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1/ 405—2008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风管内表面真菌总数的检验方法
B.1 采样
B.1.1 采样位置:应与本标准所规定的积尘量采样点处于同一断面,至少五个采样点。
2
B.1.2 采样方式:积尘量较多时,使用采样面积为100 cm的采样框,用已消毒的铲具将采样框内灰尘
2
铲至无菌容器中;积尘量少无法用铲具收集时,使用采样面积为50 cm的采样框,用无菌棉签沾适量无菌生理盐水,擦拭采样框内的风管内表面。 B.2 样品检测
将铲具铲得的积尘样品无菌操作称取1 g,或者擦拭过积尘的棉签,经无菌操作加入到0.01% Tween-80水溶液中,做10倍梯级稀释,取适宜稀释度1 ml倾注至两个平行平皿。28 ℃±1 ℃培养三至五天,观察结果。 B.3 培养与计数
B.3.1 沙氏(Sabourand’s agar)琼脂培养基
成分: 蛋白胨 10 g 葡萄糖 40 g 琼脂 20 g 蒸馏水 1000 ml
制法:将蛋白胨、葡萄糖溶于蒸馏水中,校正pH值为5.5~6.0,加入琼脂,115 ℃ 15 min灭菌备用。
B.3.2 培养方法
将倾注平皿正置,放于28 ℃±1 ℃孵育培养箱培养三至五天,观察并记录结果。 B.3.3 菌落计数
B.3.3.1 作平皿计数时,应选取菌落数在10个~100个范围之间的平皿。可用眼睛直接观察,必要时用放大镜检查,以防遗漏。在记下平行平皿生长的真菌数后,求出同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供下一步计算时应用。
B.3.3.2 在计数时,若其中一个平皿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则不宜采用,而应以无片状菌落生长的平皿作为该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若片状菌落未生长到平皿的一半,而其余一半中菌落数分布又很均匀,则可将菌落分布均匀的半个平皿计数后乘2以代表全皿菌落数,然后再求出平均菌落数。
2
B.3.3.3 检验结果以cfu/cm为单位报告。将上一步求得的平均菌落数(cfu/皿)乘以稀释倍数再除以采样面积即为检验结果。 B.3.4 菌落计数的报告
菌落数在100以内时按实有数报告;大于100时,采用两位有效数字,在两位有效数字后面的数值,以四舍五入方法计算。
8
DB31/ 405—2008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检测方法
C.1 仪器
C.1.1 PM10检测仪器为便携式直读仪器。
C.1.1.1 检测仪器颗粒物捕集特性应满足Da50=(10 ? 0.5) ?m,?g=1.5 ? 0.1的要求。
Da50 — 仪器捕集效率为50%时所对应的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 ?g — 仪器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
C.1.1.2 检测仪器测定的重现性误差:平均相对标准差小于7%。 C.1.1.3 检测仪器与称重法比较,总不确定度(ROU)不应大于25%。
ROU=∣b∣+2∣MVC∣
式中:b — 重量法与仪器法配对测定PM10结果相对误差的算术平均值
MVC — 仪器法测定PM10结果之间相对误差的几何平均值
33
C.1.1.4 仪器测定范围0.01 mg/m~10 mg/m。
C.1.1.5 检测仪器示值不是质量浓度的,须给出符合要求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 C.1.2 仪器使用前,应按仪器说明书要求进行检验与标定。 C.2 检测点布置
C.2.1 每套空调通风系统抽取风口总数的5%~10%,且不少于五个。
C.2.2 检测点在送风口散流器下风方向15 cm~20 cm处,根据检测点数量采用对角线或梅花式均匀布置。
22
C.2.3 送风口面积小于0.1 m的设置三个检测点,送风口面积在0.1 m以上的设置五个检测点。 C.3 检测时间与频次
C.3.1 检测应在空调通风系统正常运转条件下进行。 C.3.2 每个检测点检测三次。
C.3.3 每个数据测定时间根据送风中PM10浓度、仪器灵敏度、仪器测定范围确定。 C.4 检测数据处理
C.4.1 对于非质量浓度示值的测定值,按仪器说明书要求将每次检测示值转换为质量浓度。
C = R ? K 3
式中:C — 质量浓度,mg/m
R — 仪器有效示值(扣除本底值、基底值等后的示值) K — 仪器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
C.4.2 送风口送风中PM10浓度的计算
第k个送风口的送风中PM10浓度(Cak)按下式计算:
1n13Cak???Cijnj?13i?1
式中:Cij - 第j个测点、第i次检测值
n - 测点个数
9
DB31/ 405—2008
