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景观生态学(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3-0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2 外(营)力

? 流水、风力、冰川、太阳辐射能、波浪、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

? 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 ? 内营力规定了地貌的基本结构,外营力则在内(营)力形成的地貌基础上,不断对它们进行雕塑,形成后续地

貌。

3. 地貌类型

? 大陆地貌 ? 山地33% ? 高原26% ? 盆地19% ? 平原12% ? 丘陵10%

中国地形地貌概况

?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 ? 最高一级阶梯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 第二级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四川盆地构成,平均海拔1000

米至2000米。

中国地形地貌概况

? 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麓向东到海岸线,地势下降到海拔500至1000米为第三级阶梯。 ? 第四级阶梯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水深平均不到200米。

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统称为喀斯特作用,这种作用形成的地

形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 中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裸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

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广西境内主

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生态丰富等特点。

“中国喀斯特”由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锥状喀斯特(峰林)、重庆武隆的以天生桥、地缝、天坑群等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形成于距今50万年至3亿年间,总面积达1460平方公里。

? 喀斯特是发育在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上的地貌。中国喀斯特有面积大、地貌多样典型、生物

? 2007年6月,由云南石林、贵州兴义、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在

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全票通过,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大家庭。

? 同年,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开平碉楼现存1833座,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把

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贵州荔波喀斯特森林

? 贵州荔波是布依族、水族、苗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处,曾入选“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最美十大森林”。

重庆武隆天坑

重庆武隆芙蓉洞中一景

无与伦比的奇观-云南石林

? 云南石林素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被称为“天下第一奇观”、“世界喀斯特的精华”

喀斯特地貌欣赏

丹霞地貌

? 丹霞地貌是著名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冯景兰和陈国达20世纪三十年代以广东韶关的丹霞山命名的地貌学

名词

? 丹霞地貌特征:由陡峭的悬崖、红色的山块、密集的峡谷、壮观的瀑布及碧绿的河溪构成的景观系统

丹霞地貌

? 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

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

? 2010年8月1日“中国丹霞”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第八项世界自然遗产。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数量已增加到40个。

? “中国丹霞”项目是中国把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过程的6个丹霞地貌风景区(福建泰宁、湖南莨山、广

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捆绑”申报自然遗产。

2010年7月31日中国登封“天地之中”少林寺历史建筑群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这是继2009年中国山西五台山之后被列入该名录的又一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群,成为我国第39处世界遗产。

也成为河南省继龙门石窟、安阳殷墟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主要是8处11项,中岳庙、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会善寺、嵩阳书院、嵩岳寺塔、

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等。

? 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时代

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 山地地貌

(1)山坡地貌

? 山坡部位 ? 坡积物:在坡面流水作用下,在坡地平缓处或坡麓地带常堆积着由坡上面流来的沉积物,称之为坡积物。

特点:

? 纵剖面为下凹曲线,坡度为7-10度

? 坡积裙上部覆盖在坡上,下部堆积在山麓或盆地边缘或河谷底部。 ? 组成碎屑决定于基岩。 ? 由上到下,颗粒由粗变细。

坡度

? 坡度决定土地利用种类; ? 坡度大小决定于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侵蚀强度、植被类型和盖度。 ? 坡度的等级:

? 平坦地(5°以下) ? 缓坡(6° -15°) ? 斜坡(16° -25°) ? 陡坡(26° -35°) ? 急坡(36° -45°) ? 险坡(45° 以上)

山坡方向和位臵

(2)河谷地貌

? 河谷-谷底(河床、河漫滩)、谷坡

河漫滩

? 河漫滩:

? 洪水期间被河水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 形成原因:

? 与河床的侧方移动和枯水期和洪水期水位变化相关。 ? 结构:

? 上层由细沙和粘土组成,称为河漫滩冲积物;下层有粗沙和砾石组成,称为河床冲积物。

洪积扇

? 洪积扇:

河流出口处堆积的扇形堆积体。

? 形成原因:

? 暂时性的河流洪水从出口流出后,由于地形变缓,水流速度变慢,水流分散并不断下渗,因而带来的大

量碎屑物质在出口处堆积,形成一个扇形堆积体。

? 结构:

? 上部沙砾孔隙大,透水性强,下部粘土孔隙小,透水性差。

河流阶地

? 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之为河

流阶地。

? 形成原因:

? 河流下切侵蚀的原因,主要的有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等。构造运动主要指地壳升降运动,当地壳上升时,

原先河床纵剖面的位臵相对提高,水流严重切割河床,靠近两侧谷坡的谷底部分就形成阶地。

? 根据形态结构特征和形成特点可分为侵蚀阶地(基岩阶地)和堆积阶地。

4 黄土地貌

4.1黄土地貌的概念

? 黄土堆积层见过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最为典型。

4.2 主要外营力为:风

4.3 黄土地貌的分布:位于北纬34°-45°之间的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即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

