和他人而已。

甲七略介《妙观初机序》的作者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丙子闰三月初五日,受业弟子性澈黄建六,序于春申护国寺东窗之下”

这篇序文写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岁次丙子闰三月初五日。

序文的作者是在杭州圣水寺亲自登门,秉受教育的俗家居士,法名性澈,俗名黄建六。

写序文的地点是在上海市春申地方的护国寺东厢房窗下。 黄建六:法名性澈,民国年间的著名佛教居士,安徽省合肥市人,民国年间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并与屈映光等人组织了中国保护动物会,在思想上倾向于传统佛教教义,并与太虚

26

27

大师有书信往来,为谛闲法师忠实的俗家弟子,1907年曾参加孙中山的中国同盟会合肥分会。

第七章 略示五重玄义及作者

一、五重玄义

(一)释名:妙观初机,妙观是法,初机是人,此题是人法为名。

(二)辨体:此篇概谈一念三千,空假中三观修法,当以实相为体。

(三)明宗:此篇修法,既是说明依性德而起修德,性不离修,修不离性,当以性修不二为宗。

(四)论用:既能性修不二,即能破无明,不破而破,无明既破,即可以一生顿超生死为力用。

(五)显教相:如此修法非小乘中有,非不了义中有,全依法华教理而显性修不二,应以大乘最极究竟醍醐为教相。 二、《妙观初机》作者 “台宗后裔静修述” 台宗:即指天台宗。

后裔:即指依天台宗祖师的传承不断,并得传授天台法门的后学者。

2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最上大乘圆顿妙观初机实修法浅释(6)在线全文阅读。

最上大乘圆顿妙观初机实修法浅释(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4628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