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较大。
1.2表明茶叶品质的系统性 品质的系统性是由制法决定的。
绿茶:不论那种花色,都是汤清叶绿,都属绿色范畴只是色度深浅、明亮枯暗不同而已,如果茶叶汤色、叶底变黄、则不属于绿茶类了(贮藏或制法技术不好除外)。绿茶的基本制法是:杀青、揉捻、干燥。
黄茶: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这是制造过程中闷堆渥黄造成的。
红茶:品质特点是“红汤红叶”,基本工艺:菱凋一揉捻—发酵—干燥,发酵是关键过程。
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是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外形色泽青褐,因此也称为青茶。汤色黄红、典型的乌龙茶叶片中间呈绿色,叶缘呈红色,素有“绿叶红镶边”之称。工艺:鲜叶—菱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
黑茶: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品质特点:外形色泽油黑或暗褐,茶汤褐黄或褐红,关键是渥堆。 白茶:菱凋——干燥,属轻微发酵茶。 1.3内含物变化的系统性
由于制法不同,,内含物变化的程度和快慢也有不同,在内含物的变化方面,以黄烷醇类物质最为明显。见P19、表1.1。
表1.1显示,黄烷醇类物质变化(含量多少)的程度依次是绿茶、
6
黄、黑茶、白茶、青茶、红茶(一般情况)。
茶类起源先后:绿、黄、黑、白、红、青。 2、再加工茶叶的分类依据
现通用的分类方法是采用纲、目、种分类系统。
以制法与品质的系统性为纲。品质的不同,主要取决于制法不同,各种茶类制成茶、品质已大致稳定,在毛茶再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也不同,如各种花茶的品质稍有变异,但基本的品质系统性未超出该类的系统性,因此,再加工茶类应是“目”,而不是“纲”。
再加工茶类的分类,从以毛茶加工(制法)为基础,再加工茶类的品质形成主要取决于毛茶初制。如再加工后,品质变化较小,则哪一类毛茶再加工,仍就归哪一类。
如再制绿茶花茶,仍属绿茶类。
云南沱茶、饼茶和小园饼茶属晒青绿茶加工,不经堆积和“发花过程”,色香味变化不大,制法和品质靠近绿茶,归入绿茶类。
再制后,如变化较大,与原来的毛茶品质不同,则以变成靠近哪个茶类,改属哪个茶类。
如云南紧茶,大圆饼茶是晒青绿茶加工,经过先堆积促进变色,在干燥中“发花”,品质变化很大,接近黑茶类,应归为黑茶类。
预习 第三节 茶叶分类方法 参考资料:
《中国茶经》115-124 《中国茶叶》2003.04 P38
7
2003.06 P42 2003.05 P13
小结:理想的茶叶分类方法有三条依据,其一,必须表明茶品质的系统性,其二,必须表明制法的系统性,其三,必须表明内容物质变化的系统性,同时,茶类发展的先后,应作为茶叶分类排序的次序。
复习题:茶叶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如何进行茶叶分类?
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JA1茶叶分类(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