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协兴镇寿龟山危岩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
次,分布于低山丘陵区的丘顶、山顶、坡麓和中至缓斜坡地带,厚度变化较大,一般1-5m厚,岩性主要为棕红色、褐黄色粉质粘土或粘质粉土,夹少量块石、碎石和角砾。平面上不连续分布,面积大小不一,垂向上多于基岩呈不整合接触。
3)崩塌堆积物、滑坡堆积物(Q4col、Q4del):主要分布于低、中山、深丘的坡麓,及切割较深的河谷岸坡,多成小型扇状堆积,分布零星,总面积小 ,多为红色、紫红色块碎石夹粘土松散堆积。
4)人工堆积(Q4ml)
主要分布于矿山开采区、城镇建设(含工厂企业建设)、水电建设、公路和铁路建设等改变已有地质环境在建设场地及施工场地形成的各类人工堆积物,其次是水库建设和农村住房建设采石形成的大量建材弃渣在采石场及附近的堆积,分布零星,相对集中,前者多为建筑填土,后者多为红色、紫红色块碎石夹粘土松散堆积。这些松散堆积物是区内形成滑坡、泥石流、不均匀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工程地质岩体。
(2)侏罗系
侏罗系分布于丘陵区,为一套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紫、黄灰色砂岩、泥质砂岩不等厚互层的碎屑沉积岩。分述如下:
1)侏罗系上统
①上统蓬莱镇组(J3p):分布在西北角的蒲莲、郑山。岩性为紫红色泥岩为主夹数层细砂岩的河湖相沉积建造,所夹砂岩厚10~20m,灾害点出露的主要岩层即为该地层。
②上统遂宁组(J3s):分布在蒲莲、郑山、晓钟一线,岩性主要是浅棕红色泥岩夹浅棕红色粉砂岩,泥岩中普遍含钙质,有脉状石膏薄片或斑点,岩层近似于水平。
2)侏罗系上沙溪庙组(J2S),分为三个岩性段:
①上段,枣山铺段(J2s3):分布于枣山、广门、花桥、井河、恒升、肖溪、协兴、大安等地,岩性为紫红色泥岩夹灰紫、黄灰色砂岩或砂岩透镜体(局部地区岩性以砂岩为主),由上至下泥岩变薄,砂岩增厚。
②中段,石笋河段(J2S2):分部于石笋、广福、悦来、代市、观塘、协兴等地,岩性为紫红色泥岩与灰紫、黄灰色砂岩、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不等厚互层。
③下段,嘉祥寨段(J2S1):分部于新桥、前锋、白马庙、法悟寺、观阁、崇望、苏溪等地,岩性为浅紫红色泥岩夹灰紫、黄灰色砂岩。
3)侏罗系下沙溪庙组(J2xs):分布于光辉至新桥沿铁路一线,出露面积小,呈带状,岩性为紫红色泥岩夹灰紫、黄灰色岩屑长石砂岩。
4)中统新田沟组(J2x):分布在八一~前锋~光辉沿铁路一线。出露范围小,呈北东条带状分布,分四段。一段紫红色泥岩夹黄绿色泥岩及石英砂岩,底部有细砾岩;二段黄灰、深灰色粉砂岩、页岩夹石英砂岩;三段黄灰色泥岩、粉砂岩夹岩屑长石砂岩;四段杂色泥岩、砂质泥岩夹长石砂岩。
5)下统自流井组(J1-2Z):分布在八一~前锋~光辉沿铁路一线以东,分三段,出露范围小,呈北东条带状分布。一段上部为黄灰、灰绿色泥岩,中部黑色夹灰岩镜体,下部黄灰色介壳泥岩、粉砂岩。二段紫红、黄灰色钙质泥岩。三段棕灰、灰色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深灰黄灰色泥岩、页岩,顶部为紫红色泥岩。
6)下统珍珠冲组(J1Z):分布在八一~前锋~光辉沿铁路一线以东,出露范围小,呈北东条带状分布。紫红色、黄绿色、黄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石英砂岩,底为砾岩。
(3)三叠系
分布于华蓥山区,岩层沿构造线展布。
1)上统须家河组(T3xj):长英砂岩、岩屑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不等厚互层,以砂岩为主。
2)中统雷口坡(T2l):白云岩、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页岩互层,以白云岩夹页岩为主。
3)下统嘉陵江组(T1j):灰色含泥质灰岩、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中~厚层状为主,局部夹白云岩及膏盐层。
4)飞仙关组(T1f):灰紫、灰绿、灰色中厚层状泥灰岩夹黄绿色紫红色泥岩,局部夹鲕状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属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类地层。
(4)二叠系
