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析下列词语:材料、资料、素材、题材
2、根据“龟兔赛跑”这个老材料,从全新角度写作一篇短文。 3、选材有哪些基本原则和要求?
4、就下列题目搜集并选择材料,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①学贵有恒 ②勤能补拙 ③梅花香自苦寒来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节.主题的含义与特性 一.主题的含义
1.主题: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内容和思想倾向。
主题、主题思想、中心思想(在记叙类文章中和文学作品中的叫法) 中心论点、基本论点(在议论类文章中的叫法) 中心意思(说明类文章中) 主旨(行政公文中)
2.主题与课题、论题、标题几个概念之间的关联
课题,是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如“网络教育的新趋向”;同一课题可以提取出不同的主题。就学术论文来说,课题是研究对象,而主题则是研究得出的结论;课题是主题产生的基础,主题的产生有利于课题的完成。
论题是议论文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论证的对象,有时也指作者要证明的基本观点;论题一般概括反映文章内容的性质或基本范围,有客观性;主题是论证的结果,表达作者的见解,有主观性;同一论题可产生不同的主题,即不同论点。
标题,也叫题目,是标举文章或作品名称的,是全文的旗帜、眼睛。而主题则多从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中归纳得出。有的标题直接点明主题,有的暗示主题,有的标题则只表示内容范围、性质或感情基调等。 二.主题的特性 1.客观性
从形成过程来看,主题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系列的生活材料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所产生的某种观念、情感等。因此具有客观性。比如说,一篇传记的主题,必然来自自传主的客观生活经历。比如个人传记:刘德伟女士的《一颗珍珠的故事》。
2.主观性
文章的主题是社会生活经过作者头脑的加工和制作而提炼出来的,在提炼主题的过程中,必然会融进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情感,具有主观性。比如,面对同一自然景观,不同的作者会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如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3.时代性
任何生活,总是一定时代的生活,任何作者,总生活在特定的时代。人的思想意识不可避免地都要打上时代的印记。主题,作为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能动反映的产物,必然具有特定的时代性。 第二节.主题的提炼与要求 一.主题的提炼
正确的主题,是对写作对象内部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提炼主题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独创性的精神劳动,需要反复思考,辛苦开掘。提炼主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1.选择好表现主题的角度
提炼和确立主题有一个选择角度的问题。角度选好了,就能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巧妙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不同,同样的材料也会提炼出不同的主题。如“三苏”的主题不同的《六国论》。 2.追求一定的深度
提炼主题,意味着对写作对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纵深开掘。要开掘深,要思路活。如鲁迅能从阿Q这一文学形象身上得出“国民劣根性”这样一个大主题,文章真正成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了。 3.勇于推陈出新
衡量主体有无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有无新意。新意,来自独特、求异的思维。异中求新,不只是个思维方式问题,支撑它的是作者的才、胆、学、识。三毛的《拾荒记》,就是这么一个经典文本,大家下去好好学习。文章格调灵性、童稚、天真无邪而有一种赤子的美,是真正的纯粹的文学,其中那个以拾荒为志愿、愿意一边拾荒一边呼吸着新鲜空气可以自由玩耍的小女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文中多有神来之笔,令人在捧腹中得到新鲜的身心自在的感觉,支
撑这种感觉的,就是作者的“才、胆、学、识”。与此篇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张洁写自己小时候的一篇文章《拣麦穗》,可以对照着看。
还有丰子恺的一篇《瞻瞻的日记》,以一个天真的少不知事的孩子的口气来写一篇“孩子的日记”,以孩子的眼光来写周围的世界和人,看来别有一番情趣。 二.提炼主题的要求 1.主题要正确
主题正确,是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与客观实际相符。主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能经得起社会实践的检验。主题的形成必然是写作者思考的结果,所以主题正确与否关键在作者,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以真诚严肃的态度写作。 2.主题要深刻
深刻是对主题进一步的要求。强调要穿透生活的表象,开掘提炼出有价值的蕴涵。主题深刻是写作成功的基础,失去这一点,文章的价值就会大大降低。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因为“国民劣根性”的深刻主题,才有了振聋发聩的效果和力量。 3.主题要集中
主题是统摄全篇的总纲,总纲不能分散驳杂。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主题。要使文章主题集中,就要善于熔裁。
第五章 文章的结构
一、学习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文章结构的含义和意义;了解结构的基本形式、原则和要求;掌握结构的内容要素,即层次与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了解不同文体的不同结构类型,让学生学会安排一般文章的结构。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文章结构的含义和意义 2、结构的基本形式、原则和要求
3、结构的内容要素,即层次与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 4、不同文体的不同结构类型 三、教学重难点
结构的基本形式、原则和要求 四、课堂讨论选题
1、“文章结构就是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固有条理、秩序和联系在文章中的反映”,这个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2、举例说明结构的严密性要求和灵活性要求是否矛盾。 3、举例说明有哪些开头、结尾的方法? 五、课外作业选题
1、什么是文章结构?开头、主体和结尾的写作各有什么要求?
