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有吏夜捉人”一句暗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全篇围绕“捉人”二字展开。 B、老妇自叙家事,意在使差役同情,从中也可看出当时兵役之苛刻、战争之惨烈。这些话语当是诗人由隔壁听来。
C、诗的末尾两句写了故事的结局,天亮时这家人中只有老翁出来送别了诗人,而其他人还在梦中。
D、这首诗是杜甫“三吏”中的一首,“三吏””和“三别”是他的诗中对民间疾苦抒写最为深刻的。
(十八)默写《相见欢》(李煜),回答问题。
1.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 。其感情基调是 。
2.“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有何妙处?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答:
(十九)默写《观书有感》(朱熹),回答问题。
1.这首诗巧妙运用比喻,用“半亩方塘”比喻 “鉴”写出了方塘的 的特点。“天光云影”比喻 。 2.赏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答:
(二十)默写《清平乐》(辛弃疾),回答问题。 1.品析“溪头卧剥莲蓬”中对“卧”字使用的妙处。
答:
2.词中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从中又透露出词人怎样的心境?
答:
3.品味“最喜小儿亡赖”中“亡赖”一词的妙处。
答: 第三册第五单元
(二十一)默写《使至塞上》(王维),回答问题。 1.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 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左右字内)
答:
(二十二)默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说出对它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景,诗人撷取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做到了情景交融。 B、次句直叙其事,“过五溪”写出了友人贬谪之远、道路之艰难,也体现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C、后两句是抒情。诗人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
D、后两句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诗人向苏轼学习借鉴的结果。
(二十三)默写《春望》(杜甫)一诗,回答问题。
1.填空:诗的前四句都统在“ ”中。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 ,再到 ,视象由整体到部分,由浑沌到清晰。后四句由前面的景,写到 ,又描绘出 ,抒发了诗人 感时忧国,思念家人的情怀。
2.作者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的写法,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句写出来,并作点赏析。
答:
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
4.“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答:
(二十四)默写《登飞来峰》(王安石),回答问题。
1.下列各句中的“寻”与“飞来山上千寻塔“中 “寻”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 A、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掘地深逾寻丈。
2.写出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意思相同或相似的诗句(或格言、成语)。
答:
(二十五)默写《论诗》(赵翼),找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 A、诗的前两句诗说李白、杜牧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但到了今天也觉得不新鲜了。 B、后两句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是只有几百年而已。 C、全诗是说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化,也即是我们常说的“诗贵创新”的主张。
D、这首诗把抽象的诗歌理论用诗的形象生动的表达出来,特别是“江山”句到了现在已有了更为普遍的哲理意义。 第三册第六单元
(二十六)默写《渡荆门送别》(李白),回答问题。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答: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 的情感。
(二十七)阅读下面的《秋词》(刘禹锡)和《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然后回答问题。
秋 词 天净沙·秋思 刘禹锡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 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 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同是写“秋”.两首诗歌表露出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
答:
2.两首诗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答:
3.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万物更新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二十八)默写《赤壁》(杜牧),回答问题。
1.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诗人杜牧和 合称“小李杜”。
2.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二十九)默写《过零丁洋》(文天祥),回答问题。 1.“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说说有哪两层含义?
答:
2.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两句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
B、这两句是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
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D、这是文章的颈联,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
3.写出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并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答:
(三十)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古往今来,诗人们都喜欢借大自然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当年苏轼被贬黄州,处境艰难,但他在大自然中获得启迪.写下一首首千古名篇。《浣溪沙》就是其中的一首。按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写出这首《浣溪沙》词的下阕。 浣溪沙
苏轼
游薪水清采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 ? ! 。 2.这首词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情怀?
答:
第四册第五单元
(三十一)默写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1.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 的特点。 2.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3.“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三十二)默写《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回答问题。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
答:
(三十三)默写《别云间》(夏完淳),对它赏析错误的有一项是( ) A、首联是诗人对三年囚徒生活的回顾与概括,还特别点明自己是戴着南方人常戴的帽子,以此表达抗金的心志。
B、颔联深沉强烈的表达了英雄失路之悲的沉痛感情。
C、颈联两句表现了诗人情感和心理上的矛盾——已抱定杀身成仁的决心,又对故乡难以割舍。
D、尾联是在矛盾的心理下猛然振起,表达了不停止战斗的决心。
(三十四)默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回答对它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三年制初中语文古诗词分册赏析试题河南朱晋(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