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德国,通过改革,使得农民成为自由农民,贵族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并由此成为独立的农业企业家。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格局随之出现。
2、目的:
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 当时的农学家泰尔的理论占主导地位。他认为,应以全面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黑麦+大麦+休闲。
杜能购得农场,根据自己的方式种植,并记录下数据,从而提出了自己的农业区位理论。1826年,他出版了《孤立国》一书。 二、杜能区位理论概论
1、理论前提:
假设条件——“孤立国”。(P53) 2、形成机制: 运费∝距离; 运费∝重量.
地租R=收入-支出
=(生产总量Q×价格P)-(生产费+运费)
=PQ-(单位农产品的生产费C×生产总量Q+生产总量Q×距离K×运费率t) =PQ-(CQ+KtQ) =(P-C-Kt)Q 要求:R→max。
若假定P、C、Q和t是常量,则运费就成了唯一的变量,这样,R就是距离K的函数。 ∵运费∝距离, ∴R=f(运费)。
当R=0时,是农业种植的极限。 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如P54所示,合理的农业空间结构是: 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畜牧业圈。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1、宏观尺度上: 研究者:乔纳森。 研究地域:西北欧。 分为7个带—— 1)温室、花卉;
2)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
3)奶酪制品、肉用羊牛、饲料、纤维用亚麻; 4)普通农业地带;
5)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 6)牧场; 7)森林。
2、中观尺度上:
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研究者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分为4个带——
1)1~10KM,蔬菜、奶牛、花卉;
2)10~20KM,棉花、蔬菜、奶牛、自给性粮食生产; 3)20~35KM,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 4)>35KM,商品粮、棉花、渔业、奶牛。
11
北京——
1)近郊区:蔬菜、鲜奶、蛋品;
2)远郊区:内侧-粮食、生猪;外测-粮食、鲜瓜果、林木; 3)外围山区:林业、牧业、干果。 3、微观尺度上: 研究者:纳瓦佛等;
研究地域:非洲卢旺达农村居住地; 分为6个带—— 住宅区; 芭蕉林;
内侧耕地:无休闲地,集约度高; 咖啡栽培地;
外测耕地:有休闲地,集约度低;
A.雨季耕作的相对干燥地;B.旱季耕作的相对低湿地。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农业空间地域分异现象定会出现。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 还有,只存在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没有绝对的优越性;距市场越近,种植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作物的布局是合理的。
2、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其首次对农业地域的空间分异现象进行了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 其结论是土地利用一般理论基础,实乃对产业地带的研究;
其孤立化(绝热法/解耦法/清化法)的研究思维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1、可通航河流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见P57图3-4。
2、谷物价格和土质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见P58图3-5。
3、辛克莱尔的逆杜能圈模式 见P59图3-6。
杜能圈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辛克莱尔模式揭示了发达国家大都市周围的土地农用情况。 ◆杜能区位论的建构过程—— 假设前提→锁定于一→渐次展开→形成体系。
§3-2 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背景与目的 1、背景:
德国完成了产业革命,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人口出现了大规模的地域间流动;产业和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2、目的:
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背后的空间机制。 3、作者介绍:
韦伯,德国人。曾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过长期而详尽的调查;于1909年出版《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
12
二、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1、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分为: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皆有关,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
特殊因子——仅与特定工业有关,如空气湿度等。 2、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韦伯认为,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选择。于是,他首先分析工业生产和分配过程中的成本因素。——
1)地的土地费;(C)
2)定资产——不动产与设备——费;(C) 3)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X) 4)流动成本;(X) 5)物品的运费;(X) 6)资本的利率;(C) 7)固定资产的折旧费。(C) 3、前提假设:
1)已知原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流动花费商品下劳动力可以无限供应。——毓按:与现实差别最大。 4、理论构建:
1)力求使费用最小。
2)解构讨论:A.当运费是唯一的变量时,工业区位格局如何?
B.在A的作用结果的基础上,若劳动费各地不同,区位会如何变化?C.在B作用的基础上,分散和集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怎样?
