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农村工业化不仅限于农村工业,还有农村的建筑、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
1农民自发地发展非农产业;○2外来投资者在农村投资,雇 3、农村工业化的导因——○
3农民与外来投资者联合发展非农产业。 用当地农民发展非农产业;○
二、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影响
1、农村工业化加快了农区的经济发展:
A.改变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原为单一种植业);
B.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往往形成“贸-工-农”、“公司+农户”等一体化经济组织;
C.经济上培植了非农产业这一新的增长点,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2、农村工业化推动了农区的社会进步:
A.经济发展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导了社会事业——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上; B.非农产业是对外交流的载体,带回了信息、商品、技术、人员,同时新思想、新观念、新的行为方式亦随之而来,从而农有了提高自身素质、溶入工业文明的愿望,逐渐有了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追求现代社会文明。 3、农村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
农村城市化是以农村工业化作为先决推进的。 4、农村工业化逐渐建立了新型的城乡关系:
A.改变了农区长期只输出农产品的形象,也开始向城市地区输出工业产品;同时,农
村不仅从城市输入工业消费品,而且也输入机器和工业原料;
B. 经济发展了,使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的消费结构出现了向城市靠拢的倾向; C.在与城市趋同的同时,也形成了农村地区内部的二元结构。 经济特征 人际关系 “知识人” 时间观念 社会尊者 关系维持 人格特点
传统农业文明 自给自足 血缘/地缘 先辈/长者 “过去”; 老人社会 先辈/长者 (前喻文化) 工业市场文明 市场经济 因商品交换形成平等关系 后工业化文明 ? ? 青年人 “将来” 青年人 (后喻文化) 类别 ? 中年人 “现在”; 中年人社会 中年人 (现喻文化) “道德”、“情”;人治。法律、契约。师生平等。 师:帝王;生:臣民。 依附;无独立人格。有领袖、英雄;英雄走红的时代 独立;有独立人格。泛英雄时代;各领风骚三五载。 §7-5 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一、技术与技术创新
1、技术:
A.是指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以满足社会需要和造福人类为主要目标,以社会协作为主要形式,以信息化工具为主要硬件,以工艺、方法、制度为主要软件,以延长人的体力、感觉能力和脑力为主要方向的整体系统。这一系统具有创新性、依赖(科
31
学)性、独立性、功利性、组合性、模糊性、综合性、信息化、产业化、绿色化等特征。
B.教材观点:技术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使用的各种生产手段和认识、经验,具体
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等所谓的“硬技术”,以及生产技能、管理方法与经验等“软技术”。
2、技术创新:包括企业技术创新和国家工程技术创新。
A.指开拓型的企业家群体或国家工程机构的创造性主体以第一次实施具有新颖性的专利技术或工程技术方案,涉及广泛性领域,具有核心内容的创新性、关键环节的物化性、投资风险的不确定性、追求目标的效益性等特征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B.教材观点:指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表现:发现新的可用资源;创造新的工艺流程;发明新的生产方法;产生新的经营管理思想及相应的操作方法等。
·结果:发现新的原材料或新的原材料供给来源;生产出全新概念的产品;增加产品的新功能、新品种;开发出新的消费市场;引入新的管理经验方法;产生新的企业组织等。
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1、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如朝阳/夕阳工业等。 2、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善消费需求:
3、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广义制度创新——泛指任何历史时期、任何国家的先进社会集团采取多种方式,对旧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其他制度进行改良、改革或革命,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创新活动。
4、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贸易日益重要。 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
1、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智力资源的投入,故需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科技文化基
础;有较强的承受风险的能力。
2、创新要素向少数地方集中?技术创新只能在少数地方进行?创新具有空间差异? 正反馈效应?空间差异更加明显,经济格局随之变化
【问题讨论】
1、从极核式空间结构模式分析区域中城市的发展过程。 2、举例阐述技术创新所引发的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 3、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4、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5、试从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的角度,分析社会进步与产业结构的关联。 【教后心得】
32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1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2【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机制和阶段理论;○
3经济区的概念及其特点。 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和结构;○
1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2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3区域经济增长【教学重点】○
的阶段理论。
【教学难点】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 【教学方法】讲授法;例举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二)经济地域综合体;(三)经济区和经济区划。
【讲授纲要】
区域经济的发展,指的就是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其中。总量的增长,指的是规模的扩大。本章旨在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和机制,探明区域结构的变化和优化途经、方法。 衡量区域经济增长的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包括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等。
国民生产总值——一国在定期(年、季)内所有部门生产的社会产品(增加值)和纯收入的总和。包括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折旧费和非生产部门的纯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服务的收入+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服务的收入。
国民收入=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同期内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社会总产品指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总和)
§8-1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1、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推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A.分类:资源={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
