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经济地域综合体
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
1、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
a) 相关说法:生产地域综合体、地域综合体、地区综合体、生活经济地域综合体等。 b) 定义:经济地域综合体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研究的重
点是生产过程。现在学界认为,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c) 意义:通过专业化与协作,促成有机结合;通过完善生产体系,综合利用自然资
源;共同利用同一的基础设施,节约投资,获得外部经济效益;有利于以之为中心开展经济活动。 2、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
a) 主体是专业化生产部门及其相关的总合发展部门; b) 分布以自然资源为依据,一般不受行政区的影响;
c) 其内有完整的生产体系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配合; d) 在科学规划主导下,有计划地建设而成,并以全国或大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要求为根据。
∴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3、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类型:
a) 按经济结构特征分——原料型、加工型、综合型;
b)按形成的主要因素分——矿物原料型、燃料动力型、农业原料型、劳动力资源型、消费品型;
c) 按经济开发水平分——有新开区形成的,有旧区形成的;
d) 按在劳动地域分工中的作用分——有主要供出口的部门;有具有全国意义的部门;有具有区际意义的部门;有具有地区意义的部门。 e) 按地域范围分——有大中小之别。 二、经济地域总合体的结构
1、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因素构成与组合方式:
a) 要素构成——经营性要素、关联性要素、依附性要素、基础性要素//专业化要素、
辅组要素、服务要素。
b) 组合方式——有二:一是根据生产循环进行组合,一是为满足生产和生活服务需求
进行组合。
2、专业化与综合发展:
a) 二者是综合体结构形成的基本原则;
b) 专业化部门选择的依据:有相应的作用优势做基础;产品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有较好的产业基础。
3、经济地域总合体的空间结构: a) 主要采用企业成组布局的方式;
b) 有人提出圈层结构模式——一工业枢纽/ 工业中心为核心,呈圈层分布。 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
1.建设分4个阶段:a)科学论证阶段;b)设计阶段;c)建设阶段:d)完善阶段。
2.统一管理。
36
四、经济地域综合体的评价
1、本身有存在的客观基础; 2、揭示了一定的规律;
3、有些内容过时,但仍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8-3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一、经济区
1、经济区的概念:是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联系、组合而成的经济
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占有有限的地理空间。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地理事物。
2、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a)组织上的同质性/群体性——同质性:经济活动属于某一类经济活动,索依据的主要资源和要素相似;群体性:即依据经济上、技术上的联系而组成经济系统。∴经济区在组织上是一个整体,有着自己的边界,是区域经济中相对独立的单位。
b)空间上的相对排他性——首先其没有绝对的边界;在同类同层次上在地理空间具有排他性。
c)对外联系的开放性——开放包括资源要素的流动、市场的供需、信息的传输等,同时,对外联系也扩散自己的影响,提高自己的地位;开放意味着可以得到外界的支持。 c) 组合上的层次性——有大小之分,是经济活动规模和空间规模的反映。 3、经济区的类型:
a)经济区类型——指内部经济界活动特征相似的经济区,与去外的差异性较大。如可分为:经济发达区、中等发达区、欠发达区等。
b)部门经济区——其内的资源基础和发展条件基本相似,问题也大体相同。常见者有:工业区、农业区、商业区、旅游区等。
c)合经济区——指区内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的经济区。如按空间大小可以分为:大经济区(若干省区)、基本经济区(一个省区)、基层经济区(省内经济区以县为单位组合)。 二、经济区划
1、概念:划出经济区的边界,重点分析其发展条件、结构变化、存在问题,进而规划发展方向、战略、决策。
2、经济类型区划:目的——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本原则——区内的相似性和区外的差异性。
3、部门经济区划:目的 ——合理进行经济部门内部的地域分工,发挥地区优势,促其合理布局与发展。原则——区内经济部门的同质性和集聚性。
4、综合经济区划:目的——遵循劳动地域分工,落实经济发展的计划和规划。原则—1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使之在整体发展中担负独特的作用;○2在空间上由经—○
3应与行政区界限相一致。方法——中国:○1调查研究;○2划分济中心和腹地共同组成;○
3研究其内部的结构和在国家/区域中的地位;○4对次一级的经济区进行规经济区的边界;○
5编制经济区划方案。前苏联:○1统计分类法;○2经济中心分析法;○3经济联系法;○4划;○
动力生产体系法。
附【中国经济综合区划原则:1、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2、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3、资源的相关性;4、经济发展方向的一致性;5、考虑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求,满足地域分工中承担独特任务之需;6、适当照顾到一定行政界限的完整性。】
〖前苏联经济综合区划原则:1、经济上的统一性/完整性;2、发展的远景性;3、现实与行政区划的统一;4、民族问题;5、中心城市与腹地归入同一;6、交通网络连成一片。〗
37
【问题讨论】
从增长极理论谈谈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有人认为这属于经济过热现象,应得到一定的控制。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么?试从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谈谈你的认识。
