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准确。这是对观察的起码要求,即要准确把握事物特征。试以参观北京颐和园为例,颐和园建筑颜色以黄色为主,格局高大、开阔,整体安排为北高南低,坐北面南。这是设计师的偏爱,还是自然地势使然?显然都不是——这其中的缘故,是要显示皇家气势,强调高高在上的权威。所以,皇权特色便是颐和园园林风格的特征,和苏州园林比较,这一特色更加鲜明,所以,把握不住这一点,就谈不上观察的准确了。
②全面,即要观察事物的全貌。如果没有对事物的全面把握,作者便不可能完全彻底地认识事物,“知道全海,再写一岛”,是慎重的经验之谈。
③精细,即观察事物要细致、深入。这要求一要观察细致入微,二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如报告文学《包身工》,作者夏衍为写好这篇文章,进行了多方搜集材料的工作,并且混进工厂实地观察了解真实细节,详细观察到她们的日常生活,才写出了真实感人的《包身工》一文。 4.观察能力的培养 ① 培养观察能力的途径
观察概貌:这是对事物整体的观察,目的是把握全局。在写场面的文章里,常
常使用这种观察方法去认识、表现客观事物。通过这种观察,可以对事物的总体有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观察层次:这是对事物局部的观察。在观察事物时,总要从一个侧面,或一个
阶段出发,逐步去认识整体;观察人物,则从人物外在表现出发,逐步认识内心。
观察差异:这是对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观察。这样
能较容易发现差别。比如《红楼梦》中刘姥姥在宴席上说话引起哄堂大笑,各个人物反应的不同,展现出其中各主要人物不同的秉性气质。
② 培养观察能力的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况到细部、从静态到动态的逐步训练,
观察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主动性原则:培养观察能力,切忌懒惰,随时随地看,随时随地记,需要勤奋。 专一性原则:观察活动中要全神贯注。
持久性原则:一要认识到培养观察能力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一要长期坚持观察活动。
应用原则:勤于观察,并贮存观察材料,养成习惯。 二. 感受能力 1.感受的含义
①内涵:感受是指写作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直觉所呈现的富有情感和个性的心理活动,即通过感觉知道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再进一步了解、综合,形成事物的整体形象。它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感觉、知觉、表象。
②感受与观察的不同:一个侧重主观,一个侧重客观;感受总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
③感受在写作中的作用:激发写作的热情,捕捉写作的“契机”,积累写作的材料。所谓“有感而发”,有感受才能发于笔端;感受多了,自然有了很丰富的写作材料,所以我们要多练笔,有感受就马上记录下来。
2.感受能力的培养(感受能力侧重于主观方面,写作主体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培养: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扩展丰富的情感趣味、追求独特的体悟能力) ①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
感知指感觉和知觉。作家沈从文曾说,他对蛇鼠的咝咝声,稻草霉湿了的气味等等都有着敏锐的听觉嗅觉等。感官的灵敏度很高,正像我们课本上所说的“蜗牛般的眼观四方的目力,狗一般的嗅觉,田鼠般的耳朵”。沈从文也是一个有着相当独特的审美感受的作家,正是独特的敏锐的感官训练,使他具备了洞悉事物感知事物的敏感力,摄取到富有写作价值的信息。 ②扩展丰富的情感趣味
丰富的情感体验是文章丰富生动的土壤。作者要深入到生活和人的内心去,观察体验各种心理情感及其独特的表现和细微的变化,以此来扩展丰富的情感趣味情感体验。
还是那句老话:文学即情感,情感即文学,文学是情感的。情感世界丰富的人,更能写出感受细腻体验细微的文学作品来。
苏轼、李煜,他们的诗词至今都能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灵,是因为诗词中那份时空也无法隔绝的情感魅力。“记得当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
欢??”沦为阶下囚,物是人非的伤感中忆起往昔帝王岁月,作者坠入到华梦破灭现实残酷的心灵痛苦中。苏轼有着“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迈乐观,有“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豪气干云,又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深沉慨叹,还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情祝愿??情感体验的丰富性几乎无人能及,所以他是一位大家。
我们有些人也知道的一首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种内心情绪就更是复杂难言了??
