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 1.隐性传染2.带菌状态3.显性传染 ● 按发病部位,显传传染 ——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全身感染(按其性质严重性): 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2.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即有、相对稳定、对病原无特殊针对性的免疫现象。
●特异性免疫:后天产生,对异物(病原)具有特异性反应的免疫现象,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 非特异免疫组成
表皮和屏障结构;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炎症反应 一、表皮屏障结构 1.皮肤和粘膜
----机械性排阻----分泌杀菌物质 ----正常菌群 2.血脑屏障和血胎屏障
--血脑屏障:可阻挡病原菌及其毒物随血流 透入脑组织的结构; --血胎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和胎儿绒毛膜共同组成。 二、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人体血细胞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种。 1.嗜中性粒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吞噬过程:
1.活化:吞噬细胞受炎症因子激活;2.趋化:吞噬细胞向感染部位移动; 3.识别与附着:4.吞噬:利用伪足,形成吞噬体; 5.消化杀灭:形成吞噬溶酶体;6.排出: 2.巨噬细胞(Mф)及其功能 ●功能:
①吞噬和杀菌作用:②抗原递呈作用: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引起组织移植排斥;帮助T细胞识别外来抗原的一种蛋白。非特异性吞噬作用 Mф↗
↘Ag- Mф (MHC) →传递给T淋巴细胞 ③免疫调节作用:分泌IL-1、IFN、TNF等等。 ④抗癌作用:细胞毒作用。 三、炎症反应
四、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1、 补体:
-----热不稳定----酶原----作用非特异性 2、干扰素(IFN):
●特性
1.化学成分:糖蛋白2.广谱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3.通过干扰素诱生剂诱导产生4.作用机制:合成抗病毒蛋白,降解mRNA ● 干扰素的诱生和作用机制
● 诱生剂:活/灭活病毒;多糖;PHA(植物血凝素)等 ● 抗病毒蛋白:AVP(antiviral protein) §3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 特点:
--后天获得--有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个体的差异--个体的差异
特异免疫力的获得方式(略)自动获得 一、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
①骨髓: ②胸腺:③法氏囊/类囊器官: 2.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 二、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 (一)T细胞(T淋巴细胞) 1.来源
● T细胞又称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来源于多能干细胞,随血流输送到胸腺,并在胸腺素的作用下分化,成熟。成熟的T细胞再随血液进入淋巴结,在此接受抗原刺激,成为效应T细胞,行使免疫功能。 ● T细胞的来源和功能(略)2.T细胞主要亚群(以功能划分) ①调节T细胞( TR)
A 辅助性T细胞(TH):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 TD抗原:胸腺依赖性抗原
TD-TH →释放 THF→促使B细胞活化,增殖转化为浆细 胞. B 抑制性T细胞(T usppersor, TS): 抑制TH,Tc和B细胞的功能。 ②效应T细胞( TE):
●迟发型超敏T细胞(TDTH ):释放淋巴因子,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T细胞( TC):直接杀伤带TC抗原的 靶细胞。
3.T细胞表面标志: ●表面受体:
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E玫瑰花结试验(检测、计数T细胞)。 有丝分裂原受体(例:PHA,Con A等)
●抗原受体:1.T细胞受体(TCR)识别Ag的物质基础:●FC受体 (二)B淋巴细胞(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
1.B细胞的表面受体 ●有丝分裂原受体: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微生物学笔记(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