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于环境(产品价格和质量)具有完全信息,他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拥有任何希望获得的信息,信息是一种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就能够免费获得自由物品。因此,完全市场的信息不可能成为商品,不具有市场价格。完全信息经济的局限:完全竞争、市场效率、供求法则和单一价格法则。
不完全信息:市场参与者不拥有的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不完全信息经济理论认为市场并不具有完全竞争的特征,更真实地反映了市场的现实状况。在不完全竞争模式中,价格的正常波动并不会使生产者失去他们的全部顾客,秘密削价也不会将其他生产者的全部顾客吸引过来,生产者只能观察到他们正在面临的逐渐下降或上升的需求。 对称信息与不对称信息:
对称信息:相互对应的市场参与者之间对称分布的有关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也就是相互对应的市场参与者双方都了解对方的信息度量或经济环境。有三类:市场参与者双方都处于“无知”状态;双方都掌握度量一致或度量相似的信息的环境;双方都拥有完全信息的环境。 非对称信息 :相互对应的市场参与者之间不作对称分布的某些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信息非对称性的存在是由于市场参与者获得不同的信息所产生的,而获取不同的信息又与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相关,因此,信息非对称性是以人们获取信息能力的非对称性为基础的。(社 会分工、专业化) 第三章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关系的一般概念:
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不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前后,市场参与者之间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掌握信息多,具有相对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掌握信息少,处于相对信息劣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
这种博弈关系,其均衡合同是处于信息优势和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博弈的结
果。
委托-代理关系基本条件:
1、市场中存在至少2个相互独立的利益主体,且双方都追求约束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 2、代理人与委托人都面临着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并且所掌握的信息处于不对称状态。 3、委托人不得不为代理人的决策或行为承担一定的风险。 逆向选择模型:
在委托人和代理人签约之前,双方的信息就不对称。“自然”选择代理人的类型,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类型,而委托人不知道。此时信息是不完全的。代理人利用这些可能对委托人不利的信息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合同,而委托人则由于处于信息劣势而可能做出对自己不利的选择。 案例分析:旧车市场上的逆向选择
在旧车市场,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而买者不知道。这样卖者就会以次充好,买者也不傻,尽管他们不能了解旧车的真实质量,只知道车的平均质量,愿平均质量出中等价格,这样一来,那些高于中等价的上等旧车就可能会退出市场。接下来的演绎是,由于上等车退出市场,买者会继续降低估价,次上等车会退出市场;演绎的最后结果是:市场上成了破烂车的展览馆,极端的情况一辆车都不成交。现实的情况是,社会成交量小于实际均衡量。 道德风险 :
是指在协议达成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信息多的一方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损害对方的利益。
道德风险的关键与两面性:
道德风险的关键:代理人拥有独占性的私人信息。
要避免道德风险,委托人必须获得代理人的私人信息,以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 道德风险的两面性:
-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
-影响资源的最优配置,市场均衡的低效率 减少道德风险的两种方法:
1.合同签订时加入避免道德风险的条款,以防代理人采取危害委托人的行为。 2.通过激励使代理人主动选择对委托人有利的行为。 激励机制的设计原则:
1、参与约束 -代理人按合同工作所获得的净收益必须不低于不工作也能得到的净收益; 2、激励相容约束
-代理人给自己带来最大净收益的努力程度,也是让委托人最满意的努力程度。 作为市场信号的广告:
讨论的核心:广告对于高质量商品的生产者比低质量商品的生产者更具有价值。
广告通过反复刺激,增强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敏感性,以此影响或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消费水平。
生产者数量不多的竞争性市场上的广告竞争,比生产者众多的竞争性市场上的广告竞争更为剧烈,带来超额利润。 什么时候对高质量产品做广告?
当广告成本大于生产者第一轮销售所得的利润,但又小于生产者多轮销售所得的总利润 时,生产者只有对高质量产品做广告才能盈利。 广告不是利润和效用的载体,而是一种实现形式。 广告竞争的效用表现在:
扩展或保持市场占有率和加强价格离散。
价格广告的效用等于相当大部分的潜在购买者进行信息搜寻的效用。市场中生产者价格的离
散幅度将被有效地约束。广告被用于减少那些高价格产品的价格离散幅度。 第四章 信息资源配置与共享 信息资源的经济特性:
(1)生产有用性。现代的信息经济活动则主要依赖于信息、信息技术、信息劳动力等信息资源的投入。(2)稀缺性。信息资源的开发需要相应的成本投入,在既定的时间、空间及其他条件约束下,经济活动行为者因其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其信息资源拥有量总是有限的。(3)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同一信息资源可以作用于不同的作用对象上,并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作用效果。经济活动行为者可以根据这种现象对信息资源的使用方向做出选择。正是由于这种特性,产生了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的原动力:市场供求在由失衡状态恢复到均衡状态并继续保持均衡趋势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 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质:
在利益机制驱动下,由各经济行为者从不同的角度投入成本和分享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所带来的收益。这里,成本是联合私人成本,收益是联合私人收益。以此为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 信息资源共享的手段:
市场手段:经济上追求共享的社会效率水平 非市场手段:社会上追求公平的分配效果 信息资源共享成本:
1.信息资源提供者成本:网上平台、服务内容成本、加工成本、流通成本、其他; 机会成本:将资源要素投入其他领域可能带来的最大收益。 内隐成本 = 机会成本 - 会计成本
2.信息资源用户成本: 资金成本:同等 时间成本:因人而异 如:用户的搜寻成本、等待成本、利用成本
3.外在成本 外在成本 = 社会成本 - 私人成本 当信息拥塞时、当共享信息资源遭到破坏时 信息资源共享收益:
信息资源提供者收益:1.信息资源提供者直接向共享体系中的信息资源用户征收的各项费用 2.政府向共享体系提供的拨款折算到该共享活动上的款项。3.其他收益。
信息资源用户收益:只有用户实际支付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 >= 愿意支付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共享信息资源
~外在收益 = 社会收益 - 私人收益 信息资源配置的手段:
(1)信息资源配置管理的经济手段:管理者运用各种经济杠杆的利益诱导作用,促使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从经济利益上关心自己的活动,是一种间接组织协调和控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手段。
(2)信息资源配置的法律手段:指用以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各种有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管理者依靠国家政权的立法,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机构,运用经济法规来调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各机构之间及各环节之间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维护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正常秩序。
(3)信息资源配置的行政手段:管理者凭借国家机器的权威性,采取命令、指示等形式来直接控制和管理与信息资源配置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 信息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
在信息不完全的现实经济环境中,特别是在具有不利选择和败德行为的条件下,市场机制对信息资源的配置难以达到最优。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最全的信息经济学基础知识及重点和习题解答(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