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重要说课稿高中物理全册1 - 图文(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3-1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引出重力加速度 3、重力加速度

1>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符号:g) 2>方向:竖直向下

3>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取9.8 m/s2,粗略计算时可取 g = 10m/s2。

课件: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有所不同。赤道处g小极地处g大。

因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都使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 V0t + at ? Vt= g t S = V0+at2 ? S =

1212at 22Vt2-V0=2as ? Vt2=2as

四、课堂练习

1、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的质量的3倍,它们从同一点由静止开始下落,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加速度大

c、甲与乙着地的速度相同

d、下落过程中,两者在任意时刻离地的高度相同。

6

五、小结 1、自由落体运动

1>、概念: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条件:在没有空气的真空里才能发生,若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只有空气阻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的下落才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 重力加速度

1>、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符号:g) 2>、方向:竖直向下

3>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取9.8 m/s2,粗略计算时可取 g = 10m/s2。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 V0t + at ? Vt= gt S = V0+at2 ? S =

1212at 22Vt2-V0=2as ? Vt2=2as

六、作业

1、测定自己的反应时间 2、P38页1、2、3、4、题

3、阅读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7

七、评价分析

新课程理念追求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情感层面上的接触,追求师生心灵的拥抱。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我们的教学,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用积极、及时的评价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本节课通过深挖教材,按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的目标,以观察实验、分析、归纳、讨论及信息技术的直观演示来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培养,信心得到增强,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动力学又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热学,电学等其它部分知识所必须掌握的内容.所以,牛顿第二定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为了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认识自然,和谐,本节之前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使学生对第一定律的认识得到强化;启下,即是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定性地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的基础上借助电脑通过实验分析,再进行归纳后总结出定量描述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关系的牛顿第二定律.由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是我们认识客观规律的重要方法.由于本实验涉及到三个变量:a,m,F,因此我们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先确定物体的质量,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确定力,研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在以后学习气体的状态变化规律,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金属导体的电阻等内容中都用到了这一方法.控制变量法也是我们研究自然,社会问题的常用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一列表法和图象法,了解图象法处理数据的优点:直观,减小误差(取平均值的概念),及图象的变换,从a-m图(曲线)变到a-1/m图(直线),在验证玻-马定律中也用了这种方法.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和意义,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如何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了解以实验为基础,经过测量,论证,归纳总结出结论并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物理规律的简单美.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地进行了演示实验和用电脑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

8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用以电脑辅助演示实验为主的,知识教学与科学方法教育相结合的\同步调控\模式. 按系统论的整体性功能原理,整体功能要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物理的知识,方法,能力,科学态度等都是教学的要素,如果把这些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共同促进的作用,则物理教学的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步调控\模式中,没有单纯地就方法讲方法,而是将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基于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原理考虑的.

再则,按教学论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制订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并随机应变,排除障碍,并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步调控\的模式既注意了教的作用,将教师置于\调控\地位.同时,更注意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意识地设置教学活动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再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从a-m图象,猜想a与m成反比,然后画出a-1/m图,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最佳效果. 三,教学程序 1.问题引入新课

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水平拉力作用而做加速运动,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质量,加速度,拉力三者之间的定性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猜测,它们成正比,成反比,不成比例等.然后指明本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索得出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导出课题——牛顿第二定律.这样导入的用意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于探索的积极性. 2.设计实验方案

在引入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来研究F,m,a三者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用实验法先确定m,研究a与F的关系;再确定F,研究a与m的关系,最后得出三者的定量关系.由于教材(必修第一册,人教版)中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不足(夹子很难同时夹住两细线;由于线的弹力,小车要反冲后才能停下,实验误差大),我设计了用电脑辅助来探索a与F,m关系的实验,如附图.遮光片宽度L,通过光电门时间分别t1和t2,两只光电门间距为s.当滑块通过光电门时,光电门产生一个脉冲,通过计时器中的三极管放大后,从计算机LPT口输入,调用计算机定时中断来计算时间,然后利用公式

计算出加速度的值,结果显示在表格中,同时在坐标图上标上点,实验结束后,程序提供一个画直线模块,可用光标来控制直线的斜率. 3.进行实验探索

请两位同学上台操作,其他同学边观察,边思考,教师控制电脑.先保持物体质量为200g不变,测出拉力分别为0.05N,0.10N0.15N和0.20N时的加速度,填入表中和a-F图上,显示投影在大屏幕上,引导学生得出a∝F的结论.然后再保持拉力为0.10N不变,测出物体的质量分别为200g,282g,332g和382g时的加速度,填入表中和a-m图上.在a-m图上可看到随m的增大a逐渐减小,但它们的关系不明确.引导学生大胆猜测a与m成反比,再画出 a-1/m图,得到结论a∝1/m.

4.分析归纳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F=kma,在国际单位制中,定义1N=1kg·m/s2就可以得出牛顿第二定律F=ma.然于进行合理的外推,当物体受几个力作用而做加速运动时,F应为合力.由于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得到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5.应用巩固练习

通过三道典型的问答和计算题,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加速度方向与

9

合外力方向一致的理解,为进一步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6.总结

告诉学生我们本节课学的牛顿第二定律是把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的桥梁,是我们解决许多力学乃至整个物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武器,是我们学习物理的一个重点,要求大家很好地理解,掌握,应用它.而这节课所用的电脑辅助的实验归纳法是人们研究自然,社会的一种常用方法,列表法和图象法是处理实验数据的常用方法,我们还学了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方法,希望大家熟悉并能运用这些方法.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说课

物理组 高卓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曲线运动》一章中的第八节,也是该章最后一节。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以后的一节应用课,通过研究圆周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圆周运动规律,并且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生活体验,加深物理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二)教材处理

教材中的“火车转弯”与“汽车过拱桥”根据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顺序作了对调,并把最后一部分“离心运动”放到下一节课处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3)了解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分析圆周运动方法,会分析拱形桥、弯道等实际的例子,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对几个圆周运动的事例分析,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圆周运动有关的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2)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四)重点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重要说课稿高中物理全册1 - 图文(2)在线全文阅读。

重要说课稿高中物理全册1 - 图文(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2851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