1运费指向论—— ○
运费构成:原料运费+产品运费。 运费=f(重量W,运距S)
原料分类:遍在原料,局地原料。
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单位产品中
所包含的局地原料的重量。
区位重量: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总重量。 总重量=局地原料重量+最终产品重量。即 区位重量(WL)=(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产品重量(WP)
=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1 =原料指数(MI)+1 WL=MI+1
F.最小运费原理与区位选择:
MI>2, 或MI>1时,区位在原料地; MI<2, 或MI<1时,区位在消费地;
MI=2, 或MI=1时,区位在消费地、原料地均可,为自由区位。
当有多种原料时,采用力学方法求解“重力中心”——最小运费点。 G.综合等费用线:
见图P64:3-8。
意义:简明,实用;不至于使得工业区位集中于一点,而是使之分布于一
个椭圆上。
2劳动费指向论—— ○
A、劳动系数(CW)=劳动费(EW)/区位重量(WL)?移动单位产品的重量所
13
需要支付的费用。
B、CW越大,则区位越可能移向劳动费区位; CW越小,则区位越可能选择在费用区位。
当在低廉劳动费地点布局所带来的劳动费的节约额>离开最小运费点增加的费用时,劳动费指向方起主导作用。 C、劳动费与人口密度的关系;
人口密度大,劳动费指向的影响力强; 人口密度小,运费指向的影响力强。 3集聚指向论—— ○
A. 若集聚节约额>运费+劳动费的增加额时,则集聚指向起主导作用; B. 集聚一般发生在多数工厂相互临近的区域。 C. 集聚度发生在“交集”处。
伯区位论的意义
首次将抽象与演绎的方法用于工业区位的研究; 费用最小点乃是最佳区位点,故称之为成本学派; 指向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3-3 其他工业区位理论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1、总说:帕兰德,瑞典人。1935年在《区位理论研究》学位论文中提出自己的区位理论。与韦伯相比,他引入不完全竞争观念,提出了远距离运费衰减的规律。——符合实际情况。
2、区位与市场地域:
当生产地、竞争条件、工厂费用、运费率已知时,价格决定产品销售的地域范围。 价格=工厂价格+运费。
工厂价格的大小影响着市场地域的大小。见图P71:3—11。 3、运费与区位理论:
假定运费是运送距离的函数,则运费有两类:A距离比例运费;B远距离递减运费。 A.情况下,等运费线为等间隔的同心圆状;此时,总运费在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处处相同。
B.情况下,等运费线为间隔渐大的同心圆状;此时,总运费在生产地和消费地最小。→端点布局!
C.最佳的生产地应该是生产的所有费用的总和最小之地。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1、运费结构与运输方式
运费结构:站场作业费+线路运输费
因为站场作业费不变,所以应减少货物的中转次数,以节约费用。 运输方式:公路→短途运输;铁路→中长途运输;水路→远距离运输。 2、送达价格与市场地域 A. 见图P74:3-12。
工厂价格低,则市场地域面积大;反之,则小。 B.见图P74:3-13。
N点是送达的最佳距离。与经济规模有关。 C.主原料地和市场是最佳区位。
14
三、区位相互依存学派
霍特林模式:见图P76:3-14/15.
在无限非弹性需求条件下,两家工厂集于一起,每家占有的市场面积最大。 在弹性需求条件下,分开布局有利。
能够占据最大的市场区域的区位是最佳区位。
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最佳区位应是利润最大点,即“收入-支出=最大值”的点。
需求圆锥体:在均质的平原上,市场区是圆形的;最后形成的空间模型则是正六边形。 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见图P79:3-19。
各点距离上运费的组合最小时,乃为运费最小点,亦即最佳区位。 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1、在无限的需求弹性条件下,生产者将在消费地进行生产,因为运费造成的价格增加会使总需求减少;
2、若企业在价格和区位上竞争,则产品的价格就会减低,区位就会相互接近(集中于市场地);反之,;若非竞争、垄断,则区位就会分散。
3、对产品的需求越是弹性。到消费者的运费越高、企业数量越多,区位将出现分散; 4、区位选择往往某一因子是最主要的,当此因子不能唯一确定区位时,次要因子方起作用;
5、运费是工厂的一个决定因子,故区位首选市场;只有当原料易损伤或原料的运费比最终产品的运费大很多时,区位方指向利用产地。
6、个人要素影响区位的选择,满足最大化的区位通常会取代利润最大化的区位。
§3-4 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一、满意人与经济人:
1、满意人是真实的,经济人是理想化的;
2、人们遵循最小努力原理;
3、区位选择者的行为目标不是最佳化,而是最大满足感。 二、史密斯的收益性界限空间分析
1、基本原理: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 2、见图P82-83:3-20;3-21;3-22.
3、企业家最可能选择的区位是:既接近最佳区位又能满足自己的行为空间。 三、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见图P84:3-23;3-24.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构建过程—— 假设前提→概念定义→锁定目标→清化关系→建构综合→形成体系。 ◆习惯上,人们把资源及原材料、市场、交通条件称为区位因素。
【讨论问题】
1、各种区位理论中,研究过程中不变的一个因子是什么?
2、韦伯的市场是“点”状的,霍特林的市场是“线”型的,廖什的市场是六边形“面”状的,那么,在进行区位选择时有无必要考虑三维情形呢?
3、廖什的需求圆锥体泛化后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教后心得】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经济地理学教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