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子课题:开展网上教师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子课题召集人:蒋国珍 田京生 子课题指导小组成员:
首师师范大学 蒋国珍 副教授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 田京生 主 任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 李燕玲 副主任 北京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齐渝华 院 长 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马志坚 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周增为 上海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顾 问: 首师师范大学 丁兴富 教 授
华南师大 丁 新 教 授 中央电教馆 王珠珠 研究员
1、国内外对本课题相关研究述评
近几年来,国际上有关网上学习社区的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有Ruth Brown(2001)的研究,他发现网上学习社区活动呈现阶段性特点,第一阶段是在线交友阶段(Making friends),第二阶段是社区接纳阶段(Community acceptance),第三阶段是社区友谊阶段(Community camaraderie),以上三个阶段实际上也是三种不同发展水平的社区。并且,Ruth Brown还提出了学习社区建构的模式,以及异步环境下学习社区建构的15个步骤(不是对每一个人都适用,但是为理解社区建构过程提供了一个框架)。
我国在利用网络平台支持教师研修上已经取得不少经验和成果,例如,北京市西城区从2004年
11
利用教育研修网研究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专业成长。他们的网上研修组织有两大类,一类与传统的组织模式相似,可以称为“引领型”的网上学习组织,在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的组织、策划和引领下,开展网上教研活动,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从以往的资源提供者转变为活动组织者,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另一类是以“自主、协作”为特征的“自组织型”学习社区。前者是对传统教研活动的继承和创新,同时具备传统教研活动的优势和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能发挥教研员和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但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一些教师的自主发展;后者为教师之间专业与情感交往、同伴互助、展示自我提供了广阔空间,特别是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话语权,能实现更充分、更广泛地知识共享和协作。 2.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很大,中小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教师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比例远远高于全国家庭计算机拥有率的平均水平(陆书平、崔霞,2003)。“十五”期间,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网络平台(如中国教师研修网)和资源建设已有长足发展,并开展了利用网络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和研究。同时,Web2.0正在改变网站之间互不相通的“孤岛”现象,社会型网络为网上学习社区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信息技术环境下区域性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实际上就是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社区。早在1990年Gabelnick,F.就提出,远程学习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习者社区(Community of learner)的形成过程,因为,社区对学习、个人满意度、参与的持续性都有重要影响。Eastmond,D.V(1995)在研究基于计算机会议的教学中发现,成人学习者加入到学习者社区,他们相互支持和激励,可以克服学习的孤独。 3、目标内容
在虚拟空间,人们的社会交往、行为规范,以及人际关系都会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学习的社会建构环境发生了改变,所以,将传统的教研活动直接搬到网上往往难以成功。如何提高网上学习的有效性?远程教育的研究以及各国的经验表明,“资源-活动-支持”至关重要。D.Randy Garrison
12
认为,“通过增加双向交流来提高教学过程的质量,看来对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具有最显著的影响,在学习质量受到印刷教材及其它教学资源的影响的同时,对远程教学质量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持续的讨论”。围绕网上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热点是:人在网络时空的存在、行为与学习的关系。现有的研究结论是:网络时空中的三种存在(社会存在、认知存在、教学存在)与交互、学习相互关联(Rourke, et al.'s ,2001)。
另外一个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研究方面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中遇到的障碍的研究。英国教育传播技术局(Becta,2003)综合了大量研究文献,认为教师面对的障碍首先是时间问题,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和自修 (Fabry & Higgs 1997),没有时间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用于备课(Preston et al, 2000);其次是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自信心不足(Pelgrum,2001);第三是认为计算机技术太复杂、难用(Cox et al.,1999)等。我国也有相关的研究。
网络只是一个空间,尽管教师是一个专业化的学习型社会群体,但网络并不能自动地改善教师的学习和发展。网络不同于现实的空间,如何让更多的教师从网上研修中获益,如何让教师持续地参与网上研修活动?本课题拟就以下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1.不同学段、学科,不同年龄的教师对网上教研活动的需求与障碍分析; 2.在不同组织形式的网上研修活动中,教师个体的参与行为、类型的研究,;
3.“自组织型”网上学习社区的构建、发展过程与原理的研究,社区的结构及其变化的研究(社区化与非社区化的现象和规律);
4.在“引领型”的学习组织中,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如何设计高效的活动吸引教师参与,如何组织、促进网上教研活动(教学支持)?
5.如何选择、优化技术方案,增进网上互动与合作,提高网上教研活动效果(技术支持)? 6.如何评价不同组织形式的网上研修活动对教师学习的效果? 4、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问题的特点,拟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3
1.问卷调查和访谈:对不同学段、学科,不同年龄的教师做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他们对网上教研活动的需求、困难及其变化。
2.内容分析:利用中国教师研修网和各地区的研修网上已积淀的和将要形成的大量质性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探究在不同组织形式的网上研修活动中,教师的行为模式、参与类型;考察“自组织型”网上学习社区中不同教师的行为及其在社区中角色变化过程,社区的构建、变化过程。
3.个案研究:包括教师和网上学习社区两类个案,一是分析教师在网上学习社区的行为及其在社区中角色变化过程;二是跟踪几类网上学习社区构建、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其原因。
4.开发研究:生成一系列网上研修活动的流媒体课例资源。 5、研究的创新与预期成果
本研究力求在“内容、方法和技术”三方面有所创新。
⑴ 研究内容上:主要体现在虚拟环境中的互动与合作行为、现象和规律;“引领型”、“自组织型”社区的建构模式和范例。
⑵ 研究方法上:通过计算机辅助研究,实现对网上大量质性资料的分析处理,大大提高研究的效率,进而提高研究的效度。
⑶ 技术手段上:体现在交互技术方案的改进和流媒体课例资源生成方案的创新。 预期成果包括:
⑴ 研究报告、论文集或专著; ⑵ 教师网上研修活动案例集; ⑶ 网上研修活动的流媒体课例资源。
6、课题的研究思路与实施办法
本课题将以中国教师研修网为平台,以试验区教师研修学院、进修学校等为依托,通过“教研员引领、典型带动、专家指导、活动推动、行政促进”等多种措施,建立和发展“引领型”和“自组织型”等区域性的教师学习社区,通过人工的问卷调查、访谈和中国教师研修网两条途径收集数
14
据和质性资料(特别是过程性数据),并在研究中发现、跟踪学习社区的典型个案。
初步的实施办法如下:
⑴ 子课题建立专家顾问组与课题工作组
在总课题组以及专家顾问组的指导下,本子课题组建立专家顾问组和课题工作组,对实验区课题的研究进行指导和推动。课题工作组主要由各实验区课题负责人组成,中国教师研修网有专人参与课题工作组工作。
⑵ 实验区建立课题领导小组
参加本课题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分管领导和当地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部门和当地中小学校长的骨干组成实验区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管理、监督本实验区课题研究各项任务的开展,组织协调各有关单位、学校的力量,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⑶ 中国教师研修网的全程参与
中国教师研修网要全程参加本课题研究,包括数据收集、需求分析、技术支持、平台改进等。 ⑷ 发挥研究生团队的力量
首师大远程教育研究所的研究生参与定量数据和质性资料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并参与实验区的部分技术支持与培训、流媒体课例制作等工作。
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子课题:学科教学设计研究
子课题召集人:刘美凤 子课题指导小组成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刘美凤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陈珍国
15
教授 教育技术/教学设计 副高 物理教学/教育管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关于印发子课题设计方案的几点说明(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