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3-10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水稻、茶叶、甘蔗、淡水鱼等主要产区。

读图:读南方地区面积、人口gdp占全国的比例图,并提问这图反映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2、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

(1)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发达。

学生活动:找出南方主要的城市和我国5个经济特区的名称及所在的省份,并总结它们的分布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对发展经济有什么有利之处?(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积极引进外资的先进技术,促进南方地区发展。)

(2)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最广泛。

为了促进南方地区更进一步地发展,带动内陆更多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南方提出了一种新的区域合作,那就是——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9+2”)。

学生活动:阅读“知识之窗”,了解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范围,了解不同省区各自的优势,并且完成书本p.10活动3。

板书设计:

一、自然每件优越的红土地

5

1、位置、范围

2、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红土地

(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3、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热 4、影响: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茶叶、甘蔗、淡水鱼等主要产区。 二、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 1、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发达 2、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最广泛

第三节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教学目的:

1、掌握“秦岭到淮河”一线的位置及其地理特征

2、了解“秦岭到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秦岭到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1、 从图5.20、 5.21 中或利用已学的知识找出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的依据

(1)在地图中找出0℃等温线与“秦岭---淮河”一线的关系,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气温差异

(2)找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秦岭---淮河”一线的关系,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降水差异

(3)通过南北气候、降水,说说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2、 完成p11活动1

依据一:(秦岭---淮河以北一月平均气温小于0℃,秦岭---淮河以南一月平均气温大于0℃)

4、学生学习活动3 分两组讨论 “以到底南方好还是北方好”为题 三、小结 四、课堂练习

1、某山脉以北以旱地为主、以南以水田为主。这山脉是( ) a、昆仑山 b、秦岭---淮河 c、大兴安岭 d、天山 2、“秦岭---淮河”一线大致是( ) a、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b、一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c、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d、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分界线 3、归纳五线合一

是( )的分界线。 是( )的分界线。 是( )的分界线。 是( )的分界线。 是( )的分界线。

五、作业 练习册 2、 3、 6、 7、 8、

1的位置;

板书设计: 一、秦岭与淮河的位置 二、“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三、五线合一 第四节 西北地区——广袤的土地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西部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矿产地和工业城市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3)在线全文阅读。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0854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