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 保持 再认和回忆
识别并记住事物 巩固已获得的知识 在不同情况下恢 从而积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经验的过程 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信息的输入 编码和贮存 提取
二、记忆的测量方法
1、再认法 2、回忆法3、再学习法(节省法)
三、记忆的重要性
1、记忆是人的心理活动得以连续的根本保证,是心理发展的前提。 谢切诺失:失去记忆的人仿佛是永远处在新生儿的状态之中。 2、记忆是学习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
四、记忆的种类
1、形象记忆2、语词-逻辑记忆3、情绪记忆4、动作记忆
第二节 记忆的过程及其规律
一、识记:
(一)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1、有意识记:是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运用一定方法,需要一定努力的识记。 2、无意识记:没有任何预定目的,未经过意志努力,不采用任何记方法的识记。 (二)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1、意义识记:是在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部联系而进行的识记。 2、机械识记:根据事物的外部联系,采用多次重复的方法进行识记。
二、保持与遗忘 (一)保持
经验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它是记忆的中心环节,保持是否持久,是记忆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人脑对识记的内容在保持中是会发生变化的。 一方面是数量上的变化,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量有减少趋势。 另一方面,是质量上的变化。
过度学习:指在刚刚记住和学会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达到15%的熟记程度。 (二)遗忘
1、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重现,或者错误地再认和重现,就是遗忘。 暂时性遗忘 永久性遗忘 2、原因
(1)消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这种学说强调生理过程对记忆痕迹的影响。
(2)干扰说:认为遗忘是记忆材料之间的干扰,产生相互抑制,使所需要的材料可能很好的提取。
A、 前摄抑制:A--B B、 倒摄抑制:B--A 3、遗忘过程的规律。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发展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2)动作遗忘进程的规律。
A、 动作记忆的遗忘量远少于词语记忆的遗忘量。 B、 动作遗忘的进程不同于词语遗忘的进程。
C、 记忆量回升的现象在学习某种材料之后,延缓1两天后回忆的内容比立刻回忆的内容更为完全的现象。它是在不熟记的条件下发生的。
三、再认和回忆(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一)再认:对过去经历的事物重现时能够识别出来。 完全再认 不完全再认 完全不再认 对事物的再以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 1、对旧事物的识记巩固程度 2、两种事物的相似程度 (二)回忆:
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的目的:无意回忆有意回忆 根据回忆的途径:直接回忆 间接回忆
追忆:根据有关线索,使用一定策略,通过推论和探索,在意志努力下完成映象复现的有意回忆。
回忆常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
1、接近联想2、对比联想3、类似联想4、因果联想
第三节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识记材料的合理组织 1、识记的目的明确 2、识记材料的充分理解
(1)找出材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2)找出新材料与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3、识记方法的合理使用 4、合理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 5、识记材料的实际应用
(1)运用识记的材料解题、实验和完成作业等活动;
(2)用识记的材料解释生活实际的有关现象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二)有效地组织复习 1、复习要及时
2、复习方式多样化
3、合理分配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 4、复习要适量(过度学习)
5、采用尝试回忆法(是指在识记的材料尚未完全保持之前就试图回忆的复习方法)
(三)提高回忆的效率 1、利用联想 2、运用推理
3、防止或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四)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记忆的方法
直观形象法 图表法 谐音记忆法 归类比较法 歌诀法 地点法(定位记忆法)记笔记 PQ4R法:预习Prepare、提问Question、阅读Read、思考Reflection、复述Repeat和复习Review等6个步骤。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记忆品质
(一)记忆的敏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所能记忆的事物的数量。 (二)记忆的精确性(正确性)。是指准确无误地回忆原来记忆的内容。 (三)记忆的持久性。是指对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度。
(四)记忆的准备性。是指在需要时能迅速、准确地回忆储存在脑中的知识和经验。
第六章 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 1、间接性2、概括性 二、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操作、实践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人类特有的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2)思维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可分为知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3)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分为常规性思维(再造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根据思维过程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一)独特性:是指在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而是用与众不同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新颖性:是指创造性思维的结果、结论包含有新的因素。
二、创造性思维的结构:
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 发散思维有三个指标:
(1)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单位时间内发散的量越多,流畅性越好; (2)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 (3)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意识
(二)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三)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1)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加知识储备。
(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发展想象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第三节 思维过程 (一)、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二)比较和分类: (三)抽象和概括: (四)具体化和系统化:
第四节 问题的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
(1)发现问题:问题解决的开端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最关键的阶段 (4)检验假设: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动机和情绪 知觉情景 定势 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 个性因素
第七章 想象
一、表象
(一)表象的定义
表象是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二)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 2、概括性 (三)表象的种类 1、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基本上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简单重现。 2、想象表象
想象表象是旧表象经过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创造出的新形象。 (四)表象的作用
1、表象是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2、表象是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物。
二、什么是想象
(一) 定义: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 新形象形成
1、可能是现实中已经存在,但个人尚未接触的事物形象。 2、可能是现实生活中尚未有过,还待于创造的事物形象。 3、新形象,还可能是现实中根本不可能有的事物的形象。
三、想象的功能
(一)预见功能(二)补充功能 (三)代替功能
四、想象的种类
(一)根据想象活动是否有自觉的目的性分为
1、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形式。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2、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 (二)按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分为 1、再造想象:
(1)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形成条件:
A、正确理解语词描述和图样,符号标志的意义。
B、丰富的表象的储备。有关表象储备越丰富,再造想象越准确和充实。 (3)意义: A、使人有可能超越时空限制而获取更多的知识。
B、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使已掌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
2、创造想象
(1)定义: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特点: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
(3)条件: A、社会实践的需要: B、创造者强烈的创造欲望。
C、丰富的表象储备。 D、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E、积极的思维活动。
3、幻想
(1)定义:幻想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 (2)分类:
A、积极的幻想(理想) B、消极的幻想(空想)
第八章 情绪和情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心理学讲义(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