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讲义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因比,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一)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知):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 记忆、思维、想象。
2、情感过程(情):
人认识客观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过程。 3、意志过程(意):
人们为实现奋斗目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在意志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就是意志行为(行)。
4、知、情、意、行的关系:
知是产生情、意的基础;行是在知的基础上,在情的推动下产生的,它能提高认识,增强情感,磨练意志;意控制、调节情,提高知。 (二)个性心理 1、个性倾向性:
个体活动的基本倾向和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
个体身上经常稳定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心理过程从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来研究个体心理现象的共性,它是个性形成的基础;个性心理从个体心理现象的表现来分析个体心理的差异性。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形成的。一方面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不可能产生情感;没有积极的意志行动,也就不可能形成个体的性格、气质、能力、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又能调节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
第二节 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心理学的任务 (一)、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心理学的特殊任务就是把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践领域,揭示人们在各种特殊活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二、学习、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提供了科学的论据,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 (二)、实践意义
1、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有助于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3、有助于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常用的具体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1)自然实验法:(2)实验室实验法: 3、调查法 4、测验法
另外,还有作品分析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
第一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典型的神经元由胞体、树突、轴突、髓鞘和突触小体五部分组成。自胞体伸出两种突起呈树枝状的称为树突,它接收其他神经元来的信息并传至胞体;那一根细长的突起称为轴突,它把冲动由胞体传至远处,传给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肌肉与腺体。髓鞘由胶质细胞构成,包裹在轴突上,起着绝缘作用。神经元根据其机能特性,可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它接受刺激向脑输送信息)、联络神经元(它把信息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传向另一部分)、运动(传出)神经元(它传递脑和脊髓给肌肉运动的信息)
人的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控制人的全部行为,从眨眼到解决复杂的符号逻辑问题。周围神经系统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导向人体各部分,担负着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络工作,起传入和传出信息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又分为延髓、脑桥(背部为小脑)、中脑、间脑和大脑两半球五大部分。
大脑由对称的左右两个半球所组成。分隔左右两半球的深沟称为纵裂。纵裂底部由胼胝体相连。大脑半球外侧面,由顶端起与纵裂垂直的沟称为中央沟。在半球外侧面由前下方向后上方斜行的沟称为外侧裂。半球内侧面的后部有顶枕裂。中央沟之前为额叶。中央沟后方,顶枕裂前方,外侧裂上方为顶叶。外侧裂下方为颞叶。顶侧裂后方为枕叶。 正常人的大脑两半球既有特定的机能又是协同工作的。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其情况大致是:(1)大脑两半球的机能,以左半球为主(言语半球),右半球为辅。(2)大脑左半球是意识活动的主宰者,右半球本身不产生意识活动,其意识反应来自左半球的辅助。(3)不但每半球上各中枢有联络的机能,而且两半球之间也有联络机能。(4)两半球之间的联络机能是借助连合(主要是胼胝体)来传递信息的。
2、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和神经节组成。周围神经系统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在神经活动的反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传入神经纤维把来自感受器的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另一方面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官,从而导致骨骼肌的运动,它们起着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作用。通常认为,躯体神经系统是受意识调节控制的。
植物性神经系统可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当机体应付紧急情况时产生兴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具有保持身体安静时的生理平衡,如协助营养消化的进行,保存身体的能量,协助生殖活动等。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一)反射弧
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反射方式实现的。反射就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及时适当的反应。
执行反射的全部结构称为反射弧。反射弧一般包括五个部分:(1)感受器(2)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3)联络神经元(4)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5)效应器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同时也是心理现象。从有机体的一定组织的物质活动,即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来看,是生理现象。但是,从条件反射揭露刺激物的信号意义来讲,它又是心理现象。不过,这种说法只是推测性的。因为暂时神经联系的机制(如条件反射的反射弧在何处形成,怎样形成以及暂时神经联系这种生理活动怎样产生心理活动等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
(二)两种信号系统