1)长兴组(P2c):深灰色、灰色厚层—块状燧石灰岩。
2)龙潭组(P2l):分布于华蓥山背斜轴部,为灰绿色页岩、碳质页岩夹灰岩及粉砂岩,含煤及菱铁矿。
6
广安市协兴镇寿龟山危岩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
3.5 地质构造与地震
3.5.1地质构造
广安区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川中台拗,在区域构造上属新华夏系四川盆地沉降带川中坳陷构造区,龙女寺半环状构造东端,少部分属川东华蓥山方斗山褶皱带。地质构造简单,形态单一,褶皱宽缓,地层倾角一般1—5°,沿襄渝铁路线以东地层倾角17—60°(图2-3)。区内的地质构造主要受华蓥山大断裂的影响,主要构造有:
(1)断层
区内主要为华蓥山大断裂,是一束具有多个分枝的断层组,分布于华蓥山脉岭脊西侧一带。呈北北东方向展布,断层线均具舒缓波状摆动特征,断面皆倾南东,倾角在45~70°之间,断距200~700m不等,概属迭瓦状逆冲性质。
(2)褶皱
广安背斜:东起广安大良城,向西经狮子寨、悦来等地,在岳池顾县场以西塘沟头倾没。轴向西段70°,中段近东西向,东段北东东向,略呈长S型。
大石桥背斜:位于大石桥、太平、罗渡溪、观塘等地,两翼对称,轴向由近东西向渐变为北东向,背斜宽缓,波状起伏,形成五个穹窿构造。
鲜渡河背斜:东起鲜渡河,经伍家祠堂,西至罗家镇东倾没。微不对称,轴向西段近57°。 斗湾寨向斜:位于黄泥场至石板村一带,两翼不对称,西北缓、东南陡。 月山向斜:东起肖溪镇境内,经蒲莲出广安,两翼不对称,轴向西部近似78°。 王家坪向斜:位于肖溪镇王家坪,两翼对称。
龙女寺背斜:位于八角庙、毛草沟、刀家岩一线,不对称,长轴方向在石盘沱以东,轴向78°,以西至万善伏虎寺一段轴向55°,再往西轴向近东西向。
工作区
图3-6 工作区构造纲要图
3.5.2新构造运动
(1)风化裂隙
主要发育于泥岩岩层中,而砂岩抗风化能力强,风化裂隙不发育。风化裂隙是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以浅部泥岩风化裂隙最为发育。风化裂隙作不规则延伸,裂隙内有铁质氧化浸染痕迹;较浅部位常有植物根系沿裂隙发育,一般长1cm~9cm,多呈闭合状,地表则微微张开,不同地层其风化裂隙发育程度不同,(表2-1)。风化裂隙常形成均匀、密集、相互连通的网状风化裂隙带,是浅层风化带裂隙的主要储水空间。
(2)层面裂隙
薄层砂岩、粉砂岩中层面裂隙最为发育,裂隙延伸远,分布稳定,是地下水赋存、运移的主要空间。据调查,主要的出水部位是砂岩底板层面裂隙。
(3)构造裂隙
7
广安市协兴镇寿龟山危岩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
砂岩中构造裂隙发育,其特征为垂直于层面,在侏罗系中、上统地层区,其间砂岩或砂质泥岩分布段,局部地段可见两组相互垂直交切的构造裂隙,节理面光滑平直,倾角接近直立,能延伸贯通整个砂岩或巨厚层的砂质泥岩层,遇巨厚层泥岩则消失。节理走向北西50-70°南东、北东30-40°南西、北西30°南东及北东70°南西四组。
(4)溶蚀节理
主要见于华蓥山复式背斜的碳酸盐岩地层出露区,大多沿构造节理溶蚀扩张而成。分布于非红层区的低山区。
表3-4 风化带网状裂隙统计表
名称 风化带网状裂隙 地层层位 J3S J2S3 J2S2 J2S1 面裂隙率(%) 2.4 2.8 3.5 4.1 线裂隙率(条/米) 0.31 0.03-0.07 0.03-0.14 0.03-0.14 3.5.3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岳池县位于龙门山地震带以东,属地震烈度<Ⅵ度的远震区,因此,区域上相对稳定。岳池县1786年5月6日发生地震,同月8日复震,1976年8月16日,平武县地震波及岳池,房屋有颤动,其烈度为Ⅳ度,地震最大水平加速度2.5~5.0cm/s2。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岳池有震感,但未造成房屋毁坏。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工作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特征周期为0.25。
3.6 水文地质条件
(1)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
区内地下水类型按含水介质的储水能力和地下水的水力性质,将地下水类型划分为四大类。即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风化带裂隙水,基岩构造裂隙水,及溶蚀孔隙裂隙水。
