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7、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8、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 ) 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 9、影响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有( ) A、商品价值的变化 B、货币价值的变化 C、供求关系的变化 D、平均利润率的变化 10、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 )
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D、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12、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 )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13、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
36
A、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原则进行的 B、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C、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D、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14、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1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 )
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
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农业劳动已成为物质生产劳动的基本形式
D、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劳动的比重相对减少了 16、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1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 )
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1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 )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D、创造出剩余价值 1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37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20、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D、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21、借贷资本的特点是( ) A、一种资本商品 B、一种商品资本
C、一种所有权资本 D、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G—GI 22、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剥削收入有( ) A、产业利润 B、商业利润 C、借贷利息 D、银行利润
23、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 A、成本 B、工资 C、利润 D、利息
2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 )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利润率的提高
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2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 ) 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26、剩余价值规律( )
A、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 B、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C、在资本主义社会起主导作用
D、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27、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28、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点是( )
38
)
A、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B、创造新的价值
C、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D、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9、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 )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30、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 )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C、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D、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31、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 ) 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D、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3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 A、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B、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 D、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
3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34、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 )
) ) 39
A、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决定的 B、社会再生产的形式决定的 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D、竞争规律决定的 35、下列现象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是( ) A、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
B、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C、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D、资本主义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36、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的相互关系是( ) A、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B、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实现条件 C、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 D、资本迅速集中会加快资本积累
37、资本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减少,表现为( ) A、原有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追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增加,相对量减少
B、原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出现机器排挤工人
C、原有资本和追加资本有机构成都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增加,相对量减少
D、原有资本和追加资本有机构成都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和相 对量都增加
38、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因为( ) A、工资被看做是全部劳动的报酬
B、工人一般在提供了劳动之后,资本家才付工资 C、工资依劳动时间长短而不同 D、工资依劳动效率高低而不同
39、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表明( ) A、其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B、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并且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 C、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D、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工人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4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公共基础-马哲选择(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