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单元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安排有三篇课文:18《“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19《狼和鹿》和20《放飞蜻蜓》。从内容和体裁看,它们都是记叙文,文本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可读性强。值得注意的是,三篇课文都是关于 “人与动物”的故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以此为视角反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从全册的角度看,本组课文带有较强的思辩性、科学性,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不仅可以带来快乐、舒畅的情感体验,还能启迪我们去理性地思考某个问题,明白道理,获得真知。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个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3、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4、认真观察图画,结合已有的知识,说说对不良现象的看法,并发出合理的倡议。 三、教学重、难点:
同教学目标
四、教学措施及策略:
1、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以“读悟”为主线,加强说写等训练,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2、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互动,积极交流。
3、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提高学生的认识,感受课文内容的内涵。注重复述,因课设练。 五、课时安排
共计12课时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2)《狼和鹿》(3)
《放飞蜻蜓》(2) 习作6(2) 练习6 (3)
18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事课文,主要讲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到湖里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课文语言浅显,层次分明,叙事清楚。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传神。 学情分析
通过学生反复的读书,要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要用心体会,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在朗读中让人感受到那种喜出望外的神态和心情。同时要认识到:虽然汤姆感到很遗憾,但他并不后悔,爸爸坚定的话语给他以深刻的教育。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3、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2、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
遵守社会公德。
教学难点
1、通过辩论,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教学准备: 幻灯片、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63】
一、揭题质疑
1、 读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
2、 小结:‘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努力读得正确、流利。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并提出自己读不懂的问题。努力培养学生对课文初步感知的能力。) 三、讨论: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 四、读课文,提出问题。 五、巩固生字,描红书写。
第二课时 【64】
(一) 围绕课题设疑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7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2、指名朗读课题
讨论:课题为什么加引号?“你”指谁?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共有以下三个: (1)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2) 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3) 结果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 围绕以上问题,学生自学课文
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
(三) 交流自学情况
1、交流第一个问题 (通过品读,感受汤姆钓鱼技术的熟练以及钓着大鲈鱼后惊喜激动的心情和爸爸对儿子的赞赏。)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从哪里可以看出鲈鱼的大?
“从未见过、鱼竿弯成弧形、大家伙”
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汤姆的“惊喜”。板书“汤姆”“惊喜” (2)看到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鱼,爸爸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爸爸”“赞赏”
(3)你能不能从爸爸赞赏的目光中,想象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我的儿子真聪明、真能干,钓鱼技术这么熟练。” (4) 从哪里看出汤姆钓鱼技术熟练?
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动词。
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2交流第二个问题
(1) 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同桌学生讨论,理解这是公园的规定。 (2) 比较句子
a你要把这条鱼放掉! b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句话比较好,为什么? 指导学生同“低沉、严肃”的语气读好第二句话。 (3) 对爸爸的这个决定,汤姆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不情愿
理解词语“允许、必须”,练习造句。
指导读好这句话
3交流第三个问题 (通过汤姆心情变化的词句,感受爸爸的高尚人格,感悟汤姆心情变化的原因和当时的想法。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1) 既然汤姆这么不情愿,那么能不能不放这条鱼呢?
下面,我们要举行一个辩论会。哪些同学同意爸爸的做法的,请你们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汤姆放掉鱼;哪些同学同情汤姆的,也要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爸爸不要放掉鱼。 四人小组讨论
(2) 全班同学自由组合进行辩论 (分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能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提示
汤姆:a这条鱼很大,很难钓到,如果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钓不到了。
b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只有两个小时了,这么短的时间,能不能通融一下。 c没有人看见我钓到鲈鱼,不放也没关系。
爸爸:a虽然鱼很大,时间也很短,但规定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动。
b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要遵守规定,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更要遵守规定。 c做人要诚实、自觉,要严格要求自己。
(3) 通过刚才的辩论,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必须把鱼放掉。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5-12自然段,看看汤姆是怎么做的? 板书:斩钉截铁
(4) 从汤姆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 当爸爸看到汤姆钓到一条大鱼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想,当爸爸看到汤姆把鱼放了时,心里会为汤姆感到更加自豪。他会想些什么呢? (6) 再读课文5-12自然段 同桌练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 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这么大的鱼,他后悔了吗? 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朗读。
“那晚的情景”指什么?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 “爸爸坚定的话语”指什么?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说明什么? (2) 齐读最后一段 (四) 总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汤姆又是个怎样的人? 2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 板书: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五) 作业 练习复述课文 板书
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汤姆: 惊喜 → 不情愿 爸爸: 赞赏 → 斩钉截铁
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反思
本课的教学应采取充分表现新课标理念的新型课堂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言训练不能丢。本文的教学,要有机地插入语言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想办法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工具性”与“人文性”不可分离。在教学本文时,不但要加强思维和语言的训练,更要提出“人文性”,加强对儿童的法制教育。
18、狼和鹿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引号的作用。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及想象的能力。 4、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护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65】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问:当你们刚看到课题的时候,曾想到它会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2、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它写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标上小节号,一边读一边想想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
繁殖 捕杀 枯黄 生机勃勃 惨 灾难 葱绿 传染病 生儿育女 *指名读一读
*讨论“怎样抓住它的关键部件记忆字形? *说说你不能理解的词语,集体讨论。 三、课堂作业
1、练习读课文,准备读给大家听。
2、抄写词语
繁殖 捕杀 枯黄 生机勃勃
惨 灾难 葱绿 传染病 生儿育女 3、描红
第二课时【66】
一、听写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每段的意思用一幅画来描绘。
想想:每幅画上该画些什么?怎么画?为什么这么画?不太好画的部分用直线标出。 交流自己的画。 2、讨论:
(1)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里的狼和鹿是什么情况?森林呢?
(2)后来狼和鹿的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结果,凯巴伯森林变成了什么样子?
* 理解: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 * 体会森林里闹饥荒的情景。
(没有狼的凯巴伯森林是一个怎样的王国?文章寥寥数语,但是却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一鹿的“王国”的面貌。让学生触摸到此时鹿的“自由自在”有利于学生突破文章的阅读难点。因此,让学生把这寥寥数语“读长、读厚”是这一组块阅读的重点。“鹿没有了狼这一后顾之忧,它们在这一王国里会怎样的自由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丰富的想象,于是“王国”这个词语不再那么“枯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熟悉的班级人数、年级人数、学校人数的逐层相比较,帮助学生直观地建立起?十万只?的概念。”于是“十万只”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符号,它已经有了丰富的文本内涵。) 3、板书:
三、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
第三课时【67】
一、复习 1、从一百多年前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是什么意思?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三年级的学生接触“生态平衡”的话题,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组块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应该努力地帮助学生降低坡度,化解难点。设计中教师导在关键处,启在愤悱时,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中,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思维,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1、学习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
(1)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2)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也是毁灭自己的“大坏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苏教版三下语文第六单元备课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