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精品模拟化学试题分类汇编--专题二 开放性试题
1.(常州市礼河实验学校调研测试试卷)某班同学就施用化肥的“利与弊”为题进行辩论,正方观点是
施用化肥有利,正方的下列观点中不科学的是
A.化肥的肥效快 B.施用化肥可使农作物增产
C.施用化肥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D.复合肥能给农作物提供几种营养元素
2.(2009年江苏省中考化学调研卷一)高明是首批“全国生态示范区”,美丽富饶而又充满水乡灵韵。怎
样才能继续处理好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呢?请你分别从保护水资源和保护空气的角度向全区人民各发出两条倡议: 从保护水资源的角度:
① ; ② 。 从保护空气的角度:
① ; ② 。
3.(2009年江苏省中考化学调研卷二)(2分)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时,观察不到现象,请你设计一
个实验证明两者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若还能设计出其它方法,每一种正确方法奖励4分,最多奖励4分,本卷最高分不超过60分。
4.(2009年江苏省中考化学调研卷二)(9分)我对“蛋黄派”疏松多孔的结构感到兴趣,我从资料中了解到
焙制糕点常用的物质是碳酸氢钠(NaHCO3),该物质受热易分解。我对碳酸氢钠进行了实验探究: ① 取少量干燥的碳酸氢钠固体于试管中加热,发现试管口有水珠,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由此说明生成物中含有 和 。
② 加热碳酸氢钠至完全分解后,试管中仍有白色固体,白色固体是什么物质呢?我认为是一种盐;请你帮助我猜测这种盐是 。
③ 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测(将步骤和方法、现象、分析填于下表中) 步骤和方法 现 象 分 析 ① ②
5、(4分) (四川省邛崃市2009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六) “有其他物质生成”是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
但在实际化学反应中,常常根据反应伴随的现象来确定化学反应是否发生。请你根据对化学变化的理解,仿照实例填写下表:(表中内容不得重复) 实验内容 例如:铜丝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主要实验现象 铜丝表面覆着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变成蓝色 ⑴ ⑵ 6、(四川省邛崃市2009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五)
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缓慢氧化放出热量,这是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葡萄糖的化学式为C6H12O6,从葡萄糖的化学式你能总结出哪些信息(请写出两条)?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5分)(四川省邛崃市2009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五)
如右图所示,小田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
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 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 好完全反应,小田从烧杯中取了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 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
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她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1)你认为她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 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填写下表:
实验方法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稀盐酸
氢氧化钠
溶液
8、(5分)(四川省邛崃市2009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三)
现有失去标签的两瓶无色溶液:稀盐酸和氯化钠。某兴趣小组设计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区分它们。请回答有关问题:
(1)化学方法 在不选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的情况下,按表中方法一(示例)填写。所选试剂须属
不同物质类别(物质类别是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等)。 方法一 方法二 所选试剂 判断方法 (2)物理方法 同学小王仅使用了酒精灯和玻璃棒两种仪器,就把这两种无色溶液区分开来了。请你猜测一下他的做法(简要叙述操作方法及判断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9、(天津市2009年中考化学冲刺模拟题七)
某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了一定量的稀盐酸。
(1)充分反应后,你认为溶液中的溶质组成最多有 种情况,这几种情况中一定含有 。
(2)由于忘记滴加指示剂,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他从烧杯中取了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入一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的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他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你认为他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为什么? 。
(3)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填写下表:
实验方法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10、(天津市2009年中考化学冲刺模拟题三)
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不知你注意了没有,将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象是生了“锈”一样。某化学活动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
猜想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③: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④: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生锈”;
猜想⑤: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并且苹果“生锈”的速度还可能与温度有关。 [收集证据]
(一) 查阅有关资料:已知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生
成咖啡色的物质。
(二) 实验探究:针对上面的猜想①至猜想⑤,化学活动小组依次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验
证,并依次观察到下列实验现象。请你将他们设计的可行的实验探究方案,填写在下表中。
猜想 猜想① 猜想② 猜想③ 猜想④ 猜想⑤ 可行的实验方案 将一小块果肉浸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果肉表面不变色 果肉表面变色 果肉表面不变色 果肉表面不变色 温度高的先变色 [得出结论] 。
[反思与评价](1)在② ~ ⑤四种猜想中,你认为猜想 (填代号)最不合理,理由是 。
(2)在验证猜想①时,同学们发现,如果水不与空气隔绝,果肉放在水中时间长了也会变色,其可能的原因是 。
[应用]根据上述结论,要防止果汁变质,果品加工厂加工和保存果汁时可采取的措施是 。 11. (天津市2009年中考化学冲刺模拟题十)(3分)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作为曾经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跃进的现代社会的产物,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便捷舒适的同时,对自然环境的恶化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南方某市发布的“2008年环境状况公报”称: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99%的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的排放来源于汽车尾气。近几年来汽车持有量不断增长,环保面临如汽车污染等问题的考验。
另据报道,将氢气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技术已在我国研制成功;酒精作为燃料的汽车已在北京、河南省使用;香港也大力推广汽车改用液化气作燃料。 (1)汽车尾气中的大气污染物有(写化学式): (2)请向这个市提一条治理汽车污染的合理化建议:
(3)就目前的情况看,氢气做燃料的汽车要投入使用前,你认为还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有: 12.(6分)(2009年广东省实验中学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题)
实验室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同学们对这瓶溶液有多种猜想,有人说它是一种盐溶液,有人说它是一种碱溶液,小明同学说它是一种酸溶液。请你设计尽可能多的可行方法(最少写三种方法,试剂类别相同的视为同一种方法),帮助小明探究这瓶溶液是否是一种酸溶液,并完成下列实验报告(可以不填满): 方法 ① 实验步骤 现象和结论 ② ③ ④ 13. (南阳市2009年中考模拟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
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材料2.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 起口干舌
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
材料3.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化学式为O3)的装置。利用臭
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 (1)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
①物理性质: ②化学性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专题二 开放性试题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