其中,自然资源={矿产,土地,生物,水,气候,风景,?} 社会经济资源={劳动力和人口,资金,技术,社会环境,?}
B.·基本推进:总统资源。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活动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好,则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33
·关键性因素(之一):劳动力;人口。与劳动力密切相关的是人口。高低素质劳动力贡献不同。在不考虑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人口数量决定区内市场容量和潜力。 ·重要因素:资金。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资金量决定了所能配置的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质量,故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所以增加资金拥有量(积累/引进)是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办法之一。
C.技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上升趋势,现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它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弥补有关的缺陷;能提高流动生产率,形成新的经济部门。 D.社会环境={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程度,?}。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吸引区外资金,鼓励创新和科学决策等。 2、资源配置能力={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产业结构,?}
·经济体制:决定了制约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影响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效率。
·政府代表区域的整体利益。
·企业是区域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骨干企业是区域经济的组织核心。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3、区位条件:
·区位原指经济活动(主要是企业)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这里则指经济活动单
位——企业/区域——在以地理空间为背景、由相关的经济活动所构成的经济空间中的位置。
·区域之间发生联系的几率是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的; ·区位条件大体决定了一个区域所处的大的自然环境;
·区位条件也左右着一个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如山西省等。
4、外部环境:
·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影响基本走势。 ·区际联系:相互开方,有利;否则,不利。
·国际经济背景:开放度越大,受影响越显著(0<开放度<1=。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
经济增长极理论——[法]弗朗索瓦·佩鲁提出。他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在所有部门出现。增长极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具有空间集聚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经济的增长先发生于增长极上,而后再扩散。
区域经济增长极——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形成的经济中心。
·增长极特点:在产业发展上,是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是区域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是中心城市。三者均有等级之分。 ·增长极的作用:支配效应——周围地区经济的活动是以其变化而相应变动的。乘数效应——对周围地区经济的影响会不断得到强化和放大,影响范围和程度亦随之增大。极化和扩散效应——二者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溢出效应<0?利于增长极的发展;极化效应<扩散效应,溢出效应>0?利于周围地区的发展。 2、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A.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于1944年提出。基本思想:最初的变化→引起相关的变化→作用于最初的变化→??。如,贫困人口收入增加→营养状况改善→身体强壮→劳动生产率提高→收入增加→??。又如,低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不足→低生产率→低收入→??。 B.马太效应:??。
34
C.正反馈:??。
1x0:y0=f(x0);○2x1:y1=f(y0);○3x2:y3=f(y1);?? D.迭代:如,y=f(x).○
E.成功制造成功;失败导致失败。 F.恶性循环;良性循环。 3、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
A.乘数原理——1931年,[英]卡恩提出;1936年,[英]凯恩斯推进研究。认为: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连续性、放大性。故总投资量的增加,会使总收入数倍于投资增量的增加。
B.加速原理——1913年,[法]A.阿夫塔里昂提出;1917年,[美]Y.M.克拉克也提出;另有人进行了研究。认为:投资是产量/收入变动率的函数。产量/收入变动率增加,投资将加速增长;反之,投资则加速减少。即言,投资变动的幅度>产量/收入变动率。∴当d(产量/收入变动率)<0,则经济衰退;若d(产量/收入变动率)>0,则经济发展。
C.多米诺骨牌效应;一窝蜂现象(拍卖);墙倒众人推现象??。 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1、[美]胡佛-费希尔理论:
a) 自给自足阶段——农业为主;区域间缺少交流:呈现出较大的封闭性,空间上
呈分散状态。
b) 乡村工业崛起阶段——主要分布于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 c) 农业生产结构转变阶段——粗放经营→集约化+专业化。
d) 工业化阶段——矿业/制造业为先导,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P204)。
e) 服务业输出阶段——服务输出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拉动经济增长的
因素主要为:资本、技术、专业性服务。
2、[美]罗斯托理论:
a) 传统社会阶段——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从事作物栽培。
b) 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见P204。大多数贫穷国家处于此阶段。 c) 起飞阶段——需具备三个条件:生产性投资率提高;主导产业高速发展;政治、
社会、制度结构有利。大体需要30年。
d) 成熟阶段——重/化学工业:主导部门;劳动力高学历化;人口向城市集中。
经济发达国家用了40年时间,发展中国家20世纪60年代进入此阶段。 e) 高额消费阶段——耐用消费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美国1913年福特汽车自动线为标志,西欧20世纪50年代入此阶段。 f) 追求生活重量阶段——与提高生活水平相关的部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
主导部门。美国正进入此阶段。
3、中国学者(陈栋生等)的理论:
a) 待开发阶段——自给自足;第一产业占极高比重;市场规模狭小;发展缓慢。 b) 成长阶段——经济高速增长;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区域专业化分工迅速发展;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形成经济增长极。
c) 成熟阶段——高速增长的势头减缓,并趋于稳定;第三产业发达,基础设施齐备,交通/通讯形成网络;生产部门结构的综合性日益突出;区内资金积累能力强。但,“空间不可转移”、“不易转移”的要素价格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和生活费用增高;设备刚性导致产业/产品的比较优势渐渐丧失。
d) 衰退阶段——增长缓慢;优势失去。原因:区位性衰退(区位优势失去而致);资源性衰退(因关键资源的枯竭而致);结构性衰退(主导产业衰退,新者未出现);消聚性衰退(因过渡集聚而致)。
3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经济地理学教案(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