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做笔记 c提问
d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e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3)组织策略 a列提纲 b利用图形 c利用表格 2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知识的能力。
1)计划策略:原认知计划是根据认识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 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结果,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2)监视策略:原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 3)调节策略:原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
3 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 a统筹安排时间 b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c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学习努力与心境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4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2 内化性原则 逐步将学习能力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运用 3 特定性原则 4 生成性原则 5 有效的监控
5 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 1 指导教学模式 2 程序化训练模式 3 完形训练模式 4 交互式教学模式 5 合作学习模式
第九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
1 问题:一是给顶的条件,二是达到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和障碍,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不是直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或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分为有结构的和无结构的问题
2 问题解决 1目的性 2 认知性 3序列性(常规性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3 问题的解决是过程 1 发现问题 2 理解问题 3 提出假设 4 检验假设
4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 问题的特征 2 已有的知识经验 3 定势与功能固着 5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6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7 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8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1流畅性 2变通性 3独创性
9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 环境 2 智力 3个性(a具有幽默感 b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c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d喜欢幻想 e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f具有独立性 ) 10 创造性的培养
1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 态度的实质:1 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 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3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 态度的结构 1 态度的认知成分 2 态度的情感成分 3 态度的行为成分
3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 品德的心理结构 1 道德认识 2 道德情感 3 道德行为
5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态度是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1 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2 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6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两个阶段: 10岁以前 他律道德 10岁以后 自律道德 2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 三水平 1 前习俗水平 2 习俗水平 3 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 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3 寻求认可阶段 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7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发展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8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 依从(从众与服从) 2 认同 3 内化
9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 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2 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10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 利用群体约定 4 价值辨
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11 价值辨析的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 1 选择阶段 2 赞赏阶段 3 行动
1)自由选择 2)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 3)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 4)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 5)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6)按自己的选择行事 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1 心理健康的概念: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 心理健康的标准 1 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 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 自我调空能力 4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 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 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3 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焦虑症 2抑郁症 3强迫症 4恐怖症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6性偏差 7进食障碍 8睡眠障碍
4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 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 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5 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进行评鉴,确定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6 心理评估两种参考架构 1健康模式:旨在了解健康状态下的心智能力及自我实现的倾向。
2 疾病模式:旨在对当事人心理疾病的有无以及心理疾病的类别进行诊断。
7 心理评估的意义1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8 心理检测:是为了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的程序。
9 评估性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专门技术 1倾听 2鼓励 3询问 4反映 5澄清 6面质 其他方法 1观测法 2自述法
10 学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 小组辅导
11 心理辅导:是指一种新型的建设型的人际关系中,辅导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生活目标,克服障碍,增强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12 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4)示范法 5)惩罚法 6)自我控制法
2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训练 2)系统脱敏法 3)肯定性训练
3 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2 教学目标的意义 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3指引学生学习 3 教学目标的分类 1认知目标 1)知识 2)领会 3)应用 4)分析 5)综合 6)评价 2情感目标 1)接受 2)反应 3)形成价值观念 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5)价值体系个性化
3动作技能目标 1)知觉 2)模仿 3)操作 4)准确 5)连贯 6)习惯化 4 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目标陈述的三要素 1具体目标 2产生条件 3行为标准
5 任务分析: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个子目标的过程。
6 教学事项 1 引起学生注意 2 提示教学目标 3 唤起先前经验 4 呈现教学内容 5 提供学习指导 6 展现学习行为 7 适时给予反馈 8 评定学习结果 9 加强记忆和学习迁移
7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8 课堂教学环境包括 课堂物理环境 和 课堂社会环境 9 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 10 选择教学策略 1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1)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的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2)情境教学: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3)合作学习: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江苏省2012年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心理学大纲(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