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微生物学笔记(6)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2-1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类型:

依转导频率高低,局限转导又分两种类型。 低频转导(LFT):

LTF ( 低m.o.I感染E.coli) 转导子(gal+;bio+) 高频转导(HFT):

双重溶源菌裂解物中,含等量λ和λdgal粒子,称为高频转导裂解物(HFT裂解物)用低m.o.I的HFT裂解物感染E.coli gal―,得到高的转化E.coli gal+频率,这种方式的转导现象称之。

●双重溶源菌:正常温和噬菌(例λ)和部分 缺陷温和噬菌体(例:λdgal) ·同时整合在一个受体菌的 核染色体组。

(3)溶源转变(lysogenic conversion):

表面上与转导相似但本质不同的现象,温和噬菌体 、感染宿主、溶源化、噬菌体DNA整合到宿主核基因组上 ,宿主通过溶源化,获得免疫性以外新性状的现象。 例:白喉棒杆菌不产毒素,β-温和噬菌体感染,溶源化,产毒。 (三)接合(conjugation)

1.定义: 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由质粒介导的遗传物质转移的现象。 2.接合子:通过接合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受体细胞。 3.存在: G-菌:

4.F因子:(凡有F因子均有性菌毛存在)决定性别一种质粒,属于附加体质粒(脱离/整合核染色体组上;接合获得/吖啶消除)它决定细菌性别。 5.F因子的存在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F+菌株:F因子(1~4个)游离 ?F-菌株:不含F因子

?Hfr菌株:F因子整合(核染~特定位点) ?F'菌株:

特殊F因子(携带小段核染~基因)游离 ?接合中断法(杂交中断法):

1.细胞配对 2.形成接合管,单链DNA进入受体细胞 3.接合中断,合成互补DNA 4.形成接合子 (四)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 ? 定义:

通过人为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融合,继而遗传重组,借以获得兼有双亲性状,遗传性稳定的融合子(fusant)的过程。 ? 主要步骤:

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有性杂交;准性杂交;原生质体融合;遗传转化 §.4 菌种衰退、复壮和保藏 一、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1.菌种衰退及其防止

●菌种衰退(degeneration):●衰退的防止: 2.菌种复壮 ●复壮方法介绍

二、菌种的保藏(实验课教学涉及各种方法操作) 1.菌种保藏原则:

2.实验室常用的七种菌种保藏方法比较: Chap.8 微生物生态

● 生态:探讨生物系统与环境条件间相互作用规律性的科学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一) 微生物的多样性 现有 估计 细菌 4,700 130,000 真菌 69,000 1,500,000

病毒 5,000 130,000 藻类 3,000 100,000 线虫 15,000 500,000 合计 96 ,700 2,363,000 1. 在生物体上的微生物

-----皮肤-----口腔-----胃肠道:胃, 小肠, 大肠 ●正常菌群● 条件致病菌●益生菌剂 2.土壤中的微生物 ----植物体上微生物

● 叶瘤菌; 病原菌;木腐菌;植物内生真菌 ● 根际微生物; 菌根菌; 根瘤菌----土壤微生物 3.水体中微生物 ●海洋微生物 ----海岸带:

----浅海带: 藻类; 光合微生物; 化能异养菌;化能自养菌; ----深渊带:嗜特异生境微生物 ●饮用水微生物----大肠菌群 4.空气中的微生物

● 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微生物的采样和计数: (二) 极端环境微生物 ----嗜热菌:Topt>45oC

●极端嗜热菌Topt:70~105oC●耐热菌Tmax >45oC,室温可生长

----嗜冷菌:0~20oC, Topt< 20oC ----嗜酸菌;嗜碱菌●耐酸菌;耐碱菌 ----嗜盐菌

●微生物与盐份的关系 类型 最适NaCl 代表

非嗜盐菌 <0.2M 多数陆生微生物 低度嗜盐菌 0.2~0.5M 海洋微生物 中度嗜盐菌 0.5~2.5M 副溶血性弧菌 极端嗜盐菌 2.5~5.2M 古细菌 ----嗜压菌

●嗜压:POPT >1atm●耐压: POPT =1atm, >1atm;可生长----抗辐射微生物 §.2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一、互生:互利或偏利 ●固氮微生物----纤维素分解菌

● 混菌发酵 :1.双(多)菌同时培养;2.双(多)菌先后培养 VitC的混菌发酵;莱氏一步发酵法:

G--------->山梨醇--------->山梨糖--------->古龙酸 --------->VitC (化学) (醋杆菌) (化学) (化学) 二步发酵法:

G--------->山梨醇--------->山梨糖--------->古龙酸 --------->VitC (化学) (醋杆菌) (混菌*) (化学) *混菌:氧化葡萄糖杆菌+假单孢菌 二、共生:共居?分工协作?相依为命? 1.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