C.4.3 送风中PM10浓度的计算
一个系统(a)的送风中PM10浓度(Ca)按该系统全部检测的送风口PM10浓度(Cak)的算术平均值给出。
10
DB31/ 405—2008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送风中微生物检验方法
D.1 送风中细菌总数
D.1.1 原理
用仪器法采集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的细菌,计数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经35 ℃~37 ℃、48 h培养所
3
形成的菌落数,以每立方米空气中菌落形成单位(cfu/m)报告。 D.1.2 方法与要求
D.1.2.1 采样点:每套空调通风系统抽取风口总数的5%~10%,且不少于五个。采样点一般设在距送风口下风方向15 cm~20 cm处。
D.1.2.2 采样环境条件:采样时空调通风系统必须在正常运转条件下,并关闭门窗一小时以上,尽量减少人员活动幅度与频率,记录室内人员数量、温湿度与天气状况等。 D.1.2.3 采样方法:以无菌操作,使用空气撞击式采样器采集。 D.1.3 培养
D.1.3.1 营养琼脂培养基
成分: 蛋白胨 10 g 氯化钠 5 g 肉膏 5 g 琼脂 20 g 蒸馏水 1000 ml
制法:将蛋白胨、氯化钠、肉膏溶于蒸馏水中,校正pH值为7.2~7.6,加入琼脂,121 ℃ 20 min灭菌备用。
D.1.3.2 方法:将采集细菌后的营养琼脂平皿置35 ℃~37 ℃培养48 h,计数菌落数,记录结果并换
3
算成cfu/m。 D.2 送风中真菌总数
D.2.1 原理
用仪器法采集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的真菌,计数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上经28 ℃、三至五天培养所形
3
成的菌落数,以每立方米空气中菌落形成单位(cfu/m)报告。 D.2.2 方法与要求
D.2.2.1 采样点:每套空调通风系统抽取风口总数的5%~10%,且不少于五个。采样点一般设在距送风口下风方向15 cm~20 cm处。
D.2.2.2 采样环境条件:采样时空调通风系统必须在正常运转条件下,并关闭门窗一小时以上,尽量减少人员活动幅度与频率,记录室内装修状况、人员数量、温湿度与天气状况等。 D.2.2.3 采样方法:以无菌操作,使用空气撞击式采样器采集。 D.2.3 培养
D.2.3.1 沙氏(Sabourand’s agar)琼脂培养基
成分: 蛋白胨 10 g 葡萄糖 40 g 琼脂 20 g 蒸馏水 1000 ml
11
DB31/ 405—2008
制法:将蛋白胨、葡萄糖溶于蒸馏水中,校正pH值为5.5~6.0,加入琼脂,115 ℃ 15 min灭菌备用。
D.2.3.2 方法:将采集真菌后的沙氏琼脂培养基平皿置28 ℃±1 ℃培养三至五天,观察并记录结果,
3
换算成cfu/m。
D.3 送风中β-溶血性链球菌
D.3.1 原理
用仪器法采集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的?-溶血性链球菌,经35 ℃~37 ℃,24 h~48 h培养,在血
3
平皿平板上形成典型菌落的为?-溶血性链球菌。以每立方米空气中菌落形成单位(cfu/m)报告。 D.3.2 方法与要求
D.3.2.1 采样点:每套空调通风系统抽取风口总数的5%~10%,且不少于五个。采样点一般设在距送风口下风方向15 cm~20 cm处。
D.3.2.2 采样环境条件:采样时空调通风系统必须在正常运转条件下,并关闭门窗一小时以上,尽量减少人员活动幅度与频率,记录室内人员数量。 D.3.3 培养
D.3.3.1 血琼脂平板
成分: 蛋白胨 10 g 氯化钠 5 g 肉膏 5 g 琼脂 20 g 脱纤维羊血 5~10 ml 蒸馏水 1000 ml
制法:将蛋白胨、氯化钠、肉膏加热溶化于蒸馏水中,校正pH值为7.4~7.6,加入琼脂,121 ℃ 20 min灭菌。待冷却至50 ℃左右,以无菌操作加入脱纤维羊血,摇匀倾皿。 D.3.3.2 方法:采样后的血琼脂平板在35 ℃~37 ℃下培养24 h~48 h。 D.3.4 结果观察
培养后,在血平皿平板上形成呈灰白色,表面突起直径0.5 mm~0.7 mm的细小菌落,菌落透明或半透明,表面光滑有乳光;镜检为革蓝氏阳性无芽孢球菌,圆形或卵圆形,呈链状排列,链长视培养与操作条件的影响可短可长,可为四到八个细胞至几十个细胞;菌落周围有明显的2 mm~4 mm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符合上述特征的菌落为?-溶血性链球菌。
1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上海市地方标准《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运行卫生要求》(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