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解剖上的原因 肱二头肌腱长头细长,起于肩胛骨的盂上粗隆,经肩关节上方关节囊内,至狭窄的结节间沟内滑动,肌腱自起点到肌腹之间经过一段曲折径路,在肩关节旋转、旋前、旋后、外展、后伸时,肌腱受到不间断的牵拉、摩擦易受损伤而导致肌腱腱鞘炎。
(三)退行性变
当肩外展外旋时,肱二头肌腱在结节间沟鞘内滑动幅度最大。随着年龄的增大,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筋骨组织逐渐发生退变,是结节间沟槽内粗糙、变窄,肌腱腱鞘弹性、光泽减退,变粗,增厚等改变,从而影响肌腱在鞘内的滑动,加剧肌腱与腱鞘之间的摩擦,逐渐导致肌腱腱鞘炎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
(一)症状 患者多见于举重、投掷、体操、排球等肩部活动多,负担重者,或有急性损伤的病史。慢性发作病人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开始患者感到肩部有不适及酸胀感,,继之肩部出现疼痛,逐渐加重。疼痛部位多在肩前部或整个肩部,活动时疼痛加重,尤其以肩关节外展外旋位作肘关节伸屈活动则疼痛更为明显。随着疼痛的加重和时间的迁延,逐渐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二)体征:
1、病人肩关节多呈内收内旋位,肩关节活动受限。
2、活动时疼痛,尤其上肢做外展、上举并向后作反弓动作或外展外旋位作肘关节伸屈活动时,疼痛加剧。
3、结节间沟处有明显压痛,同时在肩外展外旋位作肘关节伸屈活动时,在结节间沟处有摩擦感。
4、部分患者上肢外展90度位。沿肢体纵轴方向作旋转活动时,可听到响声。若用手指压迫结节间沟处则响声不再出现,为狭窄性腱鞘炎的典型体征。 (三)特殊检查
1.抗阻力试验:患者肘关节用力屈曲;医者手指握住患者腕部,对抗用力,使患者肘关节伸直。若再伸肘时患者出现疼痛加剧,为抗阻力试验阳性。提示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2.肩关节内旋试验:让患者主动作肩极度内旋活动,即在屈肘位,前臂置于背后,引起肩痛者为阳性。提示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三、辨证治疗
(一)治疗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化瘀。
(二)主要手法: 滚、揉、点、按、拿、弹拨、扳、约摇、搓、抖法等。
(三)取穴: 阿是、天鼎、缺盆、中府、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小海等。 (四)操作方法:
1. 滚、按、揉作用于患处及上臂,点按上肢穴位。
2.点揉、弹拨等手法在二头肌腱长腱鞘处操作,达到理筋活血化瘀的作用。 3.最后搓、抖法于患肩关节及其上肢部施术,亦可配合拿肩井法结束。 四、按语
(一)对急性期局部疼痛明显者,宜采用轻快柔和手法以舒筋活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勿突然使用蛮力或暴力,以免加重疼痛。
(二)对于病久患者,可运用板、摇、弹拨法等被动活动,以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促使其功能恢复之作用。
第六章 肱二头肌短头肌腱损伤
本病是以喙突部疼痛、压痛、肿胀、活动(高举、外展、外旋、后伸)障碍为主症的一种常见病。属于祖国医学“肩部伤筋”之范畴。 一、病因病机
(一)喙突、盂上粗隆、二腹肌相交点的三点连线构成的三角形,在上臂后伸和外展时肱二头肌短头及其肌腹为锐角三角肌的长边,承受较大的牵伸,同时承担的舒缩功能大于长头。故在日常生活中间外展、后伸动作时,短头肌腱犹如弓旋绷紧,又无腱鞘、韧带的保护,最容易受到暴力的牵拉损伤。 (二)退行性变
由于喙突附着点附近经常牵扯和在小结节周围反复摩擦,引起微细损伤而出现无菌性炎症反应,局部充血、渗出、肿胀、增生、机化、粘连等一系列创伤性炎性反应,使肌肉肿胀、变硬、挛缩、粘连而出现临床症状。 二、临床表现 (一)症状:
1、患者多有肩部急慢性损伤史,伤后出现肩部疼痛、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 2、患者自觉肩部喙突处疼痛,也可蔓延到全肩部、上背部疼痛。
3、肩关节外展后伸活动时疼痛加剧,内收、内旋位时疼痛可以缓解。随着疼痛的发展,肩关节逐渐僵硬,活动功能障碍,表现为肩臂上举、外展、后伸及旋转功能受限。 4、最后随着“凝肩”出现, 疼痛逐渐减轻,但肩部及上臂的肌肉明显萎缩。 (二)体征:
1、急性患者肩关节多呈内收、内旋位。
2、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尤以外展、后伸、旋转为明显。 3、喙突处有明显压痛,慢性病人可触及短腱增粗变硬。
4、特殊体征为二头肌短头肌腱抗阻力试验,患者坐位,患肢屈肘,肩外展90度,后伸40度。术者一手握住前臂远端腕部,另一手拇指压于喙突处,嘱患者作屈肘活动。术者在腕部的手与患者对抗牵引,此时喙突处有明显压痛,或压痛加重者为阳性。 三、辨证治疗
(一)治疗原则:舒筋活血,通络止痛
