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心理学讲义(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2-1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一)概念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喜、怒、哀、乐等;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如与人交往相关的友谊感,与遵守行为准则规范相关的道德感,与精神文化需要相关的美感与理智感。

②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无论从种系或是个体发展来看,情感体验都发生得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社会化进程的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如婴幼儿的情感体验就鲜明而又丰富。

③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永远带有情境性,而情感有可能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以上区别是相对的。

2、联系: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既相互转化,又相互依存。

第一,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情感,可能以强烈、鲜明的情绪形式表现出来,又能表现为深沉而持久的情操。 第二,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情绪,都可能由所赋于的社会内容而改变它的原始表现形式,从而表现为情感。

第三,具有高级社会内容的情操,既可表现为情绪,又可表现为情感。

(三)情绪、情感的产生

需要是情感产生的基础,人对客观现实采取什么态度,产生什么样的情感体验,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作为中介的。需要是否满足也决定情绪和情感的性质。

(四)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肯定与否定,强与弱,增力与减力,紧张与轻松等。

(五)情绪和情感的复杂性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有时可能满足人的某一方面的需要,同时又不能满足另一方面的需要,甚至和另一方面的需要相抵触。因此,许多事物常引起人的复杂的情感体验。如失散多年的亲人相遇时即喜悦又悲伤。听到亲人壮烈牺牲的消息,即有荣誉感,又有悲伤感。

二、情绪、情感与认识活动不同:

(一)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它不是有机体对现实对象和现象本身的反映,而是由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所引起的喜、怒、悲、惧等感受。

(二)情绪活动有明显的机体变化和生理唤醒状态,如内脏机能的变化(消化、呼吸、循环及内外分泌器官的活动)、脑电与皮电少动的变化、外部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声色表情、身段表情等)的变化。

(三)情绪活动有独特的生理机制,除大脑皮层的主导作用,大脑皮层以下的部分(如丘脑、边缘系统、网状结构等)起着特定的作用。

三、情感的外部表现

(一)面部表情 (二)体态表情 (三)言语(和手势)表情

四、情感的功能

(一)信息传递功能 (二)行为调控的功能 (三)身心保健的功能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的类别

一、根据情绪的性质分类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是常见的基本情绪形式。

二、根据情绪状态分类 (一)心境

一种使人的一切其他体验和活动都染上情绪色彩的情绪状态。是持续的、微弱的、平静的。心境的特点是迷漫性。人逢喜事精神爽生活中的事件如事业的成败,工作的顺利与否,与周围人的关系。机体状态如健康程度,工作、疲劳、休息、睡眠情况,都影响心境。还有些原因人们不一定认识到。 (二)激情

短时间的猛烈而暴发的情绪状态。如暴怒时拍案大叫,暴跳如雷。狂喜时捧腹大笑,手舞足蹈。这一类情绪都像狂风暴雨。处在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活动范围往往会缩小,仅仅指向与体验有关的事物。理智分析能力减弱,往往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激情持续的时间较短。通常由于一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对立意向(要求)的冲突,过度抑制和兴奋等因素所引起的。激情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激情可以成为人们积极地投入行动的巨大力量。 (三)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张状态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在突如其来的或十分危险的条件下,必须迅速的、几乎没有选择余地的做出决定的时刻,容易出现应激状态。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有两种表现,一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一种是头脑清醒,急中生智,动作准确,行动有力,及时摆脱困境。对付应激状态是可以训练的。加拿大生来学家谢尔耶认为:应激状态的持续能够击溃一个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降低抵抗力。

三、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 (一)道德感

是人们根据一定道德标准,在评价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二)理智感

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人在认识事物或追求真理方面能否满足求知需要而产生的情感。是在认知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又推动认识进一步深入。惊奇感、怀疑感、自信感是与学习密切联系的几种理智感。 (三)美感

是对事物美的体验。人人都有求美的需要,美感是属于精神的、理智的高级的情感。 (四)爱

作为社会心理学专业术语的爱,是超越日常体验所叙述的爱,意味着人际关系中的接近、存在悦纳、共同需要及持续和深刻的同情,共鸣的亲密感情等。它是在现实的各种人际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心理活动。