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为全新统冲洪积(Q4al+pl)砂砾卵石层孔隙水,沿渠江及其支流两岸分布,含水层厚度3m~15m不等,富水性较好,单井出水量一般100 m3/d~500m3/d。次为全新统坡洪积(Q4dl+pl)粘土及崩坡积碎石土孔隙水,分布于丘洼平坝区及斜坡下部,含水层厚度2 m~10m不等,富水较差。
2)风化带裂隙水
主要埋藏于区内侏罗系(J)地层中。该地层沉积时代相对晚,受构造影响不明显。因地层中普遍夹易溶石膏,风化条件较好,沿层面、层理面以及易溶石膏脉常形成风化裂隙及针孔状、蜂窝状溶孔,构成风化带网状裂隙水,是区内分布最广的一种地下水。当风化裂隙与溶蚀裂隙发育贯通时,在宽谷洼地往往形成相对富水带。风化裂隙的发育程度及风化带的厚度是影响富水性的一个主要因素,该地层风化带厚度20m~63m不等,面裂隙率2.8%~4.1%,线裂隙率0.03%~0.14%。受地形地貌条件的控制,富水性相差较大,单井出水量一般0.3 m3/d~5m3/d。
3)基岩构造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华蓥山区的三叠系须家河组(T3xj)砂岩夹页岩、煤层地层及侏罗系(J)砂岩地层中,因构造裂隙发育,含水较丰富,砂岩层中的地下水常为承压水。
4)溶蚀孔隙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华蓥山区的三叠系、二叠系碳酸盐岩地层中,富水性不均,埋深较大。暗河、大泉流量在10L/s~300 L/s。选择适宜位置钻井,单井出水量可达1000m3/d。
(2)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主要通过基岩裂隙垂直入渗补给,;山坡及丘坡为地下水入渗补给区;沟谷及平坝区为地下水埋藏区。地下水主要向更低的侵蚀基准面,由沟头向沟尾,支沟向主沟,小沟向大沟缓慢渗流;山坡及丘坡下部靠近埋藏区的斜坡为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区,同样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同时地下水沿风化带裂隙向沟谷埋藏区迳流或以下降泉的形式及以大量滴水、湿润现象的形式向外排泄。
(3)地下水水质
区内降雨丰富,浅层地下水径流畅通,一般无色、无味、透明,为中性水,有少量略偏酸性,水温16.7~20℃;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Ca(或Ca?Mg、或Ca?Na、或Ca?Mg?K+Na)型为主;总硬度多在134.1-450 mg/l;矿化度在0.3-0.8g/l之间;PH值一般在6.5-7.5之间。区内25m深度的浅井除遂宁组地层及局部浅丘含膏盐沉积地段外,一般不存在水质不良问题,所以区内水质普遍较好,适宜于人畜饮用和农业用水。
3.7 人类工程活动
工作区位于佛手山景区内,由于景区内管理较为严格,且拟治理工程区均位于公路上侧和下侧,会威胁斜坡坡脚的过往游客安全,所以该区域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一般。主要表现为修建
8
广安市协兴镇寿龟山危岩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
景区台阶道路时对斜坡的扰动和切坡而形成危岩,以及景区内居民对斜坡树木乱砍乱伐等。综合来说,该区域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一般。
开采石材形成的危岩 修筑台阶形成的危岩
照片3-1 开采石材形成的陡崖 照片3-2 修筑景区台阶形成的危岩
4 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4.1 危岩分布、类型及形态特征
4.1.1危岩体分布及形态特征
xxxxxxx危岩位于佛手山景区内,分布宽度约210m,勘查区内分为危岩带Ⅰ、危岩带Ⅱ、危岩带Ⅲ和危岩带Ⅳ四个危岩带,各危岩带边界相对较清晰,变形特征各不相同,但都具备沿高陡临空面发生崩塌的条件。各危岩带的主崩方向大致与临空方向一致,“5.12”地震引起的崩塌产生的落石形状多为片状,粒径较小,一般20~40cm,偶见大块石,粒径达2.6×3.9m。危岩带多位于坡度较陡处,陡坡坡度一般大于50o,在后期的风化和溶蚀作用下坡面上起伏较大,坡面上局部裂缝内生长有杂草和灌木。崩塌时形成的落石多散落在斜坡上,形成危石,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斜坡上残存的松动块石对坡脚的景区公路和过往行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一)危岩带Ⅰ分布及形态特征