2、对结构的基本要求有哪些?为什么要根据这些要求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3、什么是文章的段落和层次?二者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假设以《梦》为题写几篇体裁不同的文章,请分别设计出一篇小说、散文、说明文的开头,要求简洁适体,不超过200字。
5、举例说明过渡和照应常见的方法。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节.结构的含义与形式 一.结构的含义
1.结构:文章各部分按一定的组合关系联结而成的序列形式。又称组织、布局、章法、格局、文序等。
2.结构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文章各部分的先后顺序;二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结构的形式
把文章依次排列的各层次分为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这是结构的基本形式。 2.开头
① 开头在文章中很重要,“凤头、猪肚、豹尾”中“凤头”即指文章开头的精致凝炼。
② 开头方式的两种基本类型
“开门见山”式:这类开头或直接点明题旨,或切入中心内容,简练而明确,
读者易于了解全文宗旨。切合精炼的原则。具体写法上,可
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写作思路,作不同处理。比如议论文,一般是提出论点、论题,或说明写作缘由。
“曲径通幽”式:这类开头往往是先从别的问题或事情说起,然后再转入正题。
这类开头,作者发挥才智的余地较大。具体写法上,或含蓄委婉、机锋深藏,或旁征博引,纵横开合。我国古代诸子散文善用比喻,如庄子的《逍遥游》等篇章用多种比喻开头,曲曲折折,才进入正题,让读者感受写作者思维的天马行空纵横开阔,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逍遥派头。
3.主体
① 主体在这里指:文章开头和结尾之间的主要部分。文章要讲述的主要内容,要议论的中心问题一般都包括在这一部分。更多地负载着文章的思想价值及情感内涵。文章的内容是否充实,主要体现在主体部分。 ② 对主体的基本要求:充实丰满,切忌空洞。所谓“猪肚”部分。
“充实丰满”:一是指内容材料丰富、具体;二是指材料的典型性强。要求“质”与“量”的统一。材料的典型性我们前面已经详细讲过了。 4.结尾
①对结尾的要求:古人以“豹尾”来比喻文章结尾,意在说明结尾要精炼有力。 ②结尾的方式主要有两大类:
“力截奔马”式:这类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题。或展示未来,鼓舞斗志;或呼应开头,紧扣主题,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鲁迅的《祝福》,叶圣陶的《藕与莼菜》,开头是:“与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而怀念起故乡来了。”结尾写道:“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委婉含蓄式:这类结尾方法就是要巧酿余味,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边城》结尾是翠翠守候在爷爷的渡船旁,她等的那个人,或许哪一天回来了,或许,永远不回来??再比如《我与地坛》,作者在园中读书,听到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使作者想起了: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自己,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但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戛然而止,但感动的余波落在了我们心里。 第二节.结构的单位与要求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延边大学基础写作教案(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