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处理意见与咨询方案。 (11) 咨询各阶段及效果分析。
三十六:咨询对象一般应具有的特征有哪些?(适宜的求助者应具备几下几个条件?) 1、智力正常2、年龄适宜3、内容合适4、人格正常5、动机正确6、信任度高7、行动自觉8、匹配性好
三十七:咨,求不匹配的情况有哪些?(判断求助者是否适合自己咨询?) 1、欠缺型 2、忌讳型 3、冲突型
三十八:咨询师怎样实行转介? 在无法实现匹配的情况下转介
1.咨询师如发现自己与该求助者不匹配时,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明智地转介。
2.首先征求该求助者的意见,向其说明转介的原因或理由。 3.向该助者介绍新咨询师的有关情况。 4.向新咨询师介绍该求助者的情况。 5.一般不干预新咨询师的活动。
6.不能在该求助者面前对新咨询师的方法、为人等进行评论,更不能指责。
三十九:非理性观念主要特征
1.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必须、完全、应该、理应,务必、完全、绝对;情态动词
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一旦转向他人就一味责备,并产生愤怒和敌意,与表白型多话同时出现。从不、总是、老是、无法、非常、永远、几乎没、毫无价值、一无是处、一点也不;副词
3.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预期的非理性观念。不容易、一团糟、毫无希望、困难重重 形容词
四十:认识曲解的几种类型
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任意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过度夸大或过分缩小;个人化;选择性消极注视;情绪推理;应该倾向;乱贴标签。
四十一:贝克歪曲认知的七种逻辑错误
主观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概括、夸大或缩小、个性化、贴标签和错贴标签、极端思维
四十二: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社会性因素,心理因素 生物学因素:
1、咨询或检查求助者是否有躯体疾病
2、对有躯体疾病的求助者,确定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3、考虑生理年龄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 4、考虑性别因素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 社会性因素:
1、确定相关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及所处的生存环境
2、分析所获得的资料,确定求助者的临床表现与社会生活事件的关系 3、确定社会文化(如道德、风俗、习惯等)与心理障碍发生的关系 心理因素:
1、从个人心理发育资料入手,查看其认知能力和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 2、查看求助者对现实问题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
3、分析求助者内在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事例 4、寻找求助者的记忆中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
5、分析求助者的思维倾向和习惯,有无反逻辑性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 6、分析经验系统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老眼光)
7、分析有无深层主关因素——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8、分析是否有心理发育停滞(钟友斌的认知——领悟疗法)
四十三:阳性强化法?
1、适应症:认知偏差、负性情绪、情感障碍。
2、操作步骤:明确治疗靶目标、监控靶行为、设计新行为结果、实施强化。
3、基本原理:操作条件反射 ①以奖励为手段建立某种行为,以惩罚为手段消除某种行为。 ②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淡化异常行为。
四十四:合理情绪疗法
1、适应症:认知偏差、焦虑抑郁、行为不良。 2、理论来源:
(1)艾理斯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创立的一种认知疗法。 (2)认知取向治疗方法,也强调认知、情绪和行为整合。
(3)合理情绪疗法接受了许多社会学习理论观点和技术,也经常使用一些行为治疗方法。 3、治疗原理:
(1)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
(2)核心是ABC 理论: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引起,而是由个体对事件评价造成。
①A 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 ②B 代表信念(beliefs)),即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 ③C 代表继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 4、治疗程序: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
(1)心理诊断阶段:咨询师根据ABC 理论对求助者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找出ABC 之间关系。
(2)领悟阶段:咨询师需要帮助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
①使求助者认识到信念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 ②引发心理问题是自己认知评价,求助者应对自己情绪行为反应负责。 ③只有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求助者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3)修通阶段: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非理性观念,代之以合理信念,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①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咨询师可用黄金规则反驳求助者对别人和周围环境绝对化要求。(最具特色最常用)
②合理情绪想象技术三步骤:a 使求助者在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情境之中。
b 帮助求助者改变不适当情绪体验,并体验到适度情绪反应。c 停止想象,求助者情绪和观念积极转变,应及时给予强化。
③家庭作业包括:RET 自助表(Self-Help Form)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Rational Self-Analysis)。
(4)再教育阶段: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
①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观念得以强化; ②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后仍能应付生活中遇到问题,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5、治疗目标:包含两层含义—— (1)不完美目标:针对求助者症状改变,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各种症状。 (具体目标)
(2)完美目标:着眼更长远更深刻变化,使求助者拥有比较现实理想宽容生活哲学。 (终极目标)
四十五:冲击疗法:
1、适应症: 恐惧、抑郁、强迫 2、原理(07、5):满灌疗法也叫冲击疗法,是暴露疗法之一,其原理是消退性抑制。冲击疗法中,尽可能迅猛地引起求助者极强烈的焦虑或者恐惧反应,并且对这种强烈而痛苦的情绪不给以任何强化,任其自然,最后迫使导致强烈情绪反应的内部动因逐渐减弱乃至消失,情绪反应自行减轻乃至消除。 3、步骤:
①筛选确定治疗对象; ②签订治疗协议; ③治疗准备工作; ④实施冲击治疗。 4.注意事项:
①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②经求助者同意,签订协议,方可采用此法 ③在冲击疗法实施过程中,求助者因无法忍受而提出中止治疗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咨询师若有求必应则会一事无成。
④治疗中若出现以下情况时,也应停止治疗:通气过度综合症;晕厥或休克。
四十六系统脱敏法
1、适应症:恐惧症、焦虑症。
2、原理: 源于对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创始人:沃尔普。由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发展而来的,是应用最广和实证研究最多的行为治疗方法。 3、操作步骤(07、5):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过程有三个阶段:学习放松技巧;建构焦虑等级;系统脱敏
4、系统脱敏发的注意事项有:(08、5)
⑴如果引发求助者焦虑或恐惧的情境不止一种,可以针对不同情境建立几个不同的焦虑登记表,然后对每个焦虑等级表实施脱敏训练。
⑵系统脱敏时求助者想象的次数多少,依个体不同和情境不同而不同。
⑶在系统脱敏过程中,当一开始焦虑分数超过50,仅靠重复放松就很难降低了。此时表明焦虑等级设计得不够合理,应当将焦虑等级划分得细一些,使每个等级之间跨度不要太大。 ⑷如果求助者不能用想象和放松的方法降低焦虑水平,可考虑改用其他方法。
四十七:厌恶疗法
1、适应症:强迫症、窥阴癖、露阴癖、戒烟戒酒。 2、理论来源:经典条件反射。 3、治疗原理:
①当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给予一个不快的刺激,产生对不良行为的厌恶体验。 ②反复实施,不良行为与厌恶体验之间建立条件联系。
③此后再次出现这种不良行为时,不再给予不快刺激便会产生厌恶体验,从而达到消除不良行为目的.
4.步骤:确定靶症状=>选用厌恶刺激=>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 5.注意事项:
①不具备使用条件的咨询机构或个人,不可采用此疗法。 ②签订知情同意书。 ③靶症状要单一而具体。
④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应该是同步的。
四十八:模仿法
原理:班杜拉社会学系理论及行为主义理论
定义: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以及他们的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后果,以引起他从事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
步骤: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设计示范行为=>强化正确的模仿行为 具体方式:生活示范;象征性的示范;角色扮演;参与示范;内隐示范。 注意事项:
① 学龄期是模仿能力最强的年龄段,一般来说,模仿法更加适用于年轻的求助者。
② 要强调示范者的作用,示范者的感染力越强,模仿者的冬季越强,示范者和模仿者的共
同处越多,模仿的信心越足,成绩越好。 ③ 对正确模仿行为的强化,应当适时和恰当。
四十九:生物反馈法
1. 定义:生物反馈法是通过现代电子仪器,将个体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体内生理功
能予以描记,并转换为数据,图形或声,光等反馈信号,让求助者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了解并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 基本原理:生物反馈疗法是在古老的养生之术如气功,瑜伽基础上的重大突破,是心理
治疗技术与现在科技合璧的结晶。 3. 注意事项:
⑴辨别生物反馈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① 各种睡眠障碍;
② 各种伴紧张,焦虑,恐惧的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
③ 某些心身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经前期紧张症,紧张性头疼,书写痉挛
等了;
④ 儿童多动症,慢性精神分裂症(伴社会功能受损) 禁忌症:
① 各类急性期精神病求助者;
② 有自伤,自杀观念,冲动,毁物,兴奋不合作的求助者;
③ 训练过程中出现头晕,头疼,恶心,血压升高,失眠,幻觉,妄想等症状的求助者。 ⑵并不是每一个接受反馈治疗的求助者都能从治疗中得到好处。生物反馈仪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五十:认知行为疗法(06.11)
1. 定义: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
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①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②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③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 2. 基本原理: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和情绪的变化;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应从认知中找原因: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恶性循环,会使心理问题变得越发严重;认知行为疗法,是在认知和行为及情绪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
3. 特点:
① 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
② 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 ③ 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
④ 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巨额构型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所有认知疗法都
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型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他们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都注意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
贝克认知疗法
1. 适应症:抑郁症,认知偏差,情绪障碍 2. 治疗原理:
① 负性生活事件会造成负性认知,导致抑郁焦虑和行为障碍。 ② 协助求助者认知中对现实的直接扭曲或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 ③ 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从而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贝克提出五种具体分认知治疗技术 ① 识别自动性思维 ② 识别认知性错误 ③ 真实性验证 ④ 去中心化
⑤ 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
雷米的认知治疗理论:雷米的理论和贝克理论的基本前提都是一致的,即都认为导致不适应行为和情绪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但贝克理论所关心的是错误的认知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观念,雷米理论则主要强调这些错误观念的存在状态,即这些观念是以什么样的顺序和方式表现出来并发生作用的,提出中心——边缘模型
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cbm)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梅肯鲍姆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心理咨询师二级三级技能问答汇总一(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