(二)主要手法:滚、揉、点、按、弹拨、拿、摇、扳、搓、抖法等。 (三)取穴:阿是、缺盆、云门、中府、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四)操作方法:
1.先以轻柔地滚、揉(拇指或掌根揉法)于患侧肩臂部及上肢部往返操作。 2.以拇指端或屈曲的拇指指间关节桡侧缘点按阿是(喙突二头肌腱短头处)、缺盆、云门、中府、、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使之达酸、麻、胀、痛、重“得气”为宜。 3.拿、捏或拿捏法于患肩臂部往返施术,手法以轻快柔和为宜。 4.弹拨、摇肩、扳肩等运动,幅度由小渐大,用力先轻后重为原则。 5.搓法、抖法于患肩臂部往返施术1~2次,亦可配合拿肩井结束。 四、按语
(一)损伤早期1~2天内手法以轻柔,勿用暴力或蛮劲,以免加重病情。
(二)2周以后患者疼痛减轻,单肩关节活动障碍者,可配用摇、扳、拔伸、弹拨等较重手法,以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促使其功能恢复。
第七章 慢性腰肌劳损
一、概述
慢性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腰背肌筋膜炎”,主要指腰背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疲劳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引起腰背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的一种病症。 二、病因病机
(一) 疲劳性损伤:
(二)延误治疗或反复损伤: (三)腰脊柱先天性畸形: (四)寒湿外袭:
(五)久病体虚或素体虚弱者: 三、临床表现
(一)腰部疼痛:有长期腰痛史反复发作的腰背部疼痛,呈钝性胀痛或酸痛不适,时轻时重,缠绵难愈。休息、适当活动或经常改变体位姿势可使症状减轻。劳累、阴雨天气、受风寒湿影响则症状加重,腰部喜热怕冷局部皮肤感觉迟钝或粗糙感。
(二)腰部活动:腰部活动基本正常,一般无明显障碍,但有时在活动时有牵掣不适感。不耐久坐久站,不能胜任弯腰工作,弯腰稍久,便直腰困难。常喜双手捶击或叉腰等动作,以减轻疼痛。
(三)急性发作时,各种症状明显加重,可有明显的肌痉挛,甚至出现腰脊柱侧弯,下肢牵擎作痛等症状。 四、检查
(一)压痛点:腰背部压痛范围较广泛,压痛点多在骶髂关节背面、骶骨背面和腰椎横突等处。轻者压痛多不明显。
(二)重者伴随压痛可有一侧或双侧骶棘肌痉挛僵硬。
(三)X射线检查:除少数可发现腰骶椎先天性畸形和老年患者椎体骨质增生外,多无异常发现。 五、治疗 (一)治疗原则:舒筋活血,温筋通络,解痉止痛。 (二)取穴及部位:肾俞,腰阳关、大肠俞、秩边、委中、承山及腰臀部。 (三)手法:滚,按,揉,点压、弹拨、擦法及被动运动。
(四)操作方法:
1.循经按揉法:患者俯卧位,医者先用深沉而柔和的滚法、揉法沿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从上向下施术5~6遍,然后用双指按揉腰部两侧华佗夹脊从腰1至腰5反复施术3~5遍,再用掌根在痛点周围按揉1~2分钟。
2.点穴通经法:医者以双手拇指依次点按两侧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膀胱俞、志室、秩边等穴位,每次0.5~1分钟,以酸胀为度。
3.弹拨腰肌法:医者用单手或双手拇指在患处与肌纤维垂直方向上作弹拨,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连续弹拨1~2分钟。
4. 腰部斜扳法:患者侧卧位,医者与患者面对面,施腰部斜扳法,左右各一次,再仰卧位,作屈髋屈膝被动运动,以调整腰椎后关节紊乱。
5. 活血通络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掌擦法直擦腰背两侧膀胱经,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达活血通络之目的。最后用桑枝棒拍击腰骶部,结束治疗。局部怕冷或酸痛明显者可
在患部加以热敷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六、按语
(一)推拿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但关键是要消除致病因素,即改变原来的腰部超负荷现象,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纠正习惯性姿势不良,尽可能变换体位,勿使过度疲劳。 (三)睡硬板床,同时配合牵引及其它治疗,如理疗、热敷、熏洗等。 (四)强腰背肌肉锻炼,节制房事。
(五)腰部注意保暖,汗出不可当风,避免感受风、寒、湿、外邪侵袭。
第八章 急性腰肌扭伤
一、概述
急性腰肌扭伤是指腰骶、骶髂及腰背两侧的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突然受到扭、挫、闪等外力的作用而发生的急性损伤,而引起腰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的一种急性病症。 二、病因病机
急性腰部扭伤,多因人们在日常工作、劳动及运动中,腰部突然遭受间接或直接暴力的损伤所致。