部和山西西部。

4 黄土地貌

4.3 黄土地貌的特点

? 黄土质地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很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易沉陷和崩塌。

(2)黄土沟谷地貌

? 根据发生部位、发育阶段和形态特征,可将黄土沟谷分成纹沟、细沟、切沟和冲沟。 ? 纹沟: ? 形成:片状水流侵蚀形成 ? 特点:经耕作后消失 ? 细沟:

? 形成:片流汇集成股流侵蚀 ? 特点:沟底纵剖面与斜坡形成一致,横剖面呈“V”字形,沟坡没有明显的转折。宽0.5m,深0.1-0.4m,长几

十米。

? 切沟: ? 形成:细沟下切加深超过耕作层 ? 特点:纵剖面与斜坡坡面不一致,沟床多陡坎,横剖面有明显谷缘。宽、深1-2m,长几十米。 ? 冲沟: ? 形成:切沟进一步下切侵蚀 ? 特点:纵剖面呈一下凹曲线,沟头、沟壁都陡,规模较大,长数公里,深数十米到几百米。冲沟进一步发

展,河床剖面逐渐变缓,沟底平坦,称坳沟。

? (3)黄土沟间地貌 ? 黄土塬 ?

黄土堆积的高原面,塬的中心地势平坦,坡度不到1度,边缘的坡度可达5度,有些黄土塬面积可达

2

2000-3000km

? 黄土墚 ? 长条状的高原面,按形态可分为平顶墚和斜顶墚。 ? 黄土峁 ? 一种孤立的黄土丘,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

第二节 气候因素

一、气候的定义

? 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平均状态是用气温、降水等要素的平均值或统计量表现的。 ? 不同的地区,气温、降水的状况不同,气候的特点也就不同。 ? 对气候起决定作用的是 ? 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第二节 气候因素 二、气候的意义

?它影响到有机体的生命过程 ?影响土壤过程

?控制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三、几个相关概念

1.年均温 2.月均温

3.生长季长度 4.绝对低温

5.年较差:1月和7月平均温度的差值。它随纬度而加大,陆地一般比同纬度海洋大。

气温的分布用年均温的等温线图表示,一个地区的气温决定于:纬度、陆地-海洋对比和海拔高度

几个相关的概念

6.积温:大于一定温度的一定时期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之和。

苏铁(Cycas revoluta)

由于苏铁的老家是热带,生长环境 的温度高,开花积温也非常高。因 此,即使在北方多年栽培,也难以 达到开花的积温。所以很难开花。

几个相关的概念

6.积温:大于一定温度的一定时期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之和。 积温的作用:

?研究热量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 ?研究各种植物对热量要求的差别 ?用积温预报作物的发育时期

温暖期:春季0℃到秋季0℃之间的时期,其余时期为霜冻期。

几个相关的概念

7. 物候: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受外界环境因素综合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季节性现象。比如:植物的萌芽、开花、

结实,动物的冬眠、复苏、换毛、迁徙等。 物候的意义:

? 说明一定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状况

? 了解气候变化规律,进行超长气象预报 ? 指导农时

? 制定农业区划

我国物候规律

(1)南北差异:春季始花期,由南向北渐迟,纬度差1℃,延迟5-3天,夏季,开花期,向北差1 ℃,延迟1-2

天。春季推迟的日数向北逐渐减少;夏季则相反,推迟的日数向北逐渐增多。

我国物候规律

(2)东西差异:春季开花期,内陆早,近海迟,由西向东延迟的日期,自春到夏差异减少 (3)垂直差异:春季开花期,每上升100米延迟4天,夏季延迟1-2天,由春到夏差异减少。

降水量和干燥度

我国降水量分布规律: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而逐渐递减。

四、气候与景观特征

2.温带气候区景观

2.1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

? 2.1.1冬暖夏凉,年温差小

海洋性气候区内愈靠近大洋,气候的海洋性愈明显。特别是在冬季,因沿岸有暖流经过,西风从暖流海面

吹来,气流温暖潮湿,因此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大陆中心和大陆东岸暖得多。最冷月均温均在0℃以上。夏季时暖流水温仍较大陆温度低,海上要比陆上凉得多。由於冬暖夏凉,年温差要比同纬度其它地区小得多。 2.1.2全年有雨,冬雨较多

? 此区正当温带气旋活动的路径上,气旋雨量丰沛,特别是冬季时温带气旋更为活跃,雨日很多,但降水犟

度并不大。冬季降水量在全年所占比例稍大,全年没有干季。

? 2.2 温带大陆性气候

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

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3.寒带气候区景观

? 主要包括北半球50’N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以及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地区。 ? 气温低。 ? 主要气候类型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

五、全球气候变化与景观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的特征:

? 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升温为0.6℃。全球气温的变化不呈直进式,而是呈现冷暖交替的波

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景观生态学(4)在线全文阅读。

景观生态学(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0473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