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在花荄镇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花荄镇人民政府镇长 赵九州 (2011年12月23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特别是“5.12”大地震后,我们面对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县城建设、省级工业园建设的巨大压力。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进取,认真实施十一五所确定的发展战略,超额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的新局面。
——过去五年是我镇经济发展全面提速,综合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的五年。201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13亿元,是2006年末4.1984亿的1.94倍;财税收入达到2532.32万元,是2006 年末828万元的3.0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07元,是2006年末4006元的1.67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5亿元,是2006年末的4.1倍。连续三年被评为“四好班子”,“全县综合考核奋斗目标奖”,并有24个单项工作受到市、县表彰。
——过去五年是我镇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取得双胜利的五年。“5.12” 大地震造成全镇因灾死亡76人,受
- 1 -
伤9135人,累计受灾人口达6.7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达52.95亿元。地震发生后,镇政府在县委、县府和镇党委的领导下,带领全镇机关干部和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攻艰克难,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双胜利。修建了前进十三组、柏杨五组、八组、先林1组等多个集中安臵小区,21980户住房重建加固全部完成,村(社区)组织办公用房和道路、桥梁、供水管网、燃气管道、学校、医院、广电通讯等民生和公益设施已经全面恢复并投入使用。我镇作为业主的灾后重建项目已全部竣工,并基本完成竣工验收、资料收集送审。
——过去五年是我镇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招商引资不断取得新突破的五年。我镇坚持“以民为本、让利于民、分享成果、和谐搬迁”的原则,采取了“政府主导,统一征地、统一安臵、统一拆迁”的工作模式,累计征地8000余亩,确保了县城和工业用地需求。新建了白鹤林、前进、西岩、罗林、文星、胜果等6个失地农民安臵小区,妥善安臵搬迁户2600余户。协助引进华晨汽车、好医生药业、银河科技园等近10个产值上亿的大型企业落户花荄,为工业园区注入了新的活力。镇上也先后引进了五洲气体、民兴商混、丰泰沥青等工业项目,做大做强原有项目,工业总产值达12.623亿元,全镇形成了以经营建材、服装、餐饮、副食品批发等不同类别的三产服务行业3500家,三产税收由五年前的160万元跃升为800万元。
——过去五年是我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新农村建设步伐稳步推进的五年。先后实施了18个村农业工程项目,前进、联丰、红
- 2 -
武、竹园4个扶贫新村项目,一大渠灌区、先林提灌站灌区、新开堰灌区3条水系整修工程,建成了红武、柏杨、兴隆、回龙、先林、前进、六合、太平等9个安全饮水工程,新建24个提灌站;改造整治了16个提灌站,新建和整治沉井83口、机井71口、山坪塘1230口,疏通沟渠21千米,新建引水渠12千米,“三建五改”5392户,新建小二型水库5座,新建农村集中供水站7个;改扩建村道182公里,新建水泥村、组道路156公里,23个村(社区)全部通上了水泥路;全镇新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3个,会员达1600人,带动农户2000余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蛋鸡、肉鸭、生猪、种肉羊、水产、水果、蔬菜、署业、花卉苗木、水稻制种等产业已由小打小闹步入了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以猫儿沟、月亮湾、飞鹰山庄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业正在蓬勃兴起。
——过去五年是我镇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不断发生新变化的五年。100多个援建项目及市政项目在花荄落地建成,协助城建部门将老城区所有街道全面实现路面翻新整改扩建和地下管网铺设,益昌路、罗胜路、银河路等9条主要街道的立面风貌治理全面结束,绿化、亮化、美化实现城区全覆盖。城镇面积由5年前的4.1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8平方公里,街道由45条增加到现在的103条,新建居民住宅小区23个,其中电梯公寓6座,城镇人口由5年前的1.2万人增加到现在的3.8万人。辽宁大道、辽安路、塔九路、皂河路、花方路、物流通道(花荄段)已全面建成通车,绵安北第二快速通道(花荄至金家林快速通道)即将竣工通车、物流通道、一环路建设全线开工,花荄到兄弟乡镇、江油、绵阳城区
- 3 -
“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过去五年是我镇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不断获得新改善的五年。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村办小学的历史结束,“两基”工作达到国家标准,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建了23个村(社区)卫生室,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法定范围内,并连年获得“计生工作先进乡镇”称号。加大了对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完成了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一批体育设施的建设,进一步规范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推行“一站式服务”。启动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参保人员达17653人,城镇低保人员达1936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32位“五保”“三无”人员实现集中供养,408户城镇居民住进了廉租保障房。累计开展技能培训22期培训8000余人次,开展就业援助活动10余次,为企业招工2000余人,外出务工人员累计达50000人次,实现劳务创收10亿元 。与此同时,民政优抚、殡葬改革、统计、档案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也都取得新的成效,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实现“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灾后重建的收官之年,也是我镇经济社会大跨越、大发展的关键一年。一年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强工兴农高位求进,九曲花荄奋勇争先”的工作思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统筹抓好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有力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年
- 4 -
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镇地税入库1100万元,国税入库2100万元,两税收入达到3200万元,同比增长26.37%,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32亿元,利润总额达550万元,民营经济增加值达38229万元,民营工业增加值达2014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15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22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2.567万吨,生猪出栏5.82万头,母猪存栏6600头,新增农村专合组织2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800元,达到7507元。
(一)抢抓重建机遇,发展振兴集聚新优势。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我镇认真做好灾后重建攻坚扫尾工作,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着力转化重建成果,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紧紧抓住工业园区所在地的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激活发展潜能,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特色主导产业集群逐步集聚,长远发展能力得到增强;紧紧抓住重建后便利的交通优势,充分吸纳中小企业,经营建材、服装、餐饮等三产服务行业,目前已达4000家,群众就业水平得到提高;充分利用在重建中全面提升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点线片”结合,连片打造现代农业休闲生态园区,群众收入水平得到提高;最大程度发挥重建公共资源效益,重建设施全部投入使用,敬老院入住孤寡老人32名,部分村依托阵地建设配套完善了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等“6+1”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村级活动场所服务党员群众、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作用。
(二)把握优势资源,农村建设再现新前景。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抓基础、壮产业、保民生、促增收的“三农”
- 5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花荄镇2011年换届乡镇政府工作报告[1]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