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mmHg时,在降颅内压的同时可慎重平稳地降血压治疗,使血压维持在高于发病前水平或180/105mrnHg左右;收缩压在170~200mmHg或舒张压100~110mmHg,暂时可不用降压药,先脱水降颅内压,并密切观察血压情况,必要时再用降压药。血压增高是因颅内压增高引起时,应以积极降低颅内压治疗为主。收缩压<165mmHg或舒张压<95mmHg时,不宜降血压治疗。脑出血患者偶可见血压低下,应积极寻找原因,并适当给予增压处理。 (三)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较大的脑内血肿周围会出现脑水肿,多于出血后3~4天到达高峰,严重时造成颅内压过高和脑疝,可危及生命。治疗颅内压增高常用的药物有:可选20%甘露醇125~250m1,静脉滴注,每6~8小时1次,注意尿量、血钾及心、肾功能。也可应用甘油果糖250~500ml静脉滴注,每8~12小时1次,也可适量应用速尿。有条件时可选用白蛋白。应用这些药物时,应注意排尿量和控制出入水量。 (四)控制体温
头颅局部降温是脑出血的重要治疗措施,但体温不宜低于34℃,并发肺炎等常造成体温增高,应积极抗感染治疗。 (五)癫痫发作的预防和处理
如出现癫痫发作,应给予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等一线抗癫痫药处理。
(六)手术治疗
11
1.适应证大脑半球血肿30ml以上、小脑血肿10ml以上者,在患者家属的要求和同意下,可作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脑室出血可考虑脑室引流治疗。
2.禁忌证症状较轻、病情稳定者,出血标准或GCS≤4分者。 (七)早期康复治疗
早期将患肢置于功能位,急性期过后及早进行肢体功能、言语障碍及心理的康复治疗。
第二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 【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lemorrhage,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致。颅脑损伤引起的称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而进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本节只介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SAH。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依次为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和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少见的病因有肿瘤、血液病、脑动脉炎、结缔组织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发病前有一定的诱发因素,如体力劳动、咳嗽、排便、奔跑、饮酒、情绪激动、性生活等。 (一)急性起病者
12
多为急骤起病,主诉剧烈头痛,位于前额、后枕或整个头痛,并可延及颈、肩、背、腰等部位,头痛发生率为70%~100%。老年人头痛较轻,偶可主诉头昏或眩晕。半数以上患者伴恶心及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约33%~81%的患者有意识障碍,多为起病后立即发生,程度可从轻度意识模糊至昏迷。持续时间可自数分钟至数天。老年人意识障碍较重。可有淡漠、畏光、少动、言语减少等,有的患者出现谵妄、幻觉、妄想躁动等。
部分患者有癫痫发作,可发生在出血时或出血后,表现为全身性或部分性发作。个别患者可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
体格检查时可见颈项强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少数患者在发病早期Kernig征可以阴性。
眼底检查可见一侧或双侧玻璃体下出血,在发病数小时内发现,约于2周内逐渐吸收和消失。玻璃体下出血的发现有诊断价值。可见到一侧或双侧视乳头水肿。
此外,在体格检查中,可以见到不同程度的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如颅神经麻痹:以一侧动眼神经最多见,可有面神经麻痹、视和听神经麻痹、三叉神经和展神经麻痹。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可出现短暂或持久的肢体单瘫、偏瘫、四肢瘫、偏身感觉障碍等局限性症状和体征。
亦可见到自主神经和内脏功能紊乱,如体温升高、血压升高、心电图ST段降低、巨大θ波改变以及应激性溃疡、呼吸功能紊乱或急性肺水肿等。
13
(二)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
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delayed neurological deficits)或称作后期并发症,包括再出血、脑血管痉挛、急性非交通性脑积水和正常颅压脑积水等。再出血以5~11天为高峰,81%发生在1个月内。临床表现为在病情稳定好转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重,原有局灶症状和体征亦可重新出现。血管痉挛通常在出血后3~5天发生,持续1~2周,表现为病情稳定后又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和意识障碍。脑血管痉挛严重时可导致脑梗死,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好转后又出现恶化或进行性加重;意识状态好转后又加重至嗜睡或昏迷;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症状;腰椎穿刺无再出血的表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周左右可见脑室开始扩大,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脑室扩大和脑积水。晚期可出现正常颅压脑积水,表现为精神障碍、步态异常和尿失禁。 【诊断要点】 (一)诊断
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和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癫痫发作、颅神经损害特别是动眼神经麻痹,或轻偏瘫等局限性体征,若眼底检查发现玻璃体下出血即可诊断SAH。 (二)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均匀血性脑脊液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征性表现,起病1天后红细胞开始破坏,脑脊液逐步变黄,持续2~3周,故脑
14
脊液黄变提示蛛网膜下腔陈旧出血可能。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 2.影像学检查
(1)CT检查:可以显示蛛网膜下腔、脑池、脑沟内高密度影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继发颅内血肿、脑室出血、脑积水、脑水肿、脑梗死等,颅底、鞍上池、侧裂等处可见高密度影,在发病开始后5天内阳性率较高。MRI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实用价值没有CT高,但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发现动脉瘤等。CT和MRI也可排除非动脉瘤SAH的病因,如肿瘤或血管畸形等。
(2)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已广为应用,是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重要手段,可确定出血的病因、部位、性质,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及血管痉挛等。MRA可在任何时候进行,DSA选择出血3天内或3周后进行为宜。 (三)鉴别诊断
包括脑膜炎、偏头痛急性发作、高血压脑病、脑实质内出血、脑室出血、颅内肿瘤等。 【治疗方案及原则】
治疗原则为尽早明确病因,对因治疗,防止继发性血管痉挛,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防止再出血和并发症等。 (一)一般治疗
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大小便通畅。应尽早请神经外科会诊,完成病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神经病学教材(第七版内科学省略的神经系统部分)(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