区域经济组织的阶段理论,对我们认识我国目前不同地域经济的发展有何启示? 【教后心得】
第九章
38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1区域间经济发展的诸关系理论;○2区域经济联【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
3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系、分工及合作的有关理论;○
1区域间经济发展的诸关系理论;○2区域联系和分工理论。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区域间经济发展的诸关系理论的异同。 【教学方法】讲授法;例举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一)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二)区际联系;(三)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讲授纲要】
§9-1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一、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1、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A.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并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N和S是一个国家内的两个区域。
1规模经济效应;○2集聚经济效应。 B.·极化导因——○
1N:劳动力需求上升、收入高于S→人走; ·极化过程—— ○
2N:投资机会多、收益效率高于S→钱流。 ○1N生产进口替代品,加高进口关税→S方被迫向N方购买产品, ○
这对S不利(原可以低价进口)
2出口:N效率高→有利;S效率低→不利。 ○
1S原先从N进口产品,因质差价高而不要; ○
2N进口原从S进口的产品→S生产受到压抑→不利。 ○1S劳动力向N移动→缓降S就业压力; C.涓滴过程——○
2N向S购买商品→S有了发展机会,刺激经济发展; ○
3N的先进技术、管理/行为方式、思想/价值观念输入S→有利进步。○
1N带动S经济发展; D.涓滴效应终会大于极化效应。原因是:○
2N极化过程中会出现集聚不经济; ○
3政府的干预。 ○
E.瑞典的缪尔达尔认为,在市场条件下,只有极化,唯有依靠“干预”,涓滴才会出现。
2、梯度推移学说:
A.学说基础:产品周期理论。梯度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
B. 基本观点: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其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
C.与产品周期理论相对应,经济部门分为——
·新产品-兴旺部门→若为主导部门,则是高梯度区域——推动经济作法和的创新区域;
·成熟产品-停滞部门
·标准化产品-衰退部门→若为主导部门,则是低梯度区域。
D.梯度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主要通过城市系统来进行,因为创新主要发生在城市——城市是创新中心。
1创新从发源地向周围相邻城市推移;○2从发源地向距离较远的第E.梯度推移方式:○
二给城市推移,再向第三级推移??。
F.在我国有三种认识:反梯度推移论;并存论;主导论。相对而言,主导论更具科学性,更接近客观现实。
39
三、中心-外围理论:
1、[美]弗里德曼认为,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他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
2、“中心”居于统治地位,“外围”依赖中心。
1经济权力中心 人 工资水平高 外围 中心 有 3、中心优势——○
2技术进步 走 自利贸易政策 发展 榨取 利 ○
3生产高效 ? 吸引资金 ? 受到 剩余 中 ○
4创新中心 钱 流 吸引劳动力 压抑 价值 心 ○
1主导效应:各种资源向中心转移;为增长极-支配效应。 相 4、中心六大效应——○
2信息效应: ○“转移”引发;中心内部潜在相互作用加强。 伴 3心理效应:创新的成功对更多创新的残疾作用。 随 ○
4现代化效应:为创新引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发生的变化。 相 ○
5连接效应:创新引起的新的创新优势。 关 ○
6生产效应:有吸引力的经济规模、专业化等方面的支持。 连 ○
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1、依赖理论——适用于殖民地时期。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落后的第三世界
经济、技术具优势 被控制
制定游戏规则 奉献剩余价值
B、弗兰克认为,二者之间形成“宗主-卫星”链。卫星绕着“中心”旋转;剩余价值由链条流向“中心”。 C、解决方法:切断“链条”,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相互依赖理论——适用于二战之后。
A、布鲁克菲尔德指出:发达国家要依赖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而不发
达国家的内部变革越来越多地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本。二者相互依赖,仅是依赖程度不同。
B、由A?世界经济出现了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后学)在我国投资的外国企业有
45万多家;每天流入中国大陆的资金有约1.5亿美元。
四种理论说的都是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上的关系。二者之间经济上是不平等的,不平衡的。?存在梯度?梯度力(广义力)?广义“流”——商品流、人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流”需要通道?对外开放,加强联系。
存在梯度?不平衡——“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理一分殊”
G=-1/?·?P/?Z?理想是重要的。
§9-2 区际联系
一、空间相互资源理论
1、空间相互作用的前提条件:
A.其间具有互补性——两个区域之间存在供求关系。互补性与作用大小成正比。 B.其间具有可达性——相互作用与可达性成正向关系。
4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经济地理学教案(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