第三节 情感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目标

1、让学生处于愉悦--兴奋、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之中,为认知活动也为情感的陶冶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

2、让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各种积极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

3、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好学、乐学的人格特征。

(二)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感特征和理智感 (三)在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充分发挥情感在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一)结合道德感的不同形式进行品德教育 (二)充分利用表情的作用,做到“无言之教” (三)根据需要与情感的关系,进行品德教育

三、情感在自我教育中的作用 (一)情感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 (二)不良情绪的自我控制

1、自我排解 2、调整认知 3、心理臵换4、提高修养

第九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一节 个性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稳定性 2、个性的独特性 3、个性的社会制约性

三、个性的心理结构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它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在个性倾向性的诸因素中,世界观居最高层次,决定着一个人总的思想倾向;需要是基础,对其它成分起调节作用。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比较稳定的特征,它表明一个人的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个性心

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性格和气质,是个性中的特征结构。其在心理过程中形成而后又反过来影响心理过程。 (3)自我意识

意识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是人对自己这个主体的意识,特别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即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自我意识是个性中的调节结构,它包括自我感觉和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我控制等。

四、个性与因材施教

了解和掌握人的个性心理,在教育实践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既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前提条件。因此,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因材施教。这里的“材”就是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并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教育教学时因材施教的主要依据。这样做不但能提高教育效果,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第二节 个性倾向性

一、需要

(一)需要的涵义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事物的内在要求。

(二)需要的特点

1、对象性 2、社会制约性 3、动力性 (三)需要的种类

1、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2、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马斯洛是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美国的心理学家。他通过对各种人物的观察和对人物传记的研究,把人类行为的动力从理论上加以系统的整理,在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人的需要由五个层次构成。 1、生理需要

与有机体生存有直接的关系,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包括饮食、性、排泄和睡眠的需要。这些需要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强烈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人的生存和延续。 2、安全需要

在生理需要获得一定满足后,安全需要成为主要需要。这是自存的需要,包括身体的健康、人身安全、职业稳定、收入有保障、财产保险、年老后的生活保障等。 3、社交需要

也称归属和爱的需要。希望从属一定的群体,成为群体的一员,希望给予他人爱和得到他人的爱。这类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人会感到孤独、空虚。 4、尊重需要

包括自尊和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是指个体对胜任、自信、成就、独立自主等的需求。受到他人的尊重是指个体需要他人的肯定、赞赏。尊重需要的满足,会使人产生自信心;

反之,这些需要受挫则会产生自卑、脆弱、无信心等心理状态。 5、自我实现需要

这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成就需要与自我理想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一个人自我进步的愿望,表现为个人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对社会作出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有价值的贡献,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自我实现的含义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必须成为那样的人。”

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是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他认为,需要具有层次性,需要的满足是由低层向高层不断发展的,只有低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级需要的产生和发展。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

二、动机

(一)动机的涵义

动机是激励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二)动机的功能 1、始发功能

人们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总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有动机才能唤起活动,它对活动起着启动作用,动机乃是引起活动的原动力。 2、调节功能

动机使行动有一定的方向,它象指南针和方向盘一样,指引着活动的方向,使行动朝预定的目标进行。 3、强化功能

动机对行动起着维持和强化作用,强化活动达到目的。动机的性质和强度不同,对行动的激励作用也不同,一般地说,高尚的动机比低级的动机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动机强比动机弱具有更多的激励作用。 (三)动机的种类

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现根据不同的标准作如下分类: 1、根据需要的种类来划分,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2、根据动机的社会意义来划分,把动机分为正确的高尚的动机和低下的错误的动机。 3、根据各种动机所起的作用来划分,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4、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来划分,把动机分为长远动机和短暂动机。

三、兴趣

(一)兴趣的涵义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人的需要,成为人对事物认识和获得的心理倾向。

兴趣对活动的作用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第二,对正在进行活动的推动作用;第三,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 (二)兴趣的种类

1、根据兴趣的内容,可以把兴趣划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2、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可以把兴趣划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3、根据兴趣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兴趣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心理学讲义(4)在线全文阅读。

心理学讲义(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7120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