●地衣 :子囊菌----藻类(绿藻/兰细菌)。 2.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关系

●外生菌根:哈蒂网●内生菌根:泡囊-丛枝状菌根(VA菌根) 3.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共生关系 三、寄生:

2.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寄生关系

● 专性寄生:白粉菌、锈菌、植物病毒-植物宿主(活的组织/细胞) ● 兼性寄生:以腐生为主,也可营寄生生活。 3.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寄生关系

● 病原菌、昆虫寄生M(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病毒杀虫剂)、冬虫夏草(真菌) 四、拮抗

某种生物 产生的代谢产物抑制或杀灭它种生物的相互关系。 ●拮抗试验: 拮抗菌, 敏感菌 五、捕食

●真菌捕食线虫和其它原生动物-----菌网、菌环 §.3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蓝细菌、绿色植物―生产者;--- 细菌、真菌―分解者; ---动物-消费者 一、碳素循环二、氮素循环三、硫素循环与金属的细菌冶金 1.自然界中的硫素循环

2.细菌冶金(细菌沥滤):---溶矿·---置换·---浸矿剂再生· §.4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一.水体的污染--富营养化

-----有机、无机物的大量排入-----异养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藻类过度生长----溶解氧降低,水生生物死亡----湖泊沼泽化 二、微生物处理污水的原理 ●污水三级处理及污染指标 ● BOD(生化需氧量):

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生化过程所需溶解氧的量,以mg/L表示。 ● COD(化学需氧量):

用K2Cr2O7和KMnO4强氧化剂使水中有机物氧化所需溶解氧的量,以mg/L表示。 微生物处理污水的基本过程: ● 微生物处理污水的原理

1.高的吸附能力:---- 表体比;多糖粘质层

2.强的氧化分解能力----污染物多数为直接C源(少数共代谢) 3.良好的食物链关系-- 有机物→细菌→小型原生动物→较大型原生动物 4.良好的沉淀性能

三、污水处理的主要装置:以耗能或产能情况分类:(略)

§.5 沼气发酵与环境保护

● 沼气发酵的重要意义:

1.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工程。 2.消除环境固体污染物的重要方法。 一、沼气发酵的三个阶段

沼气:混合可燃气体-甲烷、H2、N2、CO2

沼气发酵:产甲烷菌在厌氧的条件下利用H2还原CO2 等碳源形成甲烷的过程。包括三个 阶段:

1.第一阶段:水解(厌氧、兼性厌氧M)2.第二阶段: 产酸(产氢产乙酸细菌群) 3.第三阶段: 产气(产甲烷群)

● 产甲烷菌: 一类严格厌氧产甲烷的古生菌。 ----营养:CO2型;甲基类;乙酸型;----O2:严格厌氧

二、甲烷形成的生化机制:

● 独特生理类型(属古细菌)有多种独特辅酶参与甲烷的形成: ①甲烷呋喃(CO2还原因子) ②甲烷蝶呤(F342) ③辅酶M(CoM)即:磺酸基硫基乙酸

④F420,属于黄素单核苷酸(FMN)的衍生物。 ⑤其它辅酶:辅酶B,F430(镍四吡咯) Chap.9 传染与免疫 免疫学技术的应用

●疫苗(常规疫苗、新型疫苗)●抗体导向治疗药物 ●免疫调节剂(免疫增强剂、免疫抑制剂) ●疾病早期诊断(试剂盒)●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技术 ●微量成分分析●其他各种免疫标记技术 Chap.10 传染与免疫 §.1 传染

一、传染与传染病

● 传染:病原突破宿主的免疫防卫系统,在宿主的特 定部位生长繁殖 并引起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 ● 传染病:能够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的疾病。 ● 流行病:同一时间群体患病个数迅速增加的疾病。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一、病原体

1.毒力(侵袭力、毒素) ——侵袭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繁殖与扩 散能力: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力: 毒素(toxin)

● 细菌毒素主要分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点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 (略)●类毒素:细菌外毒素脱毒后仍保留抗原性的生物制品 ● 测定内毒素的鲎试剂法:

原理:内毒素激活鲎变形细胞中的B因子引发系列的激活过程,使凝固原成为可见的凝胶状态。 鲎试剂检查内毒素: 2、侵入的病原菌数量 不同病原菌致病剂量差异很大 3、侵入门径:

(1)消化道(2)呼吸道(3)皮肤伤口(4)泌尿生殖道(5)其它 (二)、宿主的免疫力

● 不同个体间免疫力不同; ● 免疫: ●免疫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三)环境因素:良好的环境因素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微生物学笔记(6)在线全文阅读。

微生物学笔记(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7598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