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五要素:1学生 群体和个体差异 2 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物质和社会环境
3 学习与教学三过程:1学习过程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 教学过程 3评价与反思过程
4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 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学习动机 学习迁移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 教育心理学发展:1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 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 3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4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94年布鲁纳总结1 主动性研究 2 反思性研究 3 合作性研究 4 社会文化研究 1924年廖世承编写我过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 学生心理发展四个特征: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3 个体发展八个阶段:乳儿期(0~1) 婴儿期(1~3) 幼儿期(3~6,7) 童年期(6,7~11,12) 少年期(11,12~14,15) 青年期(14,15~25) 成年期(25~65) 老年期(65以后) 4 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特征:1 少年期 半成熟半幼稚特点,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做支柱,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2 青年初期 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转化,开始出现辨证思维。 5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a学习准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
纵向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横向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b关键期:奥地利劳伦兹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同样存在关键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
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1 感知运动阶段(0~2) 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变化 2 前运算阶段(2~7) 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3 具体运算阶段(7~11) 守恒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其特有的属性不变。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 形式运算阶段(11~15) 1 命题之间关系 2假设—演绎推理 3 抽象逻辑思维 4可逆与补偿 5思维的灵活性
7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 3 关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a 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比如掌握某些概念和规则。b 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8 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间的过度状态。 9 人格的发展
人格:指个性,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0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1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 2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 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 4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6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11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 家庭教养模式 鲍姆宁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 型和民主型等三种教养模式,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 2 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 a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 b又为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
12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个成分:1自我认识 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2 自我体验 3自我监控
13 自我意识的发展 经历了从生理自我要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高中生将自我分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14 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认知方式差异 1场独立与场依存 分别适合理工科和社会学科 来源威特金 2 沉思型和冲动型 3 辐合型和发散型
15 智力差异 1 智力与智力测量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M)*100 2 智力差异 个体和群体差异
16 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1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 2 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 3 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 4 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5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80%~90%的教学评价目标 6 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程序教学 教学机器
17 性格: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18 性格的差异 1 性格的特征差异 a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b性格的理智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意志特征 2 性格的类型差异 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 学习的实质与特征
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变化。 学习的心理实质 1 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 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 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 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
人类的学习:1 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 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 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不是主动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
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3 学习的一般分类:1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射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或原理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 2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智慧技能 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 5)态度
4 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1 知识的学习 2 技能的学习 3 行为规范的学习 5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 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1)效果律 2)练习律 3)准备律 6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2 刺激泛化与分化 7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1 强化 2 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 3 消退 4 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8 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直接影响下,“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风靡全球
9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 加涅认为学习过程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1 信息流 1)感觉登记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 4)当需要使用
信息时,需经过检索,被提取出来的信息直接作用于反应器产生反应,被提取的信息回到短时记忆作用于反应器 2 控制结构 10 认知学习理论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基本内容 1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优点: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的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 不足:尝试—错误学习也并不是相互排斥和绝对对立的
关系:尝试—错误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11 布鲁纳的认识—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主张发现学习 1 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过程
a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然后进行转化,而超越给定的信息,在此过程中对知识转化进行评价
b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2 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a动机原则 b结构原则 c程序原则 d强化原则
教师要做的:1 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注意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难度适当 3 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 4 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 12 奥苏伯尔的意义接受学习论
学习分类 按学习进行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按学习教材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意义学习的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1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识结构 2 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的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3 必须积极主动的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符号代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江苏省2012年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心理学大纲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