直接暴力损伤:由挤压、撞击、堕坠或外力直接打击局部所导致。
间接暴力损伤:多由于腰部活动时姿势不当,或用力过度,或搬运、扛抬重物时负重过大,肌肉配合不协调;突然进行某一动作,腰部过度后伸或前屈,如:打喷嚏、剧烈咳嗽、倒水等动作。
《金匮翼》载:“淤血腰痛者,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若一有损伤,则血脉凝涩,经络壅滞,令人卒痛不能转侧,其脉涩,日轻夜重者是也。” 精辟地论述了急性腰扭伤的中医病机,为中医疗法的开展制定出了原则。 三、临床表现
(一)腰部疼痛 常在扭伤后突然发生腰部疼痛,少数患者在伤后疼痛不重,数小时或1~2天后,腰部疼痛才逐渐加重,扭伤较重者,疼痛剧烈,深呼吸、咳嗽、喷嚏,甚至大小便均使疼痛加重,疼痛以腰部一侧多见。
(二)腰部活动受限 坐、卧、翻身困难,左右转侧不利,前后俯仰牵掣作痛;单侧者躯干向病侧倾斜,双侧者腰部挺直,常以一手或两手扶腰以减少腰部活动,防止疼痛,因而步履艰难迟缓,表情痛苦。
(三)牵涉痛 近半数患者有牵涉性疼痛,出现的部位多为臀部(臀上皮神经、梨状肌区)、大腿根部或大腿后部(股后侧皮神经分布区)等处。
(四)肌痉挛 主要发生于一侧腰骶部的骶棘肌和臀大肌,偶有两侧者,这是疼痛刺激所引起的,也是对腰痛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经俯卧可稍有缓解,但用手指按压时,疼痛明显,痉挛又复出现。
(五)局部压痛点 绝大多数患者都有明显局限性压痛点,而且与自述疼痛是一致的,此即为损伤的部位。压痛点多在大肠俞、腰眼穴及第三腰椎横突尖、髂嵴后部、腰骶部等处。 (六)腰脊柱生理曲度改变和侧弯 四、治疗
(一)治疗原则:通经活络,活血止痛。
(二)取穴:肾俞、命门、大肠俞、环跳、殷门、委中、承山 等。 (三)手法:
揉、滚、按、拔伸、
弹拨、斜扳等。 (四)操作方法:
1、患者俯卧位,医者先用揉法或滚法在患处周围及腰部疼痛部位施术,手法的施力应由轻到重,逐渐加力,以不增加患者痛苦为度,若局部疼痛明显,医者可先施点按肾俞、大肠俞、委中、殷门等穴,或局部采用摩法待腰部疼痛减轻,肌肉痉挛稍松,再施以滚法或推法。时间5~8分钟。
2、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拇指点按肾俞、腰阳关、环跳、委中、居髎、大肠俞、殷门、承山、阿是穴;以痠胀为度,每穴0.5~1分钟。
3、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或手大鱼际在腰部软组织痉挛处用弹拨法,以缓解局部软组织痉挛,达到止痛之目的。 4、患者仰卧位,医者与助手分别握住患者双足踝部及两上肢腋窝处,作相反方向拔伸牵引,然后医者作腰部抖法,
5、患者侧卧法,患侧在上,医者用双手分别扶住肩部及臀部作腰部斜扳法,先扳患侧,再扳健侧。
6、患者仰卧位,医者用双手扶住膝部及握拿踝部做屈膝屈髋,旋转被动活动,左右各3~5次。
7、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擦法于患侧骶棘肌纤维方向及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五、按语
(一)急性腰扭伤多见间接外力所致,大多数损伤发生在骶棘肌和腰骶关节。
(二)推拿治疗本病效果明显,推拿作用于患部有显著的舒筋通络,活血散淤,使损伤的组织俢复等作用。轻则2~3天,重则1周左右,症状逐渐消失。
(三)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法以免加重损伤。可适当配合热敷或服用或外敷活血化淤中药。
(四)损伤早期要减少腰部活动,卧板床休息,以利损伤组织的修复。 (五)注意局部保暖,待病情缓解后,逐步加强腰部肌肉锻炼。
第九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基本概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退变或在外因作用下,引起要椎间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向外突出压迫神经根、脊髓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本病发生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是腰椎间盘自身的退行性改变及解剖学上的薄弱点,外因是外伤、慢性劳损、寒凉刺激等。 1.内因:
(1)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 (2)解剖学上的弱点 2.外因
(1) 外力损伤:外伤是引起纤维环破裂的主要原因,多数患者均有外伤史。 (2)慢性劳损
(3)寒冷刺激:少部分患者没有明显外伤和劳损病史,而仅仅受到寒冷的刺激而发病。 以上各种外因,都必须在椎间盘本身已有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才起作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经穴推拿治百病(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