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对活动浓厚的兴趣;二是活动的自动化。
二、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一般成人能同时把握4—6个没有意义联系的对象。注意的广度随着个体经验的积累而扩大。同时,个体的情绪对注意的广度也有影响,情绪越紧张,注意广度越小。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与之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是注意稳定性的内部条件;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是注意稳定的外部条件。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如一边看电视,一边打毛衣。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转移要求新的活动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同时,注意的转移与原先注意的强度有关。原先的注意越集中,转移就越困难。
第三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创设良好的环境
2、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3、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二、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感觉
一、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还反映肌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的状况。 (一)感觉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感觉的意义
1、感觉是人的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
2、感觉是各种高级、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感觉和知觉外部刺激就不可能进入人脑,人也不可能产生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
3、感觉是维持和调节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如“感觉剥夺”实验。
二、感觉产生的生理机制。
产生感觉神经机构叫分析器,分析器是人感受和分析某种刺激的整个神经系统。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三个部分 。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感觉主要是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对由感觉器官提供的各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结果。
三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温觉、冷觉、触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是指接受机体本身的刺激,反映自身的位臵运动和内脏器官不同状态的感觉。包括运动觉(身体的位臵变化和运动。)、平衡觉(头部运动的速率和方向。)、机体觉(内脏的活动和变化。)。
四、感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是用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的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
1、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和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S)和绝对感觉阈限(R)之间成反比关系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能觉察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在数量上也成反比。 韦伯定律 △I/I=K
刺激强度的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上比值是一个常数。其中I为原刺激量,△I为差别感觉阈限(即用I+△I来表示感觉到差别所需要的刺激量)。 注意:1不同感觉的韦伯常数是不同的。 2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刺激的范围。
(二)感受性的变化
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1)感觉的适应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的适应 A、视觉适应:明适应(暗-明)、暗适应(明-暗)如:进出电影院、武侠小说的相关描写 B、嗅觉的适应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C、听觉的适应 如:工厂的机器声 D、味觉的适应 如:吃辣椒
E、肤觉的适应(触压觉)如:穿棉衣、骑驴找驴 (2)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A、同时对比 如:月明星稀、穿衣时颜色的对比 B、继时对比 如:先后吃糖和橘子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声音的脉动感觉)
一般规律:对一个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会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如:盲人的听觉和触摸觉强于常人 (3)联觉现象
联觉是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如:暖色调(红、黄)和冷色调(青、蓝)、尖锐的声音会使人起鸡皮疙瘩并产生冷觉、把暴躁的吸毒者臵于粉红色的房间。
3、感受性的发展
人的感受性的发展依赖于以下条件
(1)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2)有计划的练习可以提高感受性。
(3)感觉的机能补尝作用。指某种感觉无缺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补。
第二节 知觉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
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通过知觉人们可以认识事物的整体提示事物的意义。
二、知觉的分类 (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1、大小知觉: 2、形状知觉: 3、距离知觉: 4、方位知觉: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三)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根据知觉内容是否符合客观现实,可把知觉分成正确的知觉与错觉。
正确的知觉: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如时间错觉、运动错觉、视觉错觉等
三、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人们在背景中选择知觉对象受如下因素影响: 1、客观因素
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对象的特征。 2、主观因素: (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以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不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在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A在整体性知觉中,物体的各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关键性的,代表性的,强化部分往往决定对整体的知觉 B在整体性知觉中,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刺激物的个别部分改变了,各部分的关系不变,比较保持整体的知觉。
C如果感知的对象是个熟悉的东西,那么知觉就更多依赖于感觉并根据期其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因素感知为整体。
D知觉的整体性有赖于人的知识经验。有:接近律、相似律、连续律等。
(三)知觉的理解性
在感知当前事物的时候,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们,并用词把它们标志出来,这样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主要受人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言语指导等任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存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亮度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主要是由于过去经验的结果。
意义:有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和精确地适应环境。
第三节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遵循感知规律,正确使用直观性原则 (一)常用的直观教学形式及其特点。
1、实物直观:通过观察实物和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方式,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特点:生动,形象,逼真。
缺点:本质属性易被掩盖;受时空限制。(动植物生长过程)
2、教具直观(模象直观):通过模型、仪器、图片、图表、幻灯等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材料。
优点:突出重点和本质、操作方使、不受时空限制 缺点:容易失真
3、言语直观:通过语言的生动具体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优点:灵活、经济、方便。要求教师的语言不仅是形象的、生动的、而且是确切的。 三者配合使用,才能收到完好的效果。把语言和形象合理结合起来。
(二)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结果。
1、根据感知对刺激物选择性的规律,作用于感觉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
2、根据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对比规律,在绘图、制作教具或准备实验时,应力求使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显著。
在教学中,凡要学生重点感知的对象都必须突出强调,使它们从其内容中突出出来。 3、根据相对静止背景上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教师应设法使教具变静为动。 如活动卡片,活动模型及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片视听工具。
4、根据知觉的整体性,凡是在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我们清晰地感知。
5、感知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要求在直观教学中,动员学生,多种分析器参加活动。
二、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一)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成,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比一般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思维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观察也叫“思维的知觉”。 观察在人的学习,工作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分辨事物细节的能力,是智力结构的组成部分。它是经过系统训练逐渐培养起来的。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可以通过郊游、参观访问等多种途径来培养。
2、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 3、教育学生在观察前作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4、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辨多思。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5、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既能巩固观察所获得的知识,又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
一、 记忆的实质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是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心理学讲义(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