危岩带Ⅰ平面图上呈带状,长约67m,顶部高程约350m,底部高程约337m,相对高差约13m。该区域共有3处危岩体(WY1~WY3),呈不规则多边形,坡向71°,危岩带所处陡崖坡度约-6°~85°,部分位置甚至出现向外倾斜;危岩带基岩全部裸露,有数条裂隙从岩体顶部延伸到底部。危岩带后缘分布有乔、灌木、杂草,前缘坡体植被生长较好。通过分析,预测潜在松动带厚度平均1.5m,体积约161.85m3。危岩体后缘无明显拉张裂缝,陡崖面受风化作用凹凸不平,岩体较破碎,质量较差,危岩体基本沿风化卸荷带发生倾倒式和滑移式失稳。通过调查分
析,汶川地震时并未造成崩塌,仅表层岩体受地震力的影响出现细微裂缝,加剧了构造节理裂缝及风化裂隙的发展,裂缝宽度约1~2cm,调查未发现前期有零星块石掉落,但从裂缝发展趋势分析,一旦发生崩塌,岩体将会沿现有裂缝形成劈裂破坏。
照片4-1 危岩带Ⅰ概貌图
(2)危岩带Ⅱ分布及形态特征
危岩带Ⅱ位于斜坡中上部,平面图上呈舌状,平均长度约70m,顶部高程约348m,底部高程约336m,相对高差约12m。该区域共有4处危岩体(WY4~WY7),危岩体略呈长方形,坡角60~80°,坡向105°,宽11.5m,厚1.5m,危岩总体积约127.5m3,危岩带所处陡崖坡度约34°~60°,主要由破碎基岩和前期崩塌堆积体组成,基岩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崩塌堆积体中大块石交错堆积,稳定性较差。危岩带后缘为岩质陡崖,前缘坡体上植被生长较好,陡崖面受风化作用凹凸不平,岩体较破碎,质量较差,危岩体基本沿风化卸荷带发生滑移式失稳。
9
广安市协兴镇寿龟山危岩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
照片4-2 危岩带Ⅱ概貌图
(3)危岩带Ⅲ分布及形态特征
危岩带Ⅲ位于斜坡左侧,平面图上大致呈扇形,平均长度约25m,顶部高程约348m,底部高程约334m,相对高差约14m,所处陡崖坡度约40°~84°。该区域共有3处危岩体(WY8~WY10),呈不规则多边形,坡角45~60°,坡向99°,厚1.5m,危岩总体积约91.5m3。危岩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一般。岩体整体稳定性一般,底部基岩凹腔成为岩体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危岩带后缘为岩质陡崖,前缘坡体覆盖的第四系残坡积土上植被(主要为竹林)生长较好。现场调查,该危岩已经进行了治理,治理措施采用阶梯支撑墙和混凝土挡墙。
照片4-3 危岩带Ⅲ概貌图
(4)危岩带Ⅳ分布及形态特征
危岩带Ⅳ平面图上形状很不规则,主要由由4块巨石及其之间夹的碎块石土组成,平均长度约20m。顶部高程约356m,底部高程约345m,相对高差约11m,所处陡崖坡度约41°~74°。危岩带基岩风化中等,节理裂隙较发育。由于基岩底部沉降已经造成危岩带出现数条拉裂分和剪切裂缝。危岩带后缘为第四系残破基层形成的陡崖,前缘坡体覆盖的第四系残坡积土上灌木生长较好。通过分析,预测岩体带平均厚度为2.0m,体积约440m3。“5.12”特大地震时未造成大规模崩塌,但岩体表层受地震力影响出现数条裂缝,加剧了构造节理裂缝及风化裂隙的发展,裂缝宽度约1cm左右,调查未发现前期有零星块石掉落,但从裂缝发展趋势分析,一旦发生崩塌,巨石将会沿剪切裂缝形成整体劈裂破坏。
照片4-4 危岩带Ⅳ概貌图
4.1.2危岩破坏方式
根据现场调查访问,xxxxxxx危岩带岩石近年来虽然未发生崩塌等破坏,但是危岩在常年雨水侵蚀和风化作用下,出现了裂缝和凹腔。危岩带中出现了数条剪切裂缝,危岩带Ⅳ出现地面沉降并形成剪切裂缝和拉张裂缝。由于该区域出露的岩石为砂泥岩互层,泥岩抗风化能力弱,在雨水和风化作用下常在斜坡上形成凹腔,而砂岩常形成危岩体。若不及时对危岩带进行加固治理,在外力作用下,将使危岩破坏进一步加剧,最终导致岩体发生崩塌灾害。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按照崩塌形成机理特征分类,勘查区内发育的危岩带变形破坏模式及规模见表4-1。
表4-1 危岩变形破坏模式及规模一览表
编号 主要变形破坏模式 危岩规模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最新编制危岩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