所以我们说,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感受力大大有利于我们的文学创作。 ③追求独特的体悟能力
感受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个性气质各有差异,写作主体必然不能人云亦云,要求有独特的体悟能力。
比如台湾作家席慕蓉就擅长对生活中沉静的、美的、幸福的一面来进行描述和感悟,文笔也相应的细腻而且温情,大家下去可以看看她的一个集子《槭树下的家》;同样是台湾作家的三毛,就比较趋于灵性、真率、更加性情化,典型的比如《拾荒记》,大家下去可以看看,大概那种气质的东西也只有三毛写得出来,所以就很独特了。两位都是台湾的女作家,但是各自对生活的体悟、对创作材料的选择等各方面却都是很有差别的。
3.感受的种类(从感受器官、感受方式来做两种分类)
① 从感受器官来分:有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味觉感受、触觉感受等。这些感受在认识和把握对象世界中彼此交叉、融合,甚至替代,多角度、多层次,全面而形象地感知和表现世界。比如《荷塘月色》中说月光“如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的那一段,通感等手法的运用使得“多角度、多层次,全面而形象地感知和表现世界”得以实现。
② 从感受的方式来分:有直接感受和间接感受。直接感受,是作者亲自在社会生活中动用视、听、嗅、味、触等感觉,体察、验证生活。间接感受,是指作者借助于阅读与耳闻,从而了解众多信息的一种感受。许多资深的文学家常用第二种,因为他们头脑中所储存的文学素材等达到了异常丰富的程度,
比如周作人的许多文章。但是一般的文章都会用到直接感受和间接感受,不过有程度上的差别,有的前者用得多,有的后者用得多。 4.感受的特点
客观性:作者感受都是基于客观事物,离开具体客观事物,无所谓感受。 形象性:要发现美,感受美,首先要把握审美对象的形象性。
情感性:作者的感受,虽然有理智、意志的参与,但更多的是情感活动。是一种心理体验。 5.感受的要求
独特:指有个性,避免一般化。
深刻:文章主题要深刻,作者的感受必须深刻。
细腻:文章要小中见大,见微知著,具有生动感人的力量,作者的感受就要细腻。 三. 思维能力 1.思维的含义及分类
①含义(思维: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能动的反映。它以感觉、知觉、表象为基础,以语言为工具,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贯穿于写作过程的始终。) ②分类: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
抽象思维:舍弃了具体的感性形象,运用概念、判断、推理,以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为基本方法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评论性、实用性文章写作主要使用的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自始自终不舍弃具体的感性形象的一种思维形式。它以表象为工具,通过联想、再现、想象来组成形象、画面的思维活动。它是文艺创作主要使用的思维形式。
灵感思维:指人们在科学或文艺创作中,突然出现的、瞬间即逝的顿悟、理解、豁然开朗的一种思维形式。写作中的灵感思维可以使作者迅速获得精巧的构思、动人的情节、美妙的语句等。它的出现一般需要我们长期的写作训练作基础。对于经常写作的人来说,思维经过大量训练,灵感思维才会更容易出现。 2.思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 ①归纳与演绎
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许多同类的个别事物中,经过分析,抓住它们共同的东西,概括出一般原则的思维方法。
演绎:就是从一般到个别,即从一般的原则出发推出对个别事物的认识的思维方法。
比如写作中,由材料提炼主题,主要用归纳的思维方法;而在主题基本确立,以主题需要来选择材料时,主要用演绎。 ②分析与综合
分析:在思维过程中,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逐个加以研究的方法。
综合: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环节、因素联系起来加以整体考察的方法。
3.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辐射扩散、辐辏聚合)
①创造性思维: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与方法,能在揭示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向人们提供异于他人、优于他人的新思路、方法、认识、成果的思维。具有敏捷性、概括性、新颖性、深刻性等特性。
②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两个方面进行:辐射扩散、辐辏聚合。 辐射扩散:是作者以一个信息为圆心向四周进行发散性思考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的流程是多向的、多线性的,又称多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思维轨迹呈空间辐射状。强调思维的灵活。如典型的此种思维的例子:伍尔夫的小说《墙上的斑点》,由一滴墙上的斑点,思维扩散到无限的空间中去。
辐辏聚合:作者从若干个不同的信息源上开始,由外向内地向一个中心集中的思考活动。(即思维主体把从不同渠道得到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重新加以组织,像车辐集中于车榖一样,故又称辐合思维、集中思维、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如1987年高考作文《树木·森林·气候》就是要考生聚合这三者的内在联系。) 四. 想象能力
1.想象的含义(①想象是人对自己头脑中的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②它的基本特征:生动新颖的形象性;③想象的作用:从观察采访,到立意选材,到布局谋篇,到修改定稿,都离不开想象。) 2.想象的种类(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延边大学基础写作教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