根据信号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质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为信号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这是动物和人类共有的。但对于人类,不仅周围环境中的具体事物可以起信号作用,抽象的词也可以作为信号刺激,引起条件反射活动。词语信号的条件刺激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十分普遍的。
(三)操作条件反射和生物反馈
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有形式上的差别。经典条件反射是通过训练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使条件刺激也能引出与无条件刺激产生的无条件反射相同的条件反射。而操作条件反射是通过训练将“随意”操作和奖赏联系起来,以引出特定的操作。这两种条件反射在内部机制上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随着强化的次数增多而巩固,随着不强化而消退;也都有泛化、分化和自然恢复等现象。由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而引起的生物反馈研究,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心理一生理(脑)相互作用的关系。
(四)中枢神经活动规律 1神经活动过程:
兴奋和抑制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是指引发和加强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抑制是指制止和削弱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二者性质相反,但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和依存。在大脑神经活动中,一个部位处于兴奋状态时,则另一部位处于抑制状态。当然某一部位长时间的兴奋可能使这一部位转化为抑制。 2、中枢神经活动规律:
第一,兴奋与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第二,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
第二节 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一、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和源泉 例:狼孩的故事
无论是简单的感知觉还是复杂的观念意识都是客观世界的种种属性、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以人的心理以客观现实为内容和源泉;社会生活是人心理的决定性因素。也可以这样讲,心理活动就其内容、源泉、发生方式来讲都是客观的。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为心理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刺激源。自然界的奥秘,复杂的社会生活,需要人们去观察、思考、探索。心理是物质世界的内化过程,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社会实践是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客观世界不是机械、静止地决定个体的心理活动和塑造个体的个性特征的,而是在人的活动中,通过人与客观现实的交互作用来发生影响的。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并从中认识世界的本质,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进而使认识不断提高。由于实践的社会性和多样性,从而促成了人不同能力和性格的形成。所以,人的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实践是检验心理反映的标准;心理又能调节人的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心理活动发展和完善,心理发展的正常人,若长期脱离社会生活,心理活动水平也会下降或退化。大脑发育正常的儿童,如脱离社会生活,心理发育也会停止。如印度的狼孩;立陶宛的熊孩;撒哈拉沙漠的羊孩;沈阳郊县的猪孩。因他们是由动物抚养长大,只学会了许多野兽的习性。总之,社会实践是心理健康发育的重要条件。
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因年龄、经历、经验、兴趣、世界观及当时的心理状态等不同,所反映的事物也有差别。因此,个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机械静止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依据自己需要进行选择的;不同人不仅能反映不同事物,即使同一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合对同一对象的反映也可能有所不同。如:不同人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心境:同一人在不同地方的心境。
第三章 注意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1、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2、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就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注意的集中性有两种含义。广义的集中性是指相关的心理活动集中于一定的对象上,如上课时,听课、看课本、记笔记都是集中于学习对象上的;狭义的集中性是指同一心理活动集中于一定的对象上。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调节功能
第二节 注意的规律 一、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刺激物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A、是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刺激的强度越大,越易引起无意注意。 B、是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差异越显著,越易引起无意注意。 C、是刺激的变化。活动的刺激比静止的刺激更易引起无意注意。
D、是刺激物的新异性。新异的刺激比熟知的刺激更易引起无意注意。 个体的主观状态中的许多因素影响着无意注意的产生。 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是最主要的。
能满足个体的需要,符合个体的兴趣的事物就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 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精神状态也可促进无意注意的产生。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例如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观察两种相似植物的特点时所表现出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 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
A、是对活动任务的认识。活动任务越明确,对活动的意义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
B、是对活动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个体对活动结果的兴趣。间接兴趣越浓厚,就越能集中注意。
C、是个体的意志努力。个体克服各种不良刺激的干扰,抵御各种诱惑,需要付出艰苦的意志努力。
D、是对活动的精心组织。很好地组织各种活动可以防止因单调而产生疲劳、分心。 3、有意后